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书刊

“此情只应知青有”——读《北大荒十年》有感

时间:2013-05-07 11:12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002次
看书名,就有亲近感——许是“北大荒情结“的缘故吧。因为,那也是我的第二故乡,当年上山下乡的去处。让我们一起重温已然远去却又难以忘怀的知青岁月——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记忆与情结。

 


 

       近日,收到博友管寿义寄赠的《北大荒十年》(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年12月版)一书。大开本,半寸多厚,将近400页,大约44万字。

       看书名,就有亲近感——许是“北大荒情结“的缘故吧。因为,那也是我的第二故乡,当年上山下乡的去处。尽管,我所在的密山离书中所写的北安还有些距离。

       就篇幅而言,无疑是本大书,但翻看之后才发现,这大书竟是由两百多篇短则数百字,长则一两千字的小文章组成的(之前,多曾在作者的博客中发表过)。

       尽管都是小文章,不是所谓的“宏大叙事”,但包罗万象。纵向看,从下乡之初到最终返城以及多年后的故地重游,有时间的延伸;横向看,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到语言习俗,有内容上的广度。可以说,知青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自然也折射出时代的若干侧影。

       桌前、灯下,我一篇篇地翻看。脑海中,仿佛过电影一般,浮现出的不仅是北安,也是密山,乃至整个北大荒的山水人事与沧桑变迁。

       春播、夏锄、秋收,伐木……,所有知青一年四季干过的活计,别人也都写过,可是,读此书中的文章,却有另样的感受——那就是真切,真切到了精确的程度。也许,作者是位性格极细密的人(当年的三百多封家信,至今仍保存完好,就是证明),也许,是因为返城后长年在银行工作的关系,所以,叙事、状物,总离不开数字。比如写割大豆:“指标是:每人6根垄,每垄400米,则400米×6垄=2400米,总垄长2.4公里,接近5里路。……有拿两根垄上去的,要割一个半来回;也有拿三根垄上去的,割一个来回。”(《割大豆》)又如写打水:“井房的井口之上,是辘轳,辘轳的周长约有一米,上面整整齐齐地绕着两层井绳……从地面到井水水面有多深?我曾经探头朝井下看过,黑洞洞的,一股凉气,深不见底,辘轳把得放三十几圈才到水面,换句话说,就是三四十米。我们现在住房的层高一般在2.80—3.00米之间,形象的说法:井深相当于十几层楼房那么高。”(《辘轳和井》)很多情况下,数字是单调、枯燥的。但用在这里,可让无此生活体验的人有了具象的感知;而对于荒友来说,则使其渐趋模糊的记忆重又清晰起来。


 


       除了真切,文章还很幽默。近些年来,六十上下的老知青们纷纷执笔,写出了大量的回忆文章,其中,也有一些结集出版的。平实,是共同的特点,但能够做到幽默的,并不很多。因为幽默是需要才气、学识与生活情趣的,而作者恰好全都具备。比如《“干哈”》,写俩老头吵架,第三人劝架:“老张头,老李头你们俩这是干哈呀?早先你们俩不是挺干哈的吗?这么吵吵巴火的,让大家伙听了多干哈!快别吵吵了!听我劝,该干哈都干哈去!”——显然,作者注意到了东北人惯用的方言“干哈”,其内涵“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可替代”。将其集中到一起,突显出来,就“妙不可言”了。再如《夏锄》,写大田里锄地时,知青间相互“接垄”的事:“本来,一般都是男生帮男生接垄,女生帮女生接垄;过了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男生帮女生接垄的多了起来,一来二去……有的就此成了朋友,有的……最终成了夫妻。因为北大荒的地实在太大,也许是离得太远,也许是小伙子眼神儿不太好使,看岔了,多次发生男生闷着头接垄,都快‘合龙’了,才发现接垄接错了,双方闹了个大红脸——这让大伙忍俊不禁。”我想,我们荒友读到此处,也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吧!

       当然,在返城几十年后,作者花了两年的功夫写成此书,决不仅仅是为了追忆。追忆,也是为了反思,在反思中蕴含判断。只是,这种臧否判断都融在了娓娓道来的叙述之中,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当然,偶尔也有不多的抒情性议论,则是点睛之笔。比如写“病退”。当绝大多数知青既不能通过招工、参军、上学与困退等路径返城的时候,就有了所谓的“病退”。“所谓‘病退’,几乎成了专有名词,它特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丧失了劳动能力’因病而退回原居住地。”而当时,知青大都是二十多岁。虽不能说个个都壮得像牛,但也不至于到了“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地步。于是,不少知青不再顾及人格尊严,不惜采取一切手段,“有病要回家,没有病,创造一个大病也要回家!”在逐一写到各种“病退”的招数(编造病症,贿赂医生,犯混、威胁等)后,作者议论道:“我敢说,病退,是知青心灵最惨痛的伤疤!”(《病退》)是的,无需多言。这一句就够,所有的辛酸、悲苦与无奈尽在其中了。

 


 

       作者是上海知青,本不认识。但是他的博客——“在陋巷”,却一直是我所关注的。于是,彼此在对方的博客中留言,有了交流。作为1967届的初中生,当年的他学历并不高。但从文章中了解到,他的好学早在那个时候就有体现了:在不少知青以蒙头大睡、瞪着房梁发呆、甩扑克、争上游或腾云吐雾喝醉酒的方式排解空虚与乡愁时,他却“抽空就看”《青年自学丛书》,“借助《英汉小词典》”读《北京周报》……于是,在农场中学,他能胜任英语、语文的教学任务;回上海后,又能和老高中们一起考入银行工作,并成绩斐然。

       显然,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有相应的文化底蕴,还不足以推出这样的一本“大书”。关键是他的执着、他的坚持——在两年的时间里不断地写。而动力,则是他对北大荒,对知青岁月的那份痴情。这痴情,在他的那篇短文《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家的阳台上,不像别人家安装的是吸顶灯,而是挂着一盏桅灯(当地也称马灯、提灯)。……来我家做客的朋友,都对这盏桅灯赞誉有加(外形完全是桅灯,但它是用小灯泡的),说我慧眼独具,有艺术细胞。其实,只有我心里知道,因为一看到这盏桅灯,就使我想起在农场的岁月。”

       是啊!上山下乡的朋友们谁没有点过油灯呢?它是那个时代的最好见证,它曾陪伴我们度过青春的时光。即使灯火昏黄,即使前路苍茫,但在那一时刻,正是这油灯,照亮了我们的内心,鼓起了我们的勇气——去直面现实与人生。

       所以,我说,都来读读这本书吧!让我们一起重温已然远去却又难以忘怀的知青岁月——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记忆与情结。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