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书刊

《平凡的世界》:给行进者以滋养

时间:2012-06-06 06:10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770次
人活着有味,有劲,有精气神,就需要有一种超越性的东西,《平凡的世界》有自我超越的努力,和自我实现的追求。这些都是可贵的因素。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4日14:17  中国广播网

 

 


 

  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浪网、中国广播网联合推出系列访谈《共和国文本》,深度解读曾经凝聚人心和鼓舞时代的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邀请雷达老师解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以下为访谈实录:

 

最平凡的生活隐含着真正值得记住的东西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网友大家好,一部《平凡的世界》影响和感动了不只是一代人,不同时期阅读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感悟。今天,有请作者路遥先生的好友雷达老师为我们解读这部小说。

  雷达:《平凡的世界》本身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历史进程命运化,把人物命运历史化,形成一个横纵交错的骨架,带有全景化和整体性。

  这部小说描述的是1975到1985,这10年时间,陕北双水村三家人,孙家、田家、金家,三姓人家的历史。实际上作者写的远不止这些,而是乡村、中等城市、省城、煤矿、学校等等非常广阔的画面。今天读的时候,很可能要加入一点东西。书中描述的是30年前的人物,那时候人怎么样生活,小县城是怎么样的氛围,什么样的含量和气氛,当时人们更关心的是什么,人和人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因为什么发生,那是历史的交替时期。这种历史的视角使今天的读者可能发生的兴趣,对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的兴趣。

  主持人:路遥的这部小说写法上如您刚才所说,是把历史进程命运化,把人物命运历史化。除了这一点,您觉得《平凡的世界》创作上还有什么样的特点?

  雷达: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关心普通人,小人物的命运,所以才叫《平凡的世界》。路遥多次跟我谈过,在最平凡的生活里面,隐藏着动人的诗意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当时他也批评过,人们宁可关心一个小演员毫无价值的琐事,也不愿意关注一个普通人生活艰难的追求,这是一个颠倒的东西。他就是想在平凡的世界里面,平凡的生活里面,平凡的人里面,发现一些真正值得记住的,带有历史意义的,或者是带有时代意义的事情。这是《平凡的世界》在美学上一个很大的追求,关注普通人,普通人的命运。

  此外,第二个特点是写城乡交叉地区。路遥和贾平凹不一样的就是,他写的不是纯粹的,完全封闭的农村,他也写农村,但更注意写县城、省城。城乡交叉在他看来是信息量最大的地方,既是基层又有上面的,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他的作品,如《人生》中的高加林所待的地方就是城乡交叉的特点,他当时是县报记者,原来是村子里面当民办小学的教师被人顶替了,他气不忿就起来抗争,后来他回到县城里面。一个是普通人,一个是城乡交叉地带,这是他写作的特点。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从文学上讲,就是一种开放的现实主义。坚持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的写作,这种手法不算新,但是路遥的特点。路遥写《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是1985年前后,84、85、86是现代派文艺,先锋派创作、前卫艺术最活跃的时期。路遥也读,但是他认为最能影响读者和最有价值的还是现实主义。

  不能简单说他是封闭的,而是他坚持这个思路。他特别相信现实主义的生命力。所以他作品的面貌给人感觉朴素、传统的写实的方法。实践证明这部作品本身确有生命力。

  主持人:可以穿越时空的?

  雷达:可以穿越时空的生命力。他的文学的渊源和来路,最远俄苏文学对他的影响,整个现代文学对他的影响,肯定是有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柳青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他跟我讲过,自己最崇拜的两个老师,一个是柳青,一个是秦兆阳。

  路遥祝在文革期间和文革后期,经常背着一个挎包,挎包里面永远装着《创业史》,有些段落他能背。《人生》开头,前面有个卷头语,引的是《创业史》的话,开头就是说在人生关键的地方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路,人生的十字路口对人多么重要,不管在政治上、事业上,或者在个人家庭生活上,爱情生活上多走一步和少走一步可能要影响你的一生。

  主持人:他在《平凡的世界》里夹带一些感觉像是主人公自己说的,比如说“多么可爱的家人”、“多么可爱的金波同学”等等,算不算蛮独特的写作手法?

  雷达:这个写作方式是柳青擅长的,夹叙夹议,甚至加入作者的感叹。但是这个叙述方式在今天要从两方面看,基本上用得不多了。现在一般作家不太夹入自己的评价和感情。这与当时文化的教化性有关系,强调教化作用,加强了评说性,对读者也许是需要的。但是经过这几十年,后30年文学,一般读者不是特别喜欢接受教化性的语言,应该说这种语言风格有它的时代性,有它产生的背景。在路遥,可能说运用这个方式正好,但是这个方式显然已经过时了。因为现在新的叙述语言,叙述话语,包括把叙事、对话、环境的描写融合在一个叙事链里面去,那样新的叙事方式也早都出现了。

 

《平凡的世界》最能代表路遥主观世界的矛盾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路遥的小说里面有现实主义,特别关注现实,他也确实都是一直在这样做,有的小说里面都会浓缩个人经历一部分,比如他亲自下煤矿,跟煤矿工人生活在一起,个人的经历对他的小说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雷达:有很大影响。他在写完《人生》之后就着手《平凡的世界》的写作,而且跑铜川煤矿很多次,他跟我谈过,当时他讲最早题目叫《黄土地》。他问这个题目如何,我说不错,挺凝重的,很厚重的。后来电影用了这名,他改成《平凡的世界》了

  《平凡的世界》出版的时候,在当时的氛围下,在理论批评界和文学界没有受到太高的赞扬,因为当时整个是观念更新的时期,而这部小说的面貌比较朴素,手法比较传统。但是它显示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一个谜。

  主持人:但在读者中的反响很大。

  雷达:学术界没有得到很高的评价,我认为也是可以理解的。《平凡的世界》在艺术上也含有不足的方面。但文学现象是非常复杂的,是很难用一个函数和平均数来衡量的。

  这部作品为什么这么受到欢迎,另外一个就是说,它有非常强的精神追求,这是今天很多作品都无法和《平凡的世界》相比的地方。主人公有特色,都是外在的贫穷和内心的高傲的结合,有很强的理想色彩。

  为什么《人生》主人公叫高加林,我觉得其实是路遥自己。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天上有个卫星在转,上面有一个人在卫星上面,那就是加加林少校。他记下了这个名字,并把最有理想色彩,最能代表他的,给了他的主人公高加林。高加林也有路遥的影子。他小说中的人物经常吃的是窝窝头,过着非常贫穷的生活;但看的是参考消息,想的是在联合国干轰轰烈烈的事,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我们解析《平凡的世界》一定要看到强烈的精神追求。

  另外有一种内在的现代性和现代意识,这是第二点。

  主持人:这个怎么理解?

  雷达:内在的现代性和现代意识,怎么说呢?他写的背景是坚忍的、朴素的中国农民的形象,他写的主人公往往是农村生活方式的叛逆者,精神上的叛逆者。他写的这个人,包括高加林和孙少平更接近路遥个人的精神史,他的美学观:他们都有特别强烈的实现个人价值的欲望。不仅仅像过去唱高调讲的,只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全人类,主人公首先是强烈改变自己处境的欲望,非常的强烈。

  这里面我觉得有一定的现代性,为什么叫现代性?我们五四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发现了人,发现了为自己活着的人,那是当时很有名的观点。所以我们近现代到现代以来,我们三大意识的革命,哪三大?第一个晚清时期,我们进入了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五四时期前后,个体和个性自由的崛起,20年代末到30年代,阶级意识的觉醒,主宰了我们100年的思想史和精神史。所以我们过去写农村,往往就是说缺乏了一种个体意识。

还有一种,我刚才讲的传统的背着因袭重担的农民,过去我们写农村题材的模式,有三大模式,一个模式是启蒙模式,就是比较多的是闰土式人物,阿Q式的人物,我们需要启蒙他们,他们被压得抬不起头,他们身上有那种传统的重担。还有一个阶级意识,农民挺起摇杆来了,要翻身求解放。还有一个田园模式,歌颂一种自然人,和都市相抗衡,张扬生命的强力。而农民里面像路遥写的高加林具有强烈个人意识的农民是不多的。新的精神个体在农村的诞生,是价值所在。

  我们有时候不知道说,这个作品看起来面貌很朴素,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就是和我们的读者心心相印。改革开放开始,粉碎四人帮之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以来,也产生了人的自觉,人的解放。这个作品和当时的时代合拍了,所以大家喜欢看。大家在里面可能会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引起共鸣了,引起共振了。

  因此,路遥作品包含强烈的精神追求,对农民现代性的发现,对农民现代人格的发现,所以它受欢迎不是没道理的。

  主持人:雷老师您在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您印象中最深刻的情节,或者是某个人物是什么?

  雷达:《平凡的世界》特别能够代表路遥自己主观世界的矛盾。路遥一方面非常赞赏、理解,甚至是拥抱中国农民的坚韧、艰苦、温厚、博大的情怀,中国农民身上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路遥身上有野性的、叛逆的、不驯服的、不安分的东西,就是现代个体意识的萌动,就是要改变命运,干轰轰烈烈的事业,走向世界,改变父辈们的生活方式。

  这两个思想在他头脑经常打架。在《人生》里面就打架,一方面歌颂高加林,另一方面也歌颂刘巧珍,这两个美他都喜欢。最后这两个东西怎么糅合,高加林回到土地上,抓了一把黄土,说了一句忏悔的话,还是回到乡土来了。这是他的这两个矛盾打架。在《平凡的世界》里面同样,这两个思想在打假,打架的极端以后就没法处理这个问题,把主人公分两个,一个叫孙少安,一个叫孙少平。孙少安扎根农村致富了,他更多是代表传统农民的固守乡土,不离开乡土的传统的这个特点。孙少平是个远行的做梦者,把这两个东西放到兄弟两个人身上,双主人公,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两面,把一个人分成两个人,这两个人是精神上的孪生兄弟,是一个人分开的,这是他很重要的一个在艺术构思上的特点。

  主持人:听您这样讲之后,以前没太注意到这点。但是就觉得不管他讲主人公,像孙少平出去之后,内心是永远眷恋故土的。

  雷达:是的。孙少安也不是没动过出走的心,包括在爱情方面。还有一个问题,在整个路遥的思想里面,他是把农村比较理想化的,都很强调劳动身上的人情美和人性美,长幼有序、父慈子孝,还是特别倾向传统美德,把苦难诗意化。路遥还有一个特点,他对官敬畏,这一点很多读者没发现,这实际上是路遥他描写的农村世界是文化的乌托邦,描写的政治世界对官有点美化。

  主持人:有人说,路遥的小说里面,不论是孙少平也好,还是高加林也好,他们这种奋斗历程,是中国落后青年悲剧式的发展,对这个您怎么看?其实我觉得高加林这个人物读到最后蛮悲情的,更多是他自己个人的选择上面出了一些偏差,但是孙少平和孙少安他们个人其实努力了,最后落得一个可能会有一些悲剧的色彩,是不是更多是时代的因素?

  雷达:是,我是比较同意这个问题。不过说所有的奋斗者、叛逆者都只能是悲剧性的结局的下场,我倒不完全同意。我们时代好像不一定是个悲剧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但是我承认这些人物,这些人物他们决定要割断和传统的脐带。他们面对的东西是曲折的,复杂的,有的时候甚至是风险的。今天这个世界毕竟不是原来的世界的,不是原来中国的封闭的世界。现在中国也是全球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的机遇、道路和命运还是有更多的多样的选择性,我们承认中国文化的沉重、守旧,打破某一种环境,改变某一种东西的艰难,我们承认这一点,但是另一点我们承认新的可能性在不断产生,新的成长点在不断的产生,简单说是悲剧性的挣扎和道路,也不完全如此。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具有多种可能性的一个道路。

  主持人:我看到有一个调查,03、04年,对大学生信仰的调查中,印象最深得就是推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对今天的年轻人有着怎样的意义?大家为什么会用到信仰这个词?

  雷达:我是觉得对一切企图改变现状,改变命运的人们来说的。《平凡的世界》在他们身上起的作用一直还在。生活中的矛盾、阻力和困难,包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面临很多新问题。有些社会的物质条件,包括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是人所面临的困境,人们所面临的自我的灵魂安顿问题,我觉得这个是永远存在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像《平凡的世界》,当然不会直接回答这些人生问题,但是《平凡的世界》会给读者一定的启示,和一定的鼓舞,特别是他的真善美,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孙少平这个人物,虽然提不出特别完整、清晰的人生哲学,提供不出来这个东西,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个人物行为身上得到一种启发。看孙少平没有揭发郝红梅偷东西这段,我非常感动,这件事情要暴露出去,郝红梅一辈子就完了,他从这种爱出发,这个爱是大爱,不是小爱,不为了自己,他保护了这个女孩子,不能让的名声这么受影响,她还小,还年轻啊。

  主持人:大学生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信仰缺失的年代,路遥的小说里面,他的主人公奋斗的精神,对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来说也是一种信仰。

  雷达:当然是了。

  主持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也好,或者是他的《人生》也好,这些作品,包括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的东西,可能是我们今天这一代人身上缺少的,能在那里面成功找寻?

  雷达:我觉得是精神追求。可以这么说,我们今天是理性,信仰、理想比较缺失的一个时代,又是欲望、物质比较膨胀的时期。我觉得在这个时期里面,要真正使人有一种追求,使人变得高尚,使人变得有一种精神动力,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不光是《平凡的世界》,一切真正有建树的文学作品,能够帮助人类摆脱精神困境的作品,都可以给我们提供滋养,所以我觉得《平凡的世界》的人物不在乎外在的贫穷,内心的追求,强烈的内心追求是永远需要的,今天的年轻人也一样,尤其是生活在一个物质时代,物化的时代,在这个物化的时代里面,《平凡的世界》里面年轻人,包括《人生》里面的高加林的追求,都是可贵的,都是我们匮乏的。在这一点上它具有永远的价值,永远的意义。

  刚才我也谈了缺点,它也有一些缺点,还有一些问题。

  主持人:他有一些局限性?

雷达:还是有一些局限性,我觉得有一点文化的乌托邦,把农村过于理想化了,农村有很多矛盾,写的农村基本上是父慈子孝,个个都是好人,整个是非常讲究道德有序的这么一个环境,这个环境我们当然觉得很理想了,实际上这里面有作家理想化的成分。他还想到官,田福军,乔省长,不是说一定要写不好,可以从字里行间感觉对官有一种敬畏的东西,也是有一点理想化。

  对社会矛盾,也涉及到官场矛盾,很多尖锐的矛盾,解决的时候轻易了一点,多多少少有一点廉价的乐观。在这个方面,作者过于乐观了,对问题的解决比较乐观,而不是那种更加现实主义的严峻。

  我作为一个路遥的朋友,我替路遥感到高兴。刚才你讲到信仰的问题,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感觉到一个最难的东西,包括我自己,就是超越自我的困难,在精神上超越自我非常难,我们都被物质的锁链锁着,欲望、感官、物质的占有,实惠化的享乐,这些东西在生活中占着比较主要的地位。

  我们觉得我们的肉体很沉重,想飞飞不起来,想跳跳不起来,这个是很大的困难。不是说路遥提供了多么高的超越性,但是他有这个东西,人活着有味,有劲,有精气神,就需要有一种超越性的东西,《平凡的世界》有自我超越的努力,和自我实现的追求。这些都是可贵的因素。

  主持人:所以今天我们可能还是应该从这里面再去寻求一些精神的给养。我这两天再读的时候和初中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那时候确实对我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重新读的时候,读到激动的时候,依然是泪流满面的。

  雷达:这部小说一开始是写到食堂去打饭,这段就使我很感动。我也是在西部学校出来的,到食堂吃大锅饭出来的,确实是欧亚非三种,欧是白面馒头,亚是玉米馒头,非是黑馒头,高粱面馒头,5分钱的菜是清水熬白菜,1毛钱有点粉丝,1毛5的菜带点肉片,那个挺真实的。郝红梅和孙少平最晚去打饭,他们不吃菜的,这些东西都经历过,我从西部贫困地区来,一看这个就抓住我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很感动,一开始就带着很感动的心情读这个作品。

  主持人:读他的书,除了刚才谈的激励人的东西,另外就是感动,很朴实的文字,朴实的感情。

  雷达:但是在文学成就方面,可能还是有一些不同的意见的。文学描写的手法,他是比较传统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很扎实。但能不能更精髓地揭示人类精神的存在,能不能借助更多样的艺术手法更加丰富地表现人的生存,和我们现实生活的丰富性,我觉得这些方面还是可以分析的。《平凡的世界》其实起到了一个新旧文学中间承前启后的作用。

  主持人:非常感谢今天雷老师,能跟您一起在重新回味这部作品,也听您给我们解读了背后更深的含义。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9-24/141718718732.shtml

 

 

                                                                                  2009-09-24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