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历史 艺术家“翻书” 寻找真实 工地搭“画室”———
2012年“十一”期间的精彩展事,不再像往年集中在一地或一家美术馆。展览内容更是穿越古今,融汇中外,可谓异彩纷呈。这其中包括黄金周假期不可或缺的大型高品质展览,如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书画馆常年举办的“故宫藏历代书画展”,展品中既有晋唐宋元的稀世孤本,也有明清各个画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系统地反映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另有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2012·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其主题“未来与现实”给艺术家很大的发挥空间,紧扣当下人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一主题把未来的精神追求与现实的人文关怀结合起来,获得了本届双年展参展艺术家的广泛认同和热烈响应。展览规模宏大,参展国家84个,参展作品超过700件。与此同时,在各个中小型展览空间的展览也品位不俗。
“全球艺术家手制书” 展览展出了从1913到2012一百年间的具有代表性和说明性的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作品。展览室从卡夫自己设计、参与排制的第一本有限印刷的出版物开始,这其中既有国际著名艺术家,如杜尚、安迪.沃霍尔等人以及达利制作手制书的原版等,也有本世纪以来年轻的新锐艺术家的创新性作品。同时,还包括部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如徐冰的在国际艺术家手制书领域具有影响的《天书》新作和陈琦的《时间简谱》等。 主题展之外,展览还设有“注释展”:“中国古代书籍文化”和“欧洲传统书籍文化”像是制书工坊的再现,可作为对现当代艺术家手制书文化来源的介绍。使观众亲历古代书籍制作的氛围。这其中既有十分珍贵的16、17世纪欧洲手抄本、羊皮书,也有中国宋体古籍和明代印刷雕版。
在过去的几个月,艺术家刘小东选择了一种独特、低调但又完全中肯的方式应对这一问题。他没有直接探讨和表现高度媒介化的社会事件以及其他明显的场景,而是更喜欢深入和田工人阶层的普通生活和环境中。
刘小东在和田工地现场作画 今年6月,他和一支小团队搬进这一地区,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记录采玉工生活的计划。这一次,刘小东再次延续了他逐步建立的现场绘画方式,即从《三峡系列》起的创作所展现的独特手法。他在帐篷里建立了临时工作室,使用素描、日记、油画和摄影等手法,展开这一漫长的项目。同时,还有一支电影团队一直在记录这一创作过程。为了使计划更为完整充分,主策展人侯瀚如启动了一个与绘画项目平行的复杂项目,其中包括现场研究、历史研究和巡展、电影放映、研讨会和在线出版物等。因此,“十一”期间在乌鲁木齐的展览只是“刘小东在和田”整个展览项目的一部分,接下来实施的另一部分艺术实践内容,计划于2013年初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呈现,其内容值得期待。
其中包括上世纪五十年代反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性创作;六十年代开始进行远游写生作品及教学课徒稿;以及独具白雪石个人风格的山水画精品力作。白雪石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了一批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人物画作品。比如此次展出的作品《把棉花捡净卖给国家》,表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在取得棉花丰收之后,捡棉花、晒棉花的劳动场面。无论是画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还是作品的主题性选择都说明了白雪石先生在建国初期艺术创作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这幅作品被很好地珍藏在北京画院,一直很少与公众见面。通过展览中的这批人物画创作,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白雪石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画改造”运动中所进行的尝试和探索。
白雪石作品《把棉花捡净卖给国家》 在这次的展览作品中还有一批独特的写生作品,创作的时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从传统中走出来的白雪石先生很好地借鉴了西方绘画中的写生方法,同时又继承了中国古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精神。
相关新闻 香港:两大拍卖行 为秋拍举办热身预展
10月开始,各大拍卖行也纷纷进入秋拍档期。今秋,苏富比和佳士得这两大拍卖行从“十一”前就开始鏖战香港。在香港苏富比于自建的展览空间相继推出展览的同时,香港佳士得也宣布开辟专用的展览空间,并纷纷举办相关论坛。而“十一”期间,两大拍卖行为秋拍举办的热身预展也同时推出。由收藏家唐楚男先生及蔡克昭先生创的“游艺堂”,是香港最重要的张大千作品收藏之一,10月5日至8日,他们将与香港苏富比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合办“情义之交──游艺堂藏张大千书画展”,展出其珍藏的近百帧张大千作品。同期,香港佳士得宣布,将在其香港中环办公室的展览厅提供“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导赏”期间还将推出香港首个当代中国水墨画展览,探索中国水墨画的当代面貌和多元展现。
广州:主题展 “见所未见”亮相
由英国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姜节泓和英国艾康美术馆馆长乔纳森·沃金斯共同策划的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已于9月28日开幕。主办方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说,主题展之所以定名“未见之所”,旨在说明一个在实践中向前推进的未知数,将通过艺术家对快速发展的城市文化、社会结构和人的心理结构变化的演绎,为整个三年展画上句号。本次主题展聚集了24个国家和地区的75组中外艺术家的创作成果,展览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动态影像、装置、声音与现场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围绕“未见之物、未见之事、未见之信、未见之城、未见之变”五个关键词诠释“见所未见”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