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蒂玛和巴沙尔。 |
|
卡利玛(左一)和女儿们在一起。 | |
编者的话:伊拉克战争从2003年3月20日开始到现在就要4年整了,千千万万伊拉克普通人的生活被战火殃及甚至毁灭。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跟踪采访了一个伊拉克普通家庭这4年的生活:一个伊拉克寡妇带着8个孩子,如何在战火中艰难求生。他们的遭遇,他们的感受,令人唏嘘……
开始打仗了
2003年3月19日,巴格达。战争的阴影在逼近,恐惧和绝望的气氛笼罩着伊拉克首都。电视里反复播放着一份伊拉克政府声明:“伊拉克不会由外国人来选择它的道路,也不会受命于华盛顿、伦敦。”越来越多的商店关门;去往邻国的伊拉克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先前100美元的票价涨到了600美元。不过,大多数巴格达人仍待在家里,提心吊胆地等待不测的将来。
在这些不安的伊拉克人当中,就有一个名叫卡利玛·塞尔曼·梅斯鲍卜的寡妇和她的8个孩子。一家9口人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卡利玛的丈夫在1996年的一次车祸中丧生,卡利玛靠烤面包赚钱养家,一家人勉强糊口。想到战争即将来临,这位巴格达母亲就忍不住掉泪。她最大的儿子,20岁的阿里还在军队里,次子刚从阿布格莱布监狱被释放,最小的孩子马哈茂德才8岁。大女儿法蒂玛16岁,两年前因无力缴学费而辍学在家。另外还有女儿扎纳比、艾马尔、一对双胞胎杜哈和希巴。卡利玛一家与许多伊拉克人一样,已经被战乱与制裁消耗得筋疲力尽。两伊战争、第一次海湾战争以及长达十几年的联合国制裁让他们的生活变得非常艰难。对于将来,他们唯一的想法是:只要还活着。他们不想再来一次战争,不论美国人承诺的有多美好。
让人恐惧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一天以后,也就是3月20日的凌晨,美军对巴格达发动了空袭。卡利玛的女儿艾马尔用日记记下了当时的情景:“凌晨4点,布什开始轰炸了。妈妈哭喊着‘法蒂玛!法蒂玛,快醒醒!开始打仗了!’……我们早上起床,坐在一起谈论战争,祈祷和平。为什么布什要轰炸我们?难道他对孩子就没有一点仁慈之心吗?”
战后乱世
从2003年3月20日到4月上旬,美军持续对巴格达进行轰炸。不久,美军坦克开进了巴格达市中心,占领了伊拉克首都。几乎就在同时,萨达姆及其他高官也销声匿迹。随着萨达姆政权的倒台,美军的重心开始由作战转向重建。
在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战争后,垃圾车终于又重新出现在了卡利玛家附近的街道上。那里的垃圾已经堆积如山。“我们应该庆贺。”卡利玛说。她预感到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但这不是以前的垃圾车,开车的人是一个小偷。他偷走了垃圾卡车,然后向每户人家收取17美分运垃圾费。生活远未恢复到从前,不时会发生入室抢劫。美军对巴格达实行从晚上11点到凌晨6点的宵禁。
随着在巴格达的战事结束,一些生活用品变得紧缺,物价开始飞涨。卡利玛一家人每天要花许多时间排队买面包。由于停电,自来水无法通到二楼,他们不得不拎着水桶到一楼提水。“情况越来越糟糕。美国人说能供应一切,电、水……但现在还没看到任何改善。”
卡利玛一家人发现美军占领下的日常生活,与萨达姆统治下的日子一样,除艰辛之外,还多了一些危险。
马哈茂德放学后就到街上卖饮料,每天能挣1美元,他梦想有朝一日能买到一辆自行车。但是,巴格达的街头一直都暗藏危险。卡利玛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在一家宾馆当清洁工的工作。她每次要步行15分钟去上班。她说:“我很害怕。”孩子们都说他们在学校里时经常听到爆炸声。小马哈茂德发现了一种新的游戏。看到美军的悍马车驶过时,他会端起自己的玩具枪瞄准“敌人”。“我就这样端着枪,”马哈茂德摆着姿势自豪地说,“他们马上用真家伙对准我,我赶快扔下枪跑回家。”母亲卡利玛对此总是很担忧:“美军的翻译要孩子们别那样,否则会挨枪子的……唉,他们都有这种玩具枪。孩子真难管教。”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危险,对于卡利玛一家人来说,他们似乎算是比较幸运的了。他们一家现在至少有3个收入来源了,卡利玛做清洁工,儿子阿里战后在茶馆当服务员,小马哈茂德卖饮料也能有所贡献。
次子参加反美武装
一转眼到了2006年,美军入侵伊拉克已经3年了。一家人绝大部分时间都躲在家里,外面街上的爆炸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惨烈。有一天,马哈茂德在街上卖饮料,不远处突然发生一起爆炸。看见人们四散奔跑,他也赶忙跑回家,从窗户看见不远处在冒烟的建筑,有人抬着尸体在街上飞奔。“当你看到死人时,你会感到下次就会轮到自己了。”大女儿法蒂玛说。她记不清这是附近街道发生的第几次爆炸了。
他们不时听说某个邻居或朋友在爆炸事件中丧生。屋里也变得不安全了。几周前,有枪手闯进卡利玛太太一个亲戚家,带走那家的3个儿子,几天后他们的尸体在垃圾堆边被发现。
情况日益危险,卡利玛太太的邻居也逐渐搬走。邻居的离去令这一家人愈发感到孤单、恐惧,但他们无可奈何,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能离开伊拉克。卡利玛说:“我现在不喜欢伊拉克,我累了。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哭,我一哭,孩子们也都跟着哭。如果我有许多钱,我就离开这个国家。内战已经开始了。”
尽管暴力事件不断,生活仍在继续。有一天,次子穆罕默德向全家人宣布:他已经参加了由什叶派人士萨德尔领导的反美武装组织“迈赫迪军”。在萨达姆倒台前,穆罕默德曾因偷盗汽车而被关入阿布格莱布监狱。这位一脸胡子的年轻人说他开始追随萨德尔是在2004年8月纳杰夫反美起义时,但他直到2006年2月才真正加入这个什叶派民兵组织。当时什叶派位于萨马拉的一处清真寺被炸毁,从而引发了造成数千人丧生的教派杀戮。
卡利玛十分赞同儿子的决定,她向大家讲述迈赫迪军如何阻止了一起绑架儿童事件。“有3名枪手想绑走一名孩子,幸亏迈赫迪军的成员出手制止了。他们把孩子带回家。绑架者被带到萨德尔的办公室,迈赫迪军的成员在那里狠狠教训了那几名歹徒。”最终发现他们是伊拉克的警察,正策划绑架多名儿童以勒索赎金。
来之不易的欢笑
卡利玛的女儿扎纳比与一位名叫阿卜杜勒的小伙子结婚了。阿卜杜勒曾是一名共和国卫队士兵,战后成了一名警察。然而,在战后的伊拉克,警察常常是叛乱分子袭击的目标。两个月前,阿卜杜勒收到了一封威胁信,里面画着一个持枪的蒙面人。该信件警告他必须在3天之内离职。最初,他对这样的威胁置之不理。在他的同事接二连三被杀,并且与扎纳比订婚后,他不得不离开伊拉克警察部队,另外找了一份保安工作。
一家人的生活在平淡中度过,有着心酸的泪水和来之不易的欢笑。杜哈在一起爆炸中受了轻伤;上学的孩子通过了考试;艾马尔仍在坚持写日记,她要让全世界知道她的声音。有一天,卡利玛流着泪告诉大家她的清洁工做不下去了,因为巴格达宾馆的生意日渐萧条。
扎纳比已经怀孕,不久就将生产。巴格达的治安日益恶化,她不知道孩子能否顺利产下,她说“一切听天由命”。对于像卡利玛一家这样的伊拉克家庭来说,新生儿无疑会是全家人快乐的源泉。在孩子预产期前3周,扎纳比突然感到肚子剧烈疼痛,随后被紧急送往附近的医院。扎纳比的丈夫阿卜杜勒提心吊胆,他知道医院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最近多次遭到自杀式炸弹袭击。但别无去处,他们只能默默祈祷。幸运的是,孩子顺利产下,取名为法哈德,意为“狮子”。
卡利玛当上外祖母,欣喜之情不可言表。教派冲突导致的暴力几乎把他们全家囚禁在屋子里,小法哈德给他们带来了欢笑。全家人其乐融融围着这个小不点,远处不时传来枪声或爆炸声。
乱世爱情
后来,卡利玛花了9美元去职业介绍所登记找工作,但迄今还没有适合她的工作。卡利玛当初当清洁工的收入刚好够一个月的房租。房东威胁说要提高下个月的租金。女婿阿卜杜勒虽然经常慷慨解囊,但他自己的负担也不轻,还要照顾年迈的双亲。
在这样的情况下,卡利玛有时会埋怨大女儿法蒂玛。她已经19岁了,但似乎并不想离开这个家。最近,她拒绝了一名伊拉克军队军官的求婚。卡利玛曾设想让女儿嫁给那名军官,再让自己的大儿子阿里娶军官的表妹,结成两门亲事。但法蒂玛一口拒绝了,连见都没见那名军官。
卡利玛说:“她应该找到自己的归宿。我很爱她,但她应该嫁人。她的将来是和她丈夫在一起,不是和我。艾马尔、杜哈和希巴总是向我要这要那,我哪里能应付过来。”
还好,法蒂玛终于遇上了自己的意中人。在暴力频仍的巴格达,她与一位名叫巴沙尔的年轻人一见钟情。巴沙尔住在离法蒂玛家十几米外的一座楼里。“她在厨房做饭。我也在做饭。我俩彼此看见了对方,一见钟情。”巴沙尔说。他是一名二手汽车商人,还与防卫森严的巴格达“绿区”有供水合同。
但是,巴格达的暴力事件蔓延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爱情也不例外。许多年轻人结婚不久就不幸殒命,遗留下孤儿。有一次,扎纳比带出生不久的法哈德到附近一家医院做检查。当她在那里的时候,一名骑摩托车的人引爆了自己身上的炸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震碎了医院玻璃,造成数人受伤。当鲜血淋漓的伤者拥进医院时,扎纳比就带着儿子法哈德在现场。
卡利玛日益感到危险环境的重压,她希望女儿尽早嫁出去,最好是移居到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她说:“我爱我的女儿,但在这种形势下,姑娘们应该待在丈夫家里。我自己年纪大了,精力越来越不够了。”不久,有户人家上门向最小的女儿希巴提亲。对象是一个在巴格达经营CD和DVD店的24岁小伙子。“他们不富有,但都是好人。”卡利玛本人是12岁结婚的,所以不介意女儿年纪轻轻就嫁人。其后不久,艾马尔也跟人定下了婚约。
有一天,巴沙尔来了。法蒂玛戴上了一条黑色头巾,恭恭敬敬地为来客端茶。当他们挨在一起准备拍照时,脸上写满了幸福的喜悦。巴沙尔说:“受够了这种糟糕的环境。现在是该结婚了,但是婚礼可以办得简单一些。为了生活,我们必须离开伊拉克。”
到2007年初,卡利玛的家已经有所改善。墙上挂上了一个新买的时钟,客厅里安了一面阿拉伯风格的镜子,一些装饰精美的盘子也出现了,窗户挂上了新的窗帘。卡利玛还找到一份给一户殷实人家做饭的工作。但她对这个住所没有依恋,对伊拉克也没有。“如果有足够的钱,我宁愿睡在叙利亚或约旦的马路边。”她说。她希望别的女儿能尽快出嫁,找到一个更好的归宿。至于她本人,她想,不管以后如何,就让日子这么一天一天过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