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书画长廊

陕北北京插队知青画家邢仪和她的油画艺术

时间:2014-02-25 04:06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2453次
画家邢仪曾是在陕北插队的北京知青。返城多年,但是她的心却似乎留在了陕北,留在了那片刻骨铭心的青春乡土。在她的笔下,黄土地依然是那样的苍茫和厚重,乡亲们依然是那样的友善和勤劳,青春时的自己和同伴是那样的纯情、稚嫩。乡土与青春,就这样成就了一段

    


 


       2009年1月4日,女画家邢仪的“曾经走过黄土地——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特别献给曾上山下乡的同代人”油画展将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本次展览将展出她的100幅知青和陕北题材的油画作品,作品散发着淳朴的气息。创作知青题材是曾经有过知青经历的女画家邢仪30多年绘画生涯的唯一主题。


      2009年1月4日,女画家邢仪的“曾经走过黄土地——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特别献给曾上山下乡的同代人”油画展将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本次展览将展出她的100幅知青和陕北题材的油画作品,作品散发着淳朴的气息。创作知青题材是曾经有过知青经历的女画家邢仪30多年绘画生涯的唯一主题。

 


 

      40多年前一个口号造就了一代知青,40年后的今天,当年朝气蓬勃的知青已然走进“不惑”,知青的记忆已成为青春的回忆,而这份回忆几乎成为所有有过知青经历的画家笔下不能忘怀的灵感源泉。女画家邢仪当年在延安插队4年后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她没有借此回北京反而又回到陕北工作,前后10年。邢仪说,20多年后,当她坐在北京的家中,坐在画布前举起画笔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全是在陕北插队的生活场景,一幕又一幕让她欲罢不能停不下画笔。知青窑里的挑灯夜读、打夯间的回眸一笑、劳模会上的自豪和欣赏、青春少年的淡淡伤感和惆怅,还有拦羊的、背粪的、纺线的……劳动与生活场景,都被画家收进了时代的画卷之中。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整整一代人的集体经历和集体记忆,不管政治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如何评价这段历史现象,这段历史也不应该被遗忘,也值得记述和描绘。画家并不承担解释、评价历史的社会责任,画家只对自己的灵魂和艺术负责。我要真诚的绘制出自己的作品,把我们知青的青春永远留在画布上,告诉人们,我们这代人曾有着一个怎样的青春岁月。”同样曾有过当知青经历的知名画家陈丹青很赞同邢仪的说法。

 


 

      著名美术批评家张晓军认为,邢仪的画作处处充满着感人的细节和感人的力量。画家就是在知青生活的劳动细节中,在乡村间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一种难得的真、难得的善和难得的美。

 

      邢仪的作品曾多次被国内外友人收藏,她曾于1998年纪念知青上山下乡30周年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知青题材个展,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国内外十几家报刊做了报道,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此做了专题节目;2008年5月邢仪又有5幅作品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知青主题展《青春叙事·中国知青画家油画邀请展》,其作品《三八节留念》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51年生于北京。

      1969年延安插队。

      1972年西安美术学院上学。

      1975年回到延川文化馆做群众美术工作。

      在陕北劳动工作前后十年走遍陕北的山山峁峁,画了大量的生活速写,用手中的画笔对插队生活作了真实描绘。

      油画作品曾获西北五省画展二、三等奖。

      1978年《体育世界》杂志社美术编辑。

      1992年中国体育博物馆做展览设计,副研究馆员。

      1994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五周年成就展》最佳展览设计奖。

      1998年7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油画展,此时正值插队三十周年之际,画展特别献给曾上山下乡的插友和同龄人。

      邢仪在离开陕北的数十年间,曾多次回去画写生,1997年专程去为已故作家路遥的母亲画像,

      作品充满了对陕北和陕北人民的深厚之情。

      画展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国内外十几家报刊作了报导,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作了专题节目。

      1999年油画作品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2000年应邀到巴黎办展览及游历学习。

      2002年油画作品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2004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个人画集:《知青》。

      陕北速写集》邢仪的油画作品内容多以陕北风俗为主,擅长风俗画、人物肖像画等,油画作品多次被国内外友人收藏。

 


 

      画家邢仪曾是在陕北插队的北京知青。返城多年,但是她的心却似乎留在了陕北,留在了那片刻骨铭心的青春乡土。在她的笔下,黄土地依然是那样的苍茫和厚重,乡亲们依然是那样的友善和勤劳,青春时的自己和同伴是那样的纯情、稚嫩。乡土与青春,就这样成就了一段不解的情缘和一份难以割舍的牵挂。那片乡土,已经融化在她的血液之中,已经成为画家的精神魂魄。

 

      邢仪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8年赴陕西省延川县(隶属延安市)插队落户,在乡村劳动4年。1973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

 


 

      黄土文化和朴素憨厚的乡俗民风,以及陕北农民的吃苦耐劳,铸就了邢仪的人生态度和艺术态度。尽管当时的陕北乡村是极为贫穷和落后的,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也是极为艰辛的,然而,她从精神的高度再次审视这片乡土时,突然发现那里俨然一个美的宝藏:有人性的刚毅和坚忍,有心灵的朴素和崇高,有历史人文的生发和血脉传承。

 


 

      邢仪擅长画乡村速写。许多珍贵的速写都是她在乡下当带队干部时利用业余时间画出来的,自然成为后来创作的素材和蓝本。多年来,邢仪始终惦念着陕北,惦念着那里的乡亲和那片热土。她曾多次回到陕北走村访友,写生作画,以使自己的心不至于和这片乡土隔得太远,以使自己的创作源泉不至于枯竭。

 


 

      近年来,画家邢仪的艺术创作进入了成熟和高产时期。她几乎每天都沉浸在艺术创作之中。其创作内容主要分为乡村生活和青春记忆两个部分。《集市》、《打夯》、《延水河畔》、《窑洞前的留念》等作品,都是画家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出来的。

 


 

      在邢仪的画作中,青春与乡土是密不可分的,并被赋予崇高的精神内涵。她把自己的青春记忆融进了那片乡土,那片乡土又给了她青春以意义。于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使她的青春岁月有着深沉博大的历史依托,而乡土民风又使这片土地充满着青春的华彩和蓬勃的气息。画家以图像的方式和朴素的手法,使青春乡土诗意化。

 


 

      邢仪的画作处处充满着感人的细节和感人的力量。知青窑里的挑灯夜读、打夯间的回眸一笑、劳模会上的自豪和欣赏、青春少年的淡淡伤感和惆怅,还有拦羊的、背粪的、纺线的……劳动与生活场景,都被画家收进了时代的画卷之中。邢仪在这些劳动细节中,在乡村间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一种难得的真、善、美,并用画笔和色彩,进行着富有意义的青春追记和人性的证明。这也许正是她画作的真正分量和全部意义。

 


 

      邢仪的油画通过黄土高原的民风民情,展现出乡土中国的博大、崇高和平和;通过陕北乡民的喜怒哀乐,彰显出中国农民的勤劳智慧、真诚与宽宏;通过知青一代的青春回望,展示出一代人的青春和历史的重负。她以明晰的目光、深邃的思想和富有诗意的画笔,使乡土和青春成为了永久的历史存在,使乡土的美好和人性的美好成为了永久的历史存在。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