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河是明清皇宫中外金水河的一段,河水源于西山的玉泉水,水经西直门外的高梁河,西直门内的积水潭,流经西苑的三海,再向南折流至金水河,因菖蒲河一段位于紫禁城的外边,故又称外金水河,亦称御河。所谓御河即旧皇城内外的护城河,就像原来四九城周边的护城河那样护卫着城垣。 菖蒲河紧邻着南皇城墙根,其西侧靠着太庙的东墙,东侧北侧曾有很多皇家的设施及亲王贝勒们的府邸。至今仍保存良好的清代皇史宬,原址就是清摄 政王多尔衮的王府,这里还有过皇家的堂子庙、普度寺、涌福阁等庙宇。北京城解放后原环绕皇城东的御河在整修马路时填埋成为平坦大道,至今留有南池子、北池子、南河沿、北河沿、沙滩、银闸等旧街名。据说在菖蒲河东紧连着的南池子大街南口曾有个券门,街口的御河水上民国时还有座石板拱桥,旧京时称为御河桥,每逢铛铛电车开到这儿时,司售人员就会喊“御河桥站到啦”!御河桥在明代时曾是个木板儿桥,明代称其为“牛郎桥”,它曾是皇城内金水河上在东西侧筑建的两座牛郎桥织女桥之一座,这座织女桥曾筑在皇城西侧南长街南口的券门处,相传明朱棣后妃及群臣曾于七夕节时在金水河旁放灯观景,放灯蕴涵着让牛郎织女隔“天河”互相遥望之意。
菖蒲河因生长着大量的菖蒲等水草植物,被百姓们俗称为菖蒲河。菖蒲,为天南星科草本植物,因其叶高而头尖似剑一样,故人们又称其为“蒲剑”,明代医药学家则称其为“水剑”。《本草纲目》称其味辛,有祛除夏季湿毒温疫、驱邪气、镇静等功效。旧时老北京家家户户的主妇都会在端午节前到庙会或在胡 同里买些蒲剑插在屋门上或房檐下,还有用菖蒲艾叶熬煮成汤为孩童们洗浴祛湿毒之俗。我老爸说他年少时常与同住四合院里的小伙伴骑着辆自行车到这里游玩,并在菖蒲河里采摘过蒲剑及苇叶子拿回家,那时这儿早已杂草丛生河水脏臭不堪,那座牛郎桥也因年代久远桥栏已毁,只剩下几块桥上的大石板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存放天安门节日欢庆活动所用的器材,曾将旧河道上加筑过盖板,在这儿搭建成堆物的仓库,其周边还盖起民房,成了几条狭窄的街巷。为了再现皇城地区原有的自然景观,保护好北京皇城的历史文化,延续皇城文脉,北京市政府于2002年拆迁了菖蒲河道上的陈旧杂乱设施与民居房,使被石板封盖了近五十年的菖蒲河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菖蒲河公园长约六百米,虽不是北京城太大的公园,但这儿有已修建好的总面积为3.8公顷的一条水景观光线,有“凌虚飞虹”、“东苑小筑”、“天妃闸影”等众多风雅的小景,尤其在红墙辉映下的公园内还重筑了一座昔日的石板拱桥——牛郎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