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活动 > 北京知青

北京知青张世成情恋山区电力建设的故事

时间:2006-12-05 08:08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3519次
 
           北京知青张世成情恋山区电力建设的故事
 
                                  陕西省电力公司
 
 
       有一位电力职工1949年出生于北京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见证了祖国55年来的发展历程;有一位北京知青扎根宜君山区30多年,为发展老区的电力事业奉献了他一生最美好的岁月,他就是铜川供电局职工张世成。金秋时节,红叶满天,在庆祝共和国诞辰55周年之际,我们来到地处偏僻的宜君梁上,与张世成一起沿着历史的足迹,回顾走过的沧桑岁月。

         共和国的同龄人,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1949年8月30日,在北京市崇文区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张世成呱呱落地。与年轻的共和国一起诞生的张世成,从小就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建国初期那种朝气蓬勃,积极上进,团结奉献的社会氛围,对张世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从小就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些歌曲长大的。因为学校就在天安门附近,童年时期的张世成与同学们经常手捧鲜花,到天安门广场与国家领导人一起迎送外宾。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使张世成的心中萌发了对祖国最纯真的爱,也奠定了他后来为了山区电力事业无私奉献的思想基础。

          北京娃下乡插队到宜君,经受山区艰苦磨练

           1968年,张世成毕业于北京市11中。1969年元月,张世成和4000多名北京知青一起,搭坐“知青专列”抵达铜川,再换乘大卡车到宜君县城。当年与张世成一起插队宜君的北京知青、现《人民日报》社社长王晨在《塬上的雪-我在宜君上山下乡生活回眸》一文回忆:“北上的汽车挂着防滑链,在冰雪中艰难地爬了一整天才到达宜君县城,这是当时延安地区最南端的一个县(后划归铜川地区)。通往各公社的道路均被大雪封死,县城又不能久留,于是我们背着行李在雪中上路了。”“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满山遍野的麦田。单产只有十几斤,有时还收不回种子。严重的地方病威胁着乡民的健康……这里没电、没煤、没水,任何一种农副产品加工,如磨面、榨油,都得靠人力。每年冬天要到沟里打柴,以备一年之需。别的还好说,没水这一条最要命,雨季来了,赶忙修好了旱窖,蓄住雨水,全村人一年就靠它维寄生命……”

           在宜君县偏桥乡惠家塬村这个“广阔天地”,张世成开始了他的新生活。由于10名知青全是男的,这些“北京娃”就五个一组,在乡亲们临时腾出的两孔窑洞中安营扎寨。下地干活对他们来说不成问题,而生火、做饭、烧土炕这些生活琐事却成了难题。开始村里每天安排了一名妇女给他们做饭。十多天后,就由他们自己干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山区的自然环境和交通等各方面条件都很落后。记得有一次他们的面粉没了,但村里的石磨跟前早就排了六七户人家,一头驴拉着磨慢悠悠地转圈。知青们干了一晌的体力活,到了饭时早就饥肠噜噜,可没有面拿什么做饭?大伙儿一商量,竟将麦粒下锅煮了吃。至今,张世成还能想起那锅泡得胀胀的麦粒闷饭。

             一次从北京探家回来到铜川一看一天一趟的班车早发走了,其实就是赶上也根本买不上紧俏的车票。大伙一商量干脆步行回,他们走到天黑半道寻个公路道班借宿,第二天才赶回宜君。想起那时候艰苦的生活条件,贫穷落后的时代背景,令人难以想象真不知咋熬过来的。

             扎根山区,成为大山深处的光明使者

            1970年8月,到处都在大搞“五小”(小水电、小钢铁、小煤矿、小化肥等),张世成被乡亲们推荐到县里组建的跃进铁厂。在这里,遇到了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北京96中下乡女知青张秀玲,后来两人喜结连理。1974年,又被抽调到宜君35KV线路指挥部,解决山区通电问题。从此,张世成夫妇与电结缘,将生命中最美好的30年奉献给山区的电力建设。他先后担任宜君县偏桥变、五里镇供变电站站长,宜君电力局党支部书记兼工会主席、宜君电力局副局长等职务。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拓展自己的人生舞台。

          1977年伴随着儿子的降生,给张世成这个北京娃扎根山区的小家庭增添了新的色彩。正当张世成夫妇一心扑在电力发展建设时,知青大返城的浪潮一夜袭来。身为北京皮件二厂副厂长的父亲,心急火燎地牵挂着千里之外的儿子,雪片般的“挂号”催促他们申请返城,紧接着介绍信开来了,困难证明寄来了,而且返京单位也联系妥当……

           张世成夫妇再也坐不住了,眼瞅着北京知青一个个神采飞扬“胜利大返京”,妻子张秀玲也急了。她天天催丈夫赶快向组织申请。眼前的一切使张世成心动了,作为长子他多么想借此机会返京,为瘫痪在床的母亲尽一份孝心啊。可组织的信任和重托,山区群众盼电的急切心情,立杆、架线、基建……多少事情等着自己去干!他陷入极端矛盾中,彻夜难眠。记得刚来宜君插队时,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这里不通电。多少个漆黑的夜晚,陪伴村民的一盏盏昏暗小油灯;村里磨面的石磨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转得人头昏眼花。第一次回京探亲,在北京车站不知不觉地站在电灯下,仰视着明亮的电灯泪流满面,只有此时此刻的他才多么深切地感受到,没有电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苦涩。他想等山区乡亲用上电,再考虑返京的事。谁知,这次机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让难得的机遇,轻易地从身边溜走了。

          事隔不久机会又来了,凡是在延安老区插队的知青,只要有县级以上医院证明就可申请病返。这时只要他到县医院找个熟人弄一份证明,就可顺利过“关”。谁知当妻子动员他找“关系”时,性格耿直的张世成竟冲着妻子说:“我身体这样结实,怎能去骗人呢?”一句话把能言快语的妻子硬是噎了回去。当妻子还在生闷气时,他已悄然走进了工作间。

         1979年,张世成举家来到距县城26公里的五里镇供变电站。这里三面环山,交通极为不便。张世成却在这里干得非常起劲,与供电范围内四个乡镇的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伴随着女儿的问世,张世成的日子就像门前的清清小河,悠长悠长地流向远方。到了1982年,他的父亲又来信告知,已在京郊联系好了一个单位,而且全家都可调进去,这可是一次返城的好机会啊。这一夜夫妻俩都没能合眼,他们商量定了天一亮就找领导申请。天刚蒙蒙亮张世成就从床上爬起来,当他抬头看到远处山凹里一闪一闪的灯光,看着那一根根向山村延伸的电线,又一次犹豫了。在去局里的路上,面对领导和同事们充满信赖的目光,他怎么也难以启齿:“我想走啊……”

            面对事业的追求和个人命运的选择,他是一个强者

        工作上生活中,张世成也有自己难言的烦恼,来自方方面面的孤寂、惆怅、愧疚,也时不时地困扰着他,因为他也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想当初,在宜君这个不足七万人的山区小县内,仅北京知青就有4000多人。那几年是多么惬意的日子啊,逢集无论是挤在县城人群里,还是涌在集镇的人流中,总能听到那熟悉亲切的“乡音”;晚上,总会有几个哥们挤在不宽敞的土炕上,嗑着瓜子,谈论着各种小道消息……

        这一切,都去了。仅仅一两年的功夫,走得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十几名北京知青,举目处相逢相识有几人?此情此景,张世成不由得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性格开朗的妻子笑声和话语少了,脸倒绷了好长一段时间。是呀,一天到晚除了工作还有什么呢?眼前那望不断的连绵群山、不绝于耳的淙淙河流和冒着袅袅炊烟的寂静小镇,成为永远的风景。这一切和首都繁华热闹的长安大街、文化宫音乐晚会那明快悠扬的乐曲所营造的氛围相比,差别简直无法述说。这些只是一些表层现象,那么深层次的呢?五里镇供变电站地处偏僻,平时少人迹,买个菜都难。儿子两岁了,在这里连个玩伴都没有。女儿出生了,想给她选好一点的婴儿用品,这里压根就没有。长久呆在这里,孩子的未来,怎么办?

          经过长时期的思想斗争,张世成决定将孩子送到北京,交给父母和兄弟姐妹抚养。可他的良苦用心得不到儿女们的理解,幼女在给他打电话时问:爸爸,你和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们了?张世成夫妇无言以对。儿子两岁多就被送到爷爷身边,女儿乖巧可爱张世成舍不得将她送走,直到小学一年级还是被送回了北京。山区的教育跟不上啊,他不能耽误孩子的前程。

        张世成淳朴憨厚,勤恳耐劳,舍小家为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品格,山里人和电力局领导看在眼里暗暗称赞。从1982年起,张世成陆续被评为铜川供电局模范共产党员、西北电管局优秀共产党员、国家能源部劳动模范等;1990年元月,铜川供电局发出了“关于开展向张世成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在全局大力宣传他的先进事迹;1992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张世成全国优秀政治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他的事迹曾被《铜川日报》《陕西日报》等媒体专题报道。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和耀眼的光环,面对着鲜花和笑脸,张世成完全可以在他人生的辉煌时刻急流勇退,回到他日夜思念的亲人身边。退一步说即使他不想回北京,籍此调到条件好一点的市局里也行啊。铜川局领导也曾多次找他,帮他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却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作为儿子,他不能携妻在父母身边报答养育之恩,还要连累他们为自己抚育下一代;作为父亲,他没有尽责任为孩子营造家庭的温馨,却过早地让他们承受离别之苦。一想到前些年回京探亲,每当他和妻子动身返回宜君的那天,小女儿中午放学都不敢回家,张世成夫妇就心如刀绞。多少个月圆之夜,在绵延起伏的宜君山梁上,这个“北京娃”对月思亲流下愧疚的泪水。

             离不开宜君,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总在猜测张世成离不开宜君的谜因,在他那高大魁梧的身躯,淳朴憨厚的面容里面,究竟蕴藏着一个怎样的精神世界?

        他不是个善于表达的人,虽然操一口地道的“京腔”,可乍一见你会把他当作地道的宜君人,浑身透着平和、淳朴、厚道。要透视他30多年走过的风雨历程和一次次艰难的抉择,就得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空间。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和祖国的各行各业都加快了发展步伐,宜君县各个村组的通电任务非常繁重。为了让沟沟峁峁的乡亲们早日用上电,张世成真是豁出去了。宜君局老职工白小平深情讲述:“老张当时是农电总站站长,在通电最繁忙的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往施工现场跑,风吹日晒,加班熬眼,工程还没有竣工大家见到他时,变得不认识了又黑又瘦。老张和农民群众的关系很融洽,他常对村民说:有啥困难和问题,说出来我想办法给你办。五里镇的老农粟易生想安装一台磨面机,但苦于手上的钱不宽裕,张世成就主动上门贴心服务。他和粟老汉一起精打细算怎样办事既实惠又省钱,不放心又陪老汉到外面购买磨面机,并在最短的时间办好申请用电手续,带人把电接到家里,直到粟老汉的磨面机转起来他才离开。为此粟老汉非常感激张世成,一天他找到张世成,顺手从衣袋里掏出60元钱说:这是给你的几个茶水钱。老张连忙用双手挡了回去,诚恳地说:您老办的是件好事,我们理应支持您。千万不能这样。打这以后,粟老汉逢人便夸:张世成这个北京娃实在,为了我的磨面机辛辛苦苦、跑前跑后,却不要任何报酬。在张世成的热心服务下,这一带的群众办起了各种小作坊,结束了多年来农民群众吃粮靠推磨的历史。

         五里镇供变电站只有六七个人,平时乡亲们谁家烧个保险、换个灯泡,都要找他们。加上线路紧急故障处理,张世成一年到头忙个不停。只要一接到群众的电话,不管雪里雨里他推上自行车就匆匆出门了。山路不好,遇上雨天,常常是人扛着自行车走。实在不行就步行十多里山路,为群众们排忧解难送去光明。1985年3月的一个凌晨,五里镇地段医院突然打来电话,说有危急病人动手术急需用电。张世成干了一天架线的活,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接到电话后他二话没说,摸黑步行几十里山路勘查线路,当排除故障恢复供电时已是黎明时分。医院大夫和患者家属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病人得救多亏你们及时送上电,要不然就晚了。

         老张至今已经在宜君生活了整整35年,35年来他在这片土地上做过多少这样的事,没有人能数的过来;35年他是如何一步步熬到今天,恐怕说也说不清楚。但宜君的乡亲们没有忘记他,内心深处涌动着对他的赞赏和情谊。一次他受铜川局领导委托在宜君为职工买苹果,一连看了好几家果园最终选定了一家,当他进果园谈价钱时园主看了看他说:你说多钱就多钱。张世成心里纳闷:你卖果子怎么能由我定价钱?老乡看出了张世成心中的疑惑,连忙解释说:那年我去申请接电你连一根烟都没抽就把事办了,今天你来我园里买果子给啥价都行。正是宜君人淳朴善良之情,使张世成深深地爱上了这里,并把自己火红青春和35年的赤诚热情全部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在庆祝共和国五十五华诞的今天,工农业发展建设日新月异,翻天覆地,人民群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也富裕多了,首都北京与山区宜君的各方面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宜君山区的通讯、交通条件和城乡电网都有了极大改善,电灯电话电视电磨等进入寻常人家,标志着一个文明时代的进步,其中也渗透着张世成几十年的心血和追求。

         今年,张世成也在宜君渡过了他55岁的生日,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注定要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与共和国一起经历成长中的痛苦和快乐。他感到欣慰的是两个孩子都很争气:儿子张义辉,现是北京一家仪表公司长驻上海分公司的经理,女儿张莉现在中国社科院工作。老伴于2001年退休返京,购了新房陪伴着老人安度晚年,张世成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成为宜君山区的守望者。他依然为其所深爱的宜君山水、宜君人民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漫长的30多年里,宜君的山水间,失去又得到构成了他的人生!当一切都释然的时候,曾经的故事也就变得风淡云轻了,唯有生命的价值和对共和国真诚地祝福——平安长在,幸福永驻!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