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话题 > 全球视野

法国作家不掐架

时间:2007-05-01 03:24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475次

 

书评独立难炒作 文人自爱守规矩

 

法国作家不掐架

 

特约记者  陶短房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作家是文人,照理应温良恭俭让才对。但近年来华人作家圈却掐架成风,口水战一场接一场。韩寒砸白烨、王朔砸金庸、李敖逮谁砸谁......真是热闹非凡。有人评价说,这是文艺产业化和文艺批评发达的表现,是与国际接轨;也有人认为,敢于砸别的作家是“大家身份的表现”,因为鲁迅当年就以砸人闻名。事实是否如此?

      既然说到国际,我们就举个外国的例子比比看:法国是世界著名的出版大国,也是图书市场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那里的作家却不像我们这里一样掐架成瘾、露脸成风。别说是以严肃作品著称的作家,就连纪尧姆·穆索等以量取胜的流行小说家,也很少爆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花边新闻,更不用说半真半假地对掐了。

      是法国人没有八卦传统么?显然不是。号称“八卦之父”的《巴黎竞技画报》正是法国人的杰作,但作家们却小心翼翼地避开这些杂志。是法国人没有评论书籍的热情么?也不是。法国几乎每个电视频道都有重头书评节目,其中TF3的“一本书和一天”每周播放6次,TF2的“一本书”每周播放10次,不仅收视率火爆,而且评论深刻,至于报刊杂志上的书评更是铺天盖地。是法国作者比较封闭,不愿与读者互动么?更不是。法国作者是普遍开博客最早的一群人。他们在博客上,几乎与读者对作品的每个章节都进行了热烈细致的探讨。

      但在法国,书评是独立于出版、发行之外的专门体系。评论家对于作品的艺术价值、可读性和读者接受程度当然很关心,但作品畅销与否跟他们并无关系。相反,由于书评备受关注,许多书店甚至根据书评介绍决定进货品种和数量。如果书评家因私人关系和利益,对作者和作品进行不实报道,很容易砸了自己的招牌。

      作者也一样,绯闻和掐架对他们的作品销量和名声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这将使他们在铁面无情的书评家笔下名誉扫地。唯一的良策只能是踏踏实实写书,认真、诚恳地面对书评家和作者的批评与质询。

      出版商和媒体也不会支持这类行为。法国法律规定,书刊在主要媒体上的商业宣传受到严格限制,即便是正规广告,也仅限于有线和卫星电视,那种靠打口水战自我炒作的擦边球更是毫无市场。因此,无论是总理诗人德维尔潘,还是歌星伊夫·蒙当,只要他们动笔写书,就得老老实实按文坛的规矩做。

      由此可见,法国作家不掐架的根本原因在于写作、发行和书评之间界限明确。一个独立的书评体系是关键中的关键。著名书评家贝尔纳·皮博从业10年,与很多作家交情深厚,却从不以私废公,该批就批、该赞就赞。正是这种完善的体系确保了他和同行们评论的独立性,而这又使得书评在读者和销售者中极具权威。这样一来,“评托”固然无法生存,作家互掐也毫无必要——读者只相信书评家和自己的眼睛。

      反观中国,文坛却存在明显的“作评错位”现象。一方面作者十分活跃,自我吹捧与痛批对手不遗余力;另一方面,本该是文艺批评主力的书评家却因为“评托”盛行,变得如小猫般温柔。这种奇怪的错位是文坛互掐盛行的根源。如果说在国外,出版、发行、评论和媒体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话,那么在国内,它们却都被“发行量”的绳索紧紧绑在一起。捧也好,掐也罢,无非是为了多吸引几个眼球、多卖几本书罢了。

      至于拿王朔等人与鲁迅类比趁早还是免了。在那个民族、阶级、政治矛盾白热化的特殊年代,鲁迅和对手们的“互掐”,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文学层面上的探讨,而是政见不同、志趣各异的斗争。把如今这些商业性、娱乐性互掐与之相提并论,不但是对前人的侮辱,也是对文学本身的不尊重。▲

 
     《环球时报》  2007-03-3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