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离4%还有多远
2007年“两会”,与教育相关的内容异常受关注
3月5日.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国人民送出了两个“教育大礼包”:2007年助学金、奖学金方面支出要从2006年的l8亿增加到95亿,2008年要增加到200亿;逐渐恢复师范生免费制度,今年先从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开始。
这是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掌声最密集的地方,l0分钟内7次被与会代表掌声打断。
6日下午5点20分,就在全国人大北京代表团小组审议离结束还有10分钟的时候,本来平静的气氛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打断。“财政报告第9页上写着,2006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4752.7亿元,当年GDP为209400亿元,教育支出仅占GDP的2.27%.这还得了?”
他继续高声质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优先发展教育,增加教育投入,并且把教育投入要达到占GDP 4%的目标写进了中央全会决定”,“财政报告中是否可以把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写明呢?”
这一幕,对参会的代表来说并不陌生。在每年的“两会”上,这一场景至少已经延续了l0年。
“4%”的历史心病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十余年来.这一数字却成了政府面对的一个难题。
1998年,国务院提出从当年到2002年的5年中,要做到教育经费每年增加l个百分点,争取达到4%的目标。但是,一直到2002年,中国的教育财政性支出也才占到GDP的3 32%——这差不多是近年来的最高比例。
根据世界银行2001年的统计,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4.8%,而哥伦比亚、古巴、约旦、秘鲁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5.6%。
中国台湾在经济起飞之际,其GDP的12%到22%都被用来办教育。而中国大陆,在GDP和国家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4%却一直可望不可及。
在2004年的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财政部曾经答复政协委员:争取到2007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不过.在2006年3月1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又明确提出要在未来5年,逐步把这一数据提高到4%的水平。这意味着将在2010年时实现。
2006年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再一次决定:“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据著名教育学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介绍,4%,这是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惟一的一个数量指标。
但在此前后的一系列文件里.相关政策制定部门在制定具体的政策要求时,更愿意用的是另一种弹性很大的表述,“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持续增长。”
“4%”为什么这么难?
“4%”的高不可攀,成为诟病中国教育投入不足的最为有力的证据,也成为民间所言“教育的战略地位实际上是略占地位”的最大旁证。
“4%”何以高不可攀?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指出,4%的指标不能落实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财改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两会”上说,尽管这两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已经不断提高,但现在还不到20%。而相较之下,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25%以上,发达国家财政占GDP的比重在35%以上,因此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也相形较高。
另一方面,“4%”的达不到,主要并不是因为没钱。可以看到的,从中央到很多地方,财政收入连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幅。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周洪宇说,“国家财力绝对不是问题,关键是认识和决断。”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确立了“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的体制,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主要成为地方政府的财改责任。但是随着1994年财政分权体制的形成,基层政府开始越来越难以负担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而且,在发展经济的热潮中,政府更倾向于为“看得见”的经济项目投资,教育经费被称为“剩余财政”,有剩余才投给教育。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工具主义的价值观,以GDP作为地方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等等,都是制约教育投入的体制障碍。它显示了政府职能的扭曲、缺位与越位”,杨东平在《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如此写道。
这种体制客观上也造成了当前有限教育投入又严重失衡局面:重城市,轻农村;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
努力靠近“4%”
不过,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改变教育财政性支出达不到4%的局面。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名称就叫“4%课题组”,旨在寻求解决之道。其负责人,正是王蓉。
而3月4日下午,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参加政协教育组和体育组联组会时表示.很多工作都采取“倒计时”的做法,教育经费投入也应实行“倒计时”。
《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9期 何忠洲/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