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政治上曾受歧视,但仍与北大荒结下不解之缘 1967年12月,我才16岁,就跟着北京80中学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来到北大荒。当时国家还没有要求下乡,我主动下乡的目的很简单。因我爷爷及亲戚多人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学校当时“血统论”盛行,在学校吃不开,在家里因是继父,心理也不平衡,有个离开的机会,马上就跟着走了。 我因身强体壮,参加过两个新建连队的开荒建点工作。北大荒啥样的艰苦我也都见过。没想到的是,极“左”思潮在哪儿都是一样的。组建兵团时,让知青们对着毛主席像念3遍“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然后交代自己家3代人的问题。我因年纪小,当时不知道家里的历史情况,没有当“兵团战士”的资格,与另外几名知青还有连队当时的专政对象一起编入“职工班”,连里戏称“牛鬼蛇神班”。于是,起牛圈、清厕所就成了这个班的专利。(详细情况可看我另一篇博文《牛鬼蛇神班一年磨砺记》)生活上的艰苦我不怕,政治上的歧视却给我的心灵造成了创伤,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北大荒以广袤的胸怀接纳了我,抚育了我,使我一点点的成长起来。我在七星这个自然条件并不算优越的农场工作了11年,我与三江平原、与七星大地已经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如果没有那场“返城风”大潮的裹夹,在1978年以前,我从来没有过回城的想法。 参与组织一系列的北大荒知青活动
返城后,知青们各自谋生路,大多失去了联系。1985年,老领导邓灿(后来担任黑龙江农垦总局副书记)给了我一个重返北大荒的机会。参观时我想,力争把北大荒知青组织起来,多为第二故乡做贡献。在告别时,我代表北京知青倡议:组织编写“北大荒知青通讯录”。我们回访过北大荒的14位知青经半年多的努力,通过滚雪团的方式,联系上3000多兵团战士的通讯地址和电话。1989年,石肖岩、姜昆组织编写3卷本《北大荒人名录》时,这3000多人的通讯录就是最原始的依据。在编写《北大荒人名录》《北大荒风云录》和《魂系黑土地》画册时,我均担任编委会的常务编委。 在一系列的连队聚会之后,1988年我发起组织七星农场知青的首次全场规模的大聚会。我起草通知后,请8连金崇厚刻蜡版油印出来。又把各营召集人统统请到我家,逐个写地址、装信封,第二天邮寄时,通知信整整塞满了两个邮筒。通知信的标题是《十年大聚会,良机莫错过》。那次共有500多名七星荒友到会,许多人失散后都是第一次重逢,又是惊叫,又是拥抱,许多人喜极而泣,热泪纵横,那种场面实在令人感动。我们夫妻俩为了忙活知青聚会,在集合地点走失了年仅6岁的小女儿,十多位知青帮着寻找,直到下午1点多才在派出所找到。 1991年,《北大荒人名录》编委会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央大厅筹办轰动京城的《魂系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顾展》。我组织七星农场知青提供个人保存的文物,我自己也提供了100多张照片,一批“文革”时期各报刊、电台的见报通知单,上海小学三年级政治课教材,教材中采用了我1974年写北京知青朱守诚的通讯《坚定的步伐》(发表在《体育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兵团战士报》等处)。展览开幕和闭幕时,我分别组织七星农场知青前往参观。两次每次约300多人。5分场张石奇(原名张实勇)特意设计的知青回顾展纪念封制作了1万个,被观众一抢而空。那次展览办得十分成功,有10万多名观众参观了展览,一时成为了首都万众关注的焦点。随后,我写出《黑土地的凝聚力--北大荒知青回顾展见闻》,发表在《农垦工人》杂志上。 用多种形式为北大荒事业服务
1992年9月,以建三江管局党委书记刘庭佐为首的一行20多人来京共商建三江经济发展大计。我联系各团召集人,共同组织了“北京知青建三江经济发展研讨会”。会后,知青们结合自己的项目分别与建三江来的同志进行了交谈。那次会后,许多知青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原勤得利农场知青、北京粮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汝安多次前往北大荒,帮助改造了7个农场的粮食加工厂,使当地的粮食加工、饲料加工、油脂加工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水平。知青们还把许多项目引进介绍到北大荒,千方百计地为北大荒的腾飞献计出力。我在会后写出发言摘要《他们愿为北大荒出力》,刊登在《农垦日报》上。那几年,我经常在《农垦日报》和《农垦工人》上刊登北京知青的各种信息,北大荒也经常有人来电话咨询情况,我从中为北大荒牵线搭桥。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南来北往的人每年都很多,找我来办事的、荒友来叙旧的也多,我虽然收入不多,迎来送往也要花费不少开销,也要占去我不少精力,但荒友相见,交流情感,心情特别舒畅。 1993年,农场总局到北京农展馆举办农副产品展销。我组织七星农场知青参观展销。最吸引人的是北大荒酒展销,当场可以先品尝,后购买。京城的荒友都爱买高度的,认为高度北大荒酒才能找到当年的感觉。短短3天时间,竟卖出了4000箱北大荒酒。三江酒业集团总经理韩印说,我每年参加像广交会这样的多次大型展销会,从来也没见到过这么火暴的场面。当年秋天,我率北京知青新闻记者代表团一行12人到黑龙江农垦总局参加“首届大豆节”。第二次回到七星农场和我工作过的74队、78队,还去了七星河。 回京后,我作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人生热线》节目的特约嘉宾,向全市知识青年汇报回北大荒的见闻。与主持人苏京平对谈4小时,分两次夜晚播出。每次都能接进十几个观众打进来的热线电话,对他们关心的问题我一一作答。有一家好不容易拨通了电话,夫妻俩却激动得泣不成声,可见那次节目还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原七星农场电影队的冯智禹回城后成为中国合唱协会理事,他一直梦想成立一个北大荒合唱团。那天,他把想法告诉我以后,苦于找不到那么多爱好音乐的北大荒合唱人才。我说,星期日晚10点,我在北京电台作节目,你把热线电话打进来,我帮助你。那天,我让导播把热线电话直接打到冯智禹家,通过广播中我与冯智禹谈出成立北大荒合唱团的想法,不一会儿,就有不少北大荒荒友通过热线表达支持和参加合唱团的意愿。北大荒合唱团成立后,25团的冯智禹担任合唱团团长兼指挥,罗晓京担任钢琴伴奏,合唱团员中有25团的宋焕武、陈银龙、校明、崔之璜等。他们首次参加全国职工合唱比赛时,我又动员知青们前去助阵,北大荒合唱团每唱一支歌都掌声雷动,结果获得了一等奖。
在北大荒合唱团成立10周年之际,我们都去为她的成长和进步祝贺。 杲文川摄 1993年后,我先后担任黑龙江垦区《农垦工人》杂志和《农垦日报》特约编委、特约撰稿人。为北大荒写去大量知青信息。 成立北大荒建三江荒友联谊会 1998年夏天,建三江荒友联谊会成立。原农垦总局副书记邓灿担任名誉会长,李龙云、李燕宝先后担任会长,我和穆捷华为秘书长,郭振瑞为副秘书长。为纪念“上山下乡”30周年,7月24日,我们在平谷盘峰宾馆组织了全师的大型聚会联欢活动。盘峰宾馆是亚运会水上项目运动员驻地,大厅能容纳680人同时吃饭。可那天一下来了八九百人,在宾馆的大力配合下,我们用小餐厅接待了所有前来的荒友。我主持了全师团聚大会,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师师长、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王少伯,黑龙江农垦总局副书记邓灿、平谷县委副书记王振林先后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石肖岩率1~5师知青代表到团聚大会祝贺。当晚,一场主要由老知青演出的节目在盘峰宾馆拉开大幕。由6师知青、中国全总文工团副总团长郭力,影视演员、著名主持人徐静之和原6师宣传队李玉和扮演者袁洪山主持节目。由原中国杂技团党委书记李燕宝担任舞台总监。北大荒京剧队、原6师各团宣传队的歌手、舞蹈演员们大显身手,荒友们看得如醉如痴,一下找到了当年的感觉。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直到深夜,荒友们才各自扎堆儿,去唠那永远唠不完的嗑。 199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6师纪念上山下乡30周年大会”在盘峰宾馆举行,图为知青向纪念大会赠字,杲文川(右一)向大家宣读。左1为原6师师长、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王少伯。 那次活动,由5师知青主管的华邦饮料公司资助我们一卡车饮料,给每位到会知青一件文化衫;原6师王社副师长的女儿王晓兰资助了5050元;原朝阳区技术监督局局长陈云铭资助3000元。24团64名知青赞助2800元;24团张春华、李京俭、25团吴金锁各资助1000元。由于知青到会超出原计划,活动亏损3万多元。原6师批发站、现为欣发递商贸中心经理郭振瑞当时只有12万元的流动资金,但毅然资助32970元,弥补了此次活动的亏损。荒友岳晓湄、荆治中、林永宁等录制的光盘,中央电视台7频道两次播出联欢会片段。《北京晨报》《北京晚报》都刊登了节目剧照。 1998年夏秋,长江、嫩江发生特大洪水,垦区的查哈阳等农场发生灾情。我们立即组织全师知青捐献救灾。知青居住十分分散,大家分别打电话,9天时间,6师各团共捐640床棉被,其中25团最积极踊跃,共捐献190床。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晨报》都予以了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