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话题

一座报刊亭对一个城市的分量

时间:2013-04-12 12:48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169次
在很多喜欢读书看报的市民以及文化界人士看来,一座报刊亭就像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文化坐标,而无数的报刊亭让一座城市充满了文化韵味,增加了文化底蕴,政府拆掉的是报刊亭,拆除的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坐标。

 


 


  近日,河南郑州市区仅存的一座报亭被拆除。2012年4月,当地政府开始采取“取缔”措施,拆除了大约400座报刊亭。报亭被拆除后,市民难买报刊,去新的报刊零售点往往要走较远的路。

 

  2013年4月2日晚上8时30分,这是一个被很多郑州市民所铭记的时刻,因为从这一刻开始,郑州市区最后一座报刊亭彻底在郑州市民的视野中消失,也彻底在郑州市民的生活中消失。持续数年之久的取缔报刊亭运动,终于把这座有着400多万人口的城市所拥有的所有报刊亭,像抹掉灰尘一样彻底抹去了。

 

  当很多郑州市民借助清明节悼念这位特殊“逝者”的时候,不知道是否有人想过,一座报刊亭对一个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也许有人会说,没有了这些报刊亭,市民购买书报杂志不方便了。这是拆除报刊亭最直接也最直观的影响,但却不是最重要最深远的影响。在很多喜欢读书看报的市民以及文化界人士看来,一座报刊亭就像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文化坐标,而无数的报刊亭让一座城市充满了文化韵味,增加了文化底蕴,政府拆掉的是报刊亭,拆除的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坐标。

 


 
 

  尤其是当这样的行为,发生在一个号称拥有3000多年文化历史的城市身上,就更加让人觉得讽刺意味明显。而再看看同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世界其他城市,又是如何对待报刊亭的,按照河南省文学院院长郑彦英的描述,巴黎街道六个方向的大路口都有报刊亭。伦敦、柏林等城市的一些报刊亭都被装扮成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艺术品,既成了城市的一部分,又为城市增光添彩。而郑州这座被“消灭”了报刊亭的城市,五光十色的商业氛围之下却是掩饰不住的文化苍白。

 

  面对质疑,郑州市有关方面表示,在拆除全城400多座报刊亭之后,这个城市又生长出超过700个报刊零售点,包括沿街的门店、社区便利店、超市以及加油站等等。但现实却告诉我们,这些商业场所,只是把售卖报纸杂志当成是“副业”,和原来的报刊亭相比,报纸杂志的种类大幅度减少,对市民的吸引力也大为降低,其文化代表性更是荡然无存。这就是“专业”和“业余”的区别,政府可能看不到,但喜欢购买书报杂志的市民却感受得到。

 

  不要忽视了一座报刊亭对一个城市的分量,报刊亭的消失带给一个城市的损失,远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那么无足轻重。这样的教训,郑州市应该反思,其他城市应该汲取。

 


国外邮政报刊亭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