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话题 > 全球视野

法国作家不掐架

时间:2007-05-01 03:24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03次

 

书评独立难炒作 文人自爱守规矩

 

法国作家不掐架

 

特约记者  陶短房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作家是文人,照理应温良恭俭让才对。但近年来华人作家圈却掐架成风,口水战一场接一场。韩寒砸白烨、王朔砸金庸、李敖逮谁砸谁......真是热闹非凡。有人评价说,这是文艺产业化和文艺批评发达的表现,是与国际接轨;也有人认为,敢于砸别的作家是“大家身份的表现”,因为鲁迅当年就以砸人闻名。事实是否如此?

      既然说到国际,我们就举个外国的例子比比看:法国是世界著名的出版大国,也是图书市场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那里的作家却不像我们这里一样掐架成瘾、露脸成风。别说是以严肃作品著称的作家,就连纪尧姆·穆索等以量取胜的流行小说家,也很少爆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花边新闻,更不用说半真半假地对掐了。

      是法国人没有八卦传统么?显然不是。号称“八卦之父”的《巴黎竞技画报》正是法国人的杰作,但作家们却小心翼翼地避开这些杂志。是法国人没有评论书籍的热情么?也不是。法国几乎每个电视频道都有重头书评节目,其中TF3的“一本书和一天”每周播放6次,TF2的“一本书”每周播放10次,不仅收视率火爆,而且评论深刻,至于报刊杂志上的书评更是铺天盖地。是法国作者比较封闭,不愿与读者互动么?更不是。法国作者是普遍开博客最早的一群人。他们在博客上,几乎与读者对作品的每个章节都进行了热烈细致的探讨。

      但在法国,书评是独立于出版、发行之外的专门体系。评论家对于作品的艺术价值、可读性和读者接受程度当然很关心,但作品畅销与否跟他们并无关系。相反,由于书评备受关注,许多书店甚至根据书评介绍决定进货品种和数量。如果书评家因私人关系和利益,对作者和作品进行不实报道,很容易砸了自己的招牌。

      作者也一样,绯闻和掐架对他们的作品销量和名声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这将使他们在铁面无情的书评家笔下名誉扫地。唯一的良策只能是踏踏实实写书,认真、诚恳地面对书评家和作者的批评与质询。

      出版商和媒体也不会支持这类行为。法国法律规定,书刊在主要媒体上的商业宣传受到严格限制,即便是正规广告,也仅限于有线和卫星电视,那种靠打口水战自我炒作的擦边球更是毫无市场。因此,无论是总理诗人德维尔潘,还是歌星伊夫·蒙当,只要他们动笔写书,就得老老实实按文坛的规矩做。

      由此可见,法国作家不掐架的根本原因在于写作、发行和书评之间界限明确。一个独立的书评体系是关键中的关键。著名书评家贝尔纳·皮博从业10年,与很多作家交情深厚,却从不以私废公,该批就批、该赞就赞。正是这种完善的体系确保了他和同行们评论的独立性,而这又使得书评在读者和销售者中极具权威。这样一来,“评托”固然无法生存,作家互掐也毫无必要——读者只相信书评家和自己的眼睛。

      反观中国,文坛却存在明显的“作评错位”现象。一方面作者十分活跃,自我吹捧与痛批对手不遗余力;另一方面,本该是文艺批评主力的书评家却因为“评托”盛行,变得如小猫般温柔。这种奇怪的错位是文坛互掐盛行的根源。如果说在国外,出版、发行、评论和媒体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话,那么在国内,它们却都被“发行量”的绳索紧紧绑在一起。捧也好,掐也罢,无非是为了多吸引几个眼球、多卖几本书罢了。

      至于拿王朔等人与鲁迅类比趁早还是免了。在那个民族、阶级、政治矛盾白热化的特殊年代,鲁迅和对手们的“互掐”,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文学层面上的探讨,而是政见不同、志趣各异的斗争。把如今这些商业性、娱乐性互掐与之相提并论,不但是对前人的侮辱,也是对文学本身的不尊重。▲

 
     《环球时报》  2007-03-3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