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活动 > 全国知青

可敬知青的现实沉浮 作者:掸尘

时间:2006-11-13 11:11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042次


 

                       可敬知青的现实沉浮

     走进“知青””这个栏目,别样的亲切与怀旧。

   触摸前尘往事,就象触摸到一个有生命的东西。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实的故事,有感有知、有温有热,多少年的分别又蓦然重逢。几十年的甘苦与拼搏,就是由那时的人、那时的事、那时的心情所组成的。我们不会掸去往事上的尘土,更不会忘记、也不会涂抹... ...

    知青生涯,造就了我对事事的看淡,对拼搏的领悟,对辛苦的感受,对5分钱过一天的生活的怀念... ...

    
    在那难以忘怀的年代,过去的岁月,永远驻留在自己的脑海中!青春年华的美好时光留给了农村。当回到第二故乡,看看过去在一起生活的朋友和地方,感慨万千!地方还是哪个地方,人还是哪个人;但事过境迁。却只留下了永久的深深的记忆……

   在全国近2000万知青中, 一部分人是很幸运的,当官的,学者,出国的,富商。当然,这些和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同时,必须承认这里也有幸运之神功劳。但在经济上的拮据、精神上的失落、肌体上的痛苦、心灵上的创伤的老知青们,却是太多太多。他们可能难以获得荣耀和舒适的生活,因为他们是时代与生活的“失败者”,“是牺牲品”!与“劫后辉煌”的人相比,更多的人是普通的人,非常普通的人,甚至是有些悲惨的人,他们生活的总体状况,往往低于任何一个年龄段人群的平均水平。其中最突出的,是那些下岗和内退的工人。几年前,一位国情专家在分析中国失业问题的文章中一开始就指出,中国有两次失业高峰,一次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二次在90年代后期。其中利益受到最大、最直接伤害的,“是那些曾经有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经历的下岗职工”。回到城市的大多数知青,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边缘化”了;他们在自己的“故乡”却成了外人。看着大街上私人轿车的奔流,看着拔地而起的新型住宅,脸上的表情既无奈,又无助。

    其实,知青群体的不幸,还不限于那些最显眼的、在下岗潮中首当其冲的人,更主要地表现为他们的主体在生活道路上不断遇到的挫折和无尽期的低质量生活。当中央政府停止上山下乡政策,为知青返城打开闸门时,那些以为结束了困境的人马上面临新的困境。不错,国家开始实施新政策,社会生活逐步恢复正常,但历史细账却无法细算和补偿。高考恢复了,择优录取是公平合理的,但那些刚进初中就遇到“停课闹革命”,在泥土中滚了好多年的人,面对高考这一天赐良机,却是有苦说不出来。能去上学的有多少呢?当然有不思进取的,但也有努力了可因为名额有限被挤下来的。毕竟这是一条狭窄的通道,不是每一个知青都能挤进去的。同时并存的还有使用各种手段,人情世故,甚至不得己去用色相去拼、去挤这条通道的。我国从70年代末期在许多大城市改革招工方法,实行考试择优录用,但这种进步措施,对于因“文革”和下乡而荒废了学业的返城知青,包括病退、困退返城的知青,他们的生活,思维的方式还没有从插队的意识中调整过来,还没来的及完全的融入这个社会,就要面临被挑选。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道难过的关卡。而且那个时期风行走后门,回城的知青们又有多大的能量呢?他们在关键时刻,在无可奈何之处又错过了一趟班车,于是,后来就趟趟被落下。 

    还有那些永远留在农村的知青,他们活得更沉重,也许沉重到了这个地步,以至于不再能感觉沉重的分量。现在又有多少人能记起他们,真正的帮助他们呢?上层的人不屑一顾,中层的忙于自己,下层的自顾不暇,留给他们的仅只是只言片语,想不到历史大潮会把人冲得那么远,那么七零八落,一些人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轨迹。对于这种沉浮,也不知他们有没有怨,有没有悔, 有没有恨?

    这些可敬的知青们,他们在努力改变个人命运的同时,也在努力地推进着时代前进的发展进程,从而在潜移默化地大力改变着国家的命运。

    我认为,现在,包括国家、政府乃至人民,完全有理由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因为,这一代知青,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的太多太多,而他们这一代人,则得到的太少太少!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脊梁!

                                                      责任编辑:姜成武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