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精品文摘

生活不完整 人格难健全

时间:2012-01-06 01:14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11次
--《小孩不笨》影评观后感 (一)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说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逼迫父母全款购买北京房子。他认为自己是父亲的梦想的延续,所以父亲就应该为投注在他身上的梦想付出全部的努力。这算不算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看了这新闻,心里有点感慨,为什么神

          --《小孩不笨》影评观后感

                                                             (一)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说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逼迫父母全款购买北京房子。他认为自己是父亲的梦想的延续,所以父亲就应该为投注在他身上的梦想付出全部的努力。这算不算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看了这新闻,心里有点感慨,为什么“神童”的价值观和普通人无异?从学历来看,孩子已经成才,可做人处事呢?并不见得。

       批判他人比较容易,审视自己有点困难,我们也面临着家庭教育的难题。在《上海教育》里“高谈阔论”,有时候难免让人纠结:如果所做的和所写的难以保持一致,或者没有把思考贯彻于行动中,算不算有点分裂或眼高手低?

    但本文所写的不过是电影《小孩不笨》的观感,思考电影里失败的家庭教育并以此警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它可能对读者或其他家长也有启发。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更是孩子不可替代的老师,深刻地影响着他的一生。这正是我撰写《小孩不笨》观感的主要原因。

                                                             (二)

     《小孩不笨》是部有趣的新加坡电影,即使你不大喜欢电影,也可能一口气看完并时刻爆笑。电影有两部,分别是《小孩不笨1》和《小孩不笨2》,它们的题材一样,剧情并不连贯,但《小孩不笨2》可看性更强点。在以下讨论中,我把两部电影都写为《小孩不笨》,不作区别。

       先概括一下剧情。新加坡的教育有个特点,就是学生到了高年级,会根据成绩分流成不同的三个层次。电影真实反映了在如此激烈竞争的教育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在学校及家庭里所面对的压力,喜剧又不乏深刻地探讨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因彼此缺乏沟通而产生的代沟,反映家长教育子女时所产生的困境。

        同是华人,在《小孩不笨》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点以及态度很像国内的情况,就是“望子成龙”。概括中国的教育,是否可以这么说?家庭教育是“乖乖听话”,学校教育是“标准答案”,社会教育是“稳定和谐”。总之,要求孩子“听话”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在家庭,父母要求孩子听话;在学校,老师要求学生听话;在社会,政治要求人民听话。

        鉴于此,导演在《小孩不笨》的片头恶作剧地要求观众:“影片即将放映,请赶快坐下,请关掉手提电话。来点掌声如何?谢谢,大声点好吗?再大声和热烈一点好吗?”正当一些观众乖乖地热烈地鼓掌,导演戏谑地略带讽刺地说:你们怎么那么听话啊!!?

       对啊,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听话?连电影都没开始看,就不假思索地鼓掌附和。这算不算听话教育的后遗症?

       在《小孩不笨》里,有一位母亲就是控制狂,她总操心孩子的一切,事无巨细都要管一管,连孩子房间的墙壁如何布置,都一定要听她的。她对孩子的教育一直强调——听大人的话,好好读书,不要多管闲事。当孩子不大听话的时候,她就夸张地叫嚷:“你吃我的用我的,还不听我的话?”

       现实里很多父母确实如此,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就说:“我不喜欢你了。”它无疑传达一个信息,爸妈的爱有前提条件的,就是你要听爸妈的话。这是以“爱”来要挟孩子。或者,以取消孩子的福利来威胁,要不用某种物质奖励来引诱孩子听话。这显然以物质或金钱来控制孩子。前种控制方法会培养出没有安全感或者冷漠的孩子,后者控制方法会培养出爱算计或者物质至上的孩子。

       在《小孩不笨》中,作为讽刺的结果,那个一直听妈妈的话的小孩被人绑架,好不容易在朋友的帮助下准备逃跑,居然犹豫不决地说:“大人要我们听话,乖乖呆在房间里别乱跑的。”

       父母要求孩子听话,本质上是强迫孩子同意父母越俎代庖的选择。非常听话的孩子一般没有主见。主见来自哪里?当然在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中形成的,每一次选择都在锻造孩子的智慧和情感。许多父母特爱为孩子操心,生怕孩子做错事,干脆替代他做选择,结果孩子从来没有好好选择过,自然锻炼不出主见。没有主见的孩子,也不大可能有责任感。因为所有的结果,都不是在他的主见之下做出选择以后所得到的,他当然无需承担责任。不给人选择权,却要人负担责任,有点荒诞。

       前面所说的中国最年轻的博士,从小到大沿着父亲为他决定的人生道路埋头直走,没有历经许多必需的有自我主见的选择。生活终于不完整,人格也终于难以健全。没有选择权的生活,很难说是完整的生活。一个孩子连生活都由不得自己,长大之后怎么会有健全人格呢?

                                                             (三)

        在《小孩不笨》里,还有另一个中产家庭。有两个儿子的父母一直很忙,忙得完全没有时间去倾听孩子说话,对孩子的莫名其妙的问题一直敷衍着。小儿子参加学校的戏剧演出做了主角,想邀请爸妈参加都没有机会告诉。有一次,父亲带着有点炫耀骄傲的口气对儿子说:“爸爸给人讲座,一个小时500元。”小儿子不大理解父亲为什么这么忙,可听到这话,偷偷地积攒零花钱,要购买爸爸的一个小时,好让爸爸去观看他的校园演出。

       工作抑或家庭,陪客户抑或陪儿子?见过很多父母以工作繁忙之理由冷落了孩子,然后以金钱来补偿这个内疚心理。这不是时间分配的问题,而是价值观的问题,也就是你认为谁更重要谁更值得你付出时间去陪伴。

       不管一个人如何伟大,他的社会角色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重要。但是作为父母,一个人无论如何卑微,在孩子的世界里的分量远远超出他所想象。社会赋予他的重要角色,永远有人可以替补他甚至做得更好,但是大自然所赋予他的基本角色——为人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无人可替代。

    这现象在精英阶层尤其明显。他们的时间确实都是可以转化为看得见的金钱。当他们用时间交换事业成就的时候,也正渐渐失去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很多时候,孩子可以教会大人认识生命的最初本真。就像《小孩不笨》中的孩子,一直听话的小胖子力劝父亲捐赠骨髓,让父亲认识到关爱帮助他人能给自己带来好心情好运气。

       在电影里,那位中产家庭的小孩子什么都不缺,想要什么东西都能得到。同时他又什么都没有,常常看不到父母的身影。于是孩子一直有失落感,生活在失望乃至恐惧中。这样的生活当然也不完整,如此长大的孩子会有健全人格吗?我不大相信。

    在《小孩不笨》中,还有一个生活在底层的跛脚父亲,没有大事业,脾气暴躁没有文化,而失去母亲的儿子性格又叛逆刚烈,结果父子两人几乎一见面就吵架,甚至互相扭打。这个贫苦家庭里的孩子的生活更是不完整,没有母亲,从不曾和父亲好好聊天过,他表现出强烈的暴力倾向——喜欢并善于打架

       不过《小孩不笨》是喜剧电影,以上所提到的孩子都有一个阳光的好结局,因为父母最后改变了自己。连失去双亲的贫苦孩子,都将喜欢并善于打架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成为世界散打冠军。这是理想化的励志影片!

                                                             (五)

       不管《小孩不笨》里的父母有怎样的不是,他们都深爱着子女。一直对子女强调听话的父母,不就是怕子女出错受累被欺负,所以包办子女的生活;一直忙于打拼事业的父母,就是要给子女营造一个富裕的生活环境,生怕子女苦着了;就是那个动不动打骂儿子的跛脚父亲也是如此,他多么希望儿子努力读书,不要再像他一样饱受没有文化的苦。

       但以上所提到的父母,用电影里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太爱孩子了,又太不会爱孩子。有爱子女的心,却没有爱子女的方法。但正因为父母太不会爱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成为伤害。

       许多父母的爱,仅停留在情感上,却没有深入理性。家庭教育,应该是热烈情感和冷静理性的平衡结合。如果失去这个平衡,或因为自身的欠缺或者某种忽视,父母常常会屏蔽了孩子生活的一个方面,使得孩子的生活不再完整,渐渐地塑造出一个不健全的人格。望子成龙太甚,以至于忘记望子成人。

       应该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他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虽然诞生于父母的身体,但思想和人格不能依附于父母。由此出发,作为父母不可以强迫孩子承担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或者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学习去恋爱去工作。父母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太自信于自己的世界观或价值观,并将此强行灌输给孩子。我认为,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成长。在这个成长的过程,有许多共同的经历值得彼此珍惜和记忆。不能认为只有父母会影响着子女,也要反过来思忖子女带给父母什么变化。

       说浪漫一点,父母和子女一起成长,和子女一起营造完整的生活。此时,完整的生活即是好的家庭教育。


                                       (此文发表在《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