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话题

记者该有怎样的节操

时间:2015-01-18 06:45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20次
具体而言,记者的节操至少应该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其一是敬业精神,其二是职业伦理,其三则是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则更进一层,要求记者们的采访、媒体的报道,都应该遵从社会道德共识,不得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最好还要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等等。

 


 
 

      在少数特定的情况下,记者会在灯光的照耀下投射出伟岸的身影,但在绝大多数时候,记者不过是受公众之托出街打探消息的“细作”而已。


      伴随著名歌手姚贝娜不幸去世的消息不断刷屏,另一种声音也开始在网上逐渐传播放大,其中最响亮的两个源头,一是姚贝娜经纪人在其微博中怒骂深圳晚报记者“行为龌龊”,其二是一篇名为《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以下简称《病房》)。前者直截了当,后者条分缕析,但结论高度一致,都是指责记者们在姚贝娜去世前后的报道中摔碎了节操。(相关报道见13、14版)


      由于几乎所有不幸事件的现场,都能看到记者的身影,不免给外人以唯恐天下不乱的印象,《病房》一文中就直接把记者斥为食腐逐臭的“秃鹫”。所以记者的节操,一向不被看好。


      但大多数批评意见中,几乎都没有对记者节操的构成做过仔细的分析,便以一种笼统的道德标准,对记者群体做出全称判断。譬如嗜血、无情、缺乏人文关怀等等。


      但记者群体由无数的个体构成,抛开对一个个记者的具体观察,就无法对记者群体做出是好是坏的整体判断。同样,记者的节操也由不同层面的要素和标准构成,抛开具体分析,也就无法笼统地要求记者应该具备怎样的节操。


      具体而言,记者的节操至少应该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其一是敬业精神,其二是职业伦理,其三则是社会责任。敬业精神要求记者目标单纯、勇往直前,不拿到第一手信息决不罢休;职业伦理则要求记者恪守若干职业守则,譬如不得给被访者带来伤害,不得增加被访者的痛苦,不得或者尽量少地涉入事件本身等等;而社会责任则更进一层,要求记者们的采访、媒体的报道,都应该遵从社会道德共识,不得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最好还要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等等。

 


 


      在部分情况下,上述三个层面的要求能够统一。譬如冒险深入战争前线,不断发回战事报道的战地记者,或在余震不断的地震现场坚持直播的电视记者,都因实现了上述三重标准的统一,而维护了记者的节操,甚至光大了记者的形象。


      但在更多情形下,上述三者并不一定能够统一,记者往往不得不根据现实情况做出某种权变,因为选择权重的不同,不同记者的节操便有高下之分。譬如姚贝娜经纪人的“怒骂”,乃是针对深圳某晚报记者伪装成医护人员混入太平间,拍摄了姚贝娜的遗体。就敬业精神而言,这几位记者无疑足够精进,但就职业伦理而言则犯了大忌,更遑论社会责任。不仅姚贝娜的经纪人怒骂,记者同行们同样会予以强烈的谴责。与此不同的是,《病房》一文中所指责的那些守在病房外的记者,也会面临某种“节操困境”:守在病房外等待一个不幸的消息,确实不如静悄悄地离去更能表达对逝者和家属的尊重。但就记者职业而言,此时弃守,不仅完不成报社的任务,其实更对不起关切姚贝娜命运的人民群众。权衡各方的因素,记者只要做到在病房外安静地等待最后的消息,在节操上就没有违和感。


      在少数特定的情况下,记者会在灯光的照耀下投射出伟岸的身影,但在绝大多数时候,记者不过是受公众之托出街打探消息的“细作”而已。既不辜负受众的托付又能恪守职业伦理,且不违背自己及社会共同的道德原则,就是好记者的标准。至于有人在看过了消息、满足了“知情权”之后,又来指责打探消息的记者缺德、无心,则也属于记者的职业风险之一。扪心自问,无愧便好。

 


 

 

北京青年报:姚贝娜眼角膜均已成功移植


2015年01月18日 

 

      (记者 崔巍)在姚贝娜去世引发的一片惋惜哀叹中却也出现了个别不和谐的声音。1月17日,姚贝娜生前所在的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公开发表声明,对《深圳晚报》及姚某某医生的行为提出谴责。


      声明中写道:“对于《深圳晚报》及姚某某医生所做的各种令人不齿行为,华谊兄弟正在收集各种相关证据和资料,我们将第一时间把我们收集的证据和资料提交给深圳市市委及市委宣传部。一旦查实,我们要求对深圳晚报相关负责人及姚某某医生进行严肃处理,华谊兄弟将持续关注该事件的进展并对深圳晚报及姚某某医生保留法律追诉的权利,希望对逝去的贝娜及关爱贝娜的家人与朋友有一个交待。”


      据悉,此声明中所提到的“不齿行为”之一,指的是有媒体人爆料说,这家报纸在未经家属许可的情况下,派记者伪装成眼科大夫姚某某的助理进入太平间拍摄遗体照片。此举被姚贝娜家人发现,姚贝娜的经纪公司华谊方面要求记者删除了拍到的照片。此偷拍行为引起了姚贝娜经纪人博宁发微博怒斥。


      《深圳晚报》方面,昨天上午曾在其官微发布一条“在众声喧哗中,请让我们安静地为姚贝娜致哀”的微博,疑似回应此事。与此同时发布的图片透露,正与其他基金会联合设立“姚贝娜光明基金”,为贫困眼疾患者提供帮助。


      对此,华谊的声明同时宣称《深圳晚报》设立“姚贝娜光明基金”之举未经家人及公司的了解和授权,表示不能允许任何机构或个人以公益名义去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另据央广网,姚晓明医生昨天下午在接受中央台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与进入太平间拍摄的记者无关,“这个我不太清楚,这个跟我没有关系,我就不去回答了,这个跟我没有关系。”而截至记者发稿时,《深圳晚报》未对华谊的声明进一步作出回应。


      同在昨日,华谊方面还宣布,将于20日上午9点30分在深圳市殡仪馆大礼堂举办姚贝娜的遗体告别会。

 


 


     相关报道:两位受助者成功手术


      据原深圳市眼科医院角膜及眼表病区主任姚晓明介绍,按照姚贝娜的遗愿,他于16日19时30分开始为姚贝娜进行眼角膜摘除手术,19时35分手术结束。姚贝娜的家人希望把她的眼角膜捐献给两位年轻患者。其中一位是26岁的深圳患者,目前已成功接受移植,并能看到光明。另一位是成都的患者,于17日下午接受移植手术。


      另据《成都商报》官微,姚贝娜的眼角膜昨晚7点47分抵达成都,8点45分许抵达医院。10点17分,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手术,成功移植到23岁小伙子小董(化名)的左眼上。医生介绍,今天8点将为小董拆掉纱布,预计到时小董视力能得到一定恢复,但视力稳定要等到半年之后。


      文/综合新华社、《成都商报》官微

 


 


 
 

姚贝娜走过生命的河

大仙

 

      生命的河,喜悦的河,缓缓地流进我的心窝。我要唱一首歌,一首天上的歌——33岁的女歌手姚贝娜不幸被乳腺癌夺去了生命,在北京寒冷的冬日,她穿过生命的河,告别人寰去往天堂,从此开始唱天上的歌,天堂里响起动听的——好声音!刘欢连用三个“痛”痛陈痛失姚贝娜的痛惜之情,娱乐圈和音乐圈一片悲音。这位“中国好声音”中的好姑娘的突然离世,震撼和刺痛多少人的心。那英说:最终还是没能再见到你,也许这意味着你还存在。在一场无情的“红颜劫”之后,天使已来到天堂,往生一片净土,轻飘飘传来姚贝娜碎碎念的歌声——拱手让江山,低眉恋红颜,祸福轮流转,是劫还是缘?我们都无法堪破情关的梦魇,我们更无法抗拒病魔的吞噬,生命是如此脆弱,打击是如此冷酷,是什么样的厄运之手猝然掐断了姚贝娜的“好声音”?正如她在《日月凌空》中所唱的——当日和月天空上交叠,谁分得清宇宙边界?当你的空间来到天上,我们仍在大地上四处寻觅你的歌声。姚贝娜像一朵“睡着了的云”、“梦里开的花”,也许明天,记得我们有约独唱,在天国独唱你不朽的歌——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姚贝娜,用你香飘云天的芳魂,轻抚我们的唏嘘和喑哑……


      “墨镜王”王家卫不但是“贵人口难开”,而且“开口便惊人”,最近他在“微访谈”中回答网友提问,顿成“金句王”。比如他用《围炉夜话》中的箴言回答网友——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引得网友连声惊呼:赶紧回家读书!接着,王家卫又以《醉古堂剑扫》中的名句回答网友:苍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是脚跟。让网友们听得,也是醉了。如此这般王家卫导演由“墨镜王”、“金句王”组合成“气质王”、“魅力王”。可曾想过王家卫有如此妙语连珠的深厚底蕴?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