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书刊

《宁波知青的足迹》

时间:2011-12-31 10:07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417次
宁波知青的足迹 内容简介 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写的这本《宁波知青的足迹》是宁波知青们亲历、亲见、亲闻的纪实史料文集,是一部回眸往事的专辑,更是一部励志向上的文集。它浓缩了一段难忘的历史,记载了一代人奋斗的足迹,凝聚了知青朋友从心底进出的真

 

宁波知青的足迹 

内容简介
    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写的这本《宁波知青的足迹》是宁波知青们“亲历、亲见、亲闻”的纪实史料文集,是一部回眸往事的专辑,更是一部励志向上的文集。它浓缩了一段难忘的历史,记载了一代人奋斗的足迹,凝聚了知青朋友从心底进出的真情。《宁波知青的足迹》的编辑,力求真实全面地记述这一段历史,让文字既充满历史感,又洋溢着亲切感。
    这部《宁波知青的足迹》收录了宁波知青们写的86篇回忆文。品读这些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字,使我们犹闻北大荒黑土地的馨香,如见内蒙古大草原的浩瀚,似踏大西北戈壁滩的荒蛮,又迎钱塘江汹涌大潮的翻卷;品味那苦辣甜酸的故事,仿佛把我们拉回那令人百感交集的蹉跎岁月,心灵为之震颤。 
由于作者个体经历和体验的不同,文章格调或娓娓道来或高亢激越;思想内涵或深沉庄重或激荡奔放;情感表达或素朴本色或精致多彩,然而,共同的内容和主题——激扬的青春,美好的理想,顽强的拼搏,纯洁的情谊,使整本文集充满了“哭笑皆为青春热泪、悲喜都是青春足迹”的乐观健康的情调。 

序言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发端于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期,而真正形成运动、掀起高潮,则是在“文革”前期的1968年底。据1970年统计,这一运动发起后仅一年多时间,全国就有5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三倍于此前下乡知青的总和;10年中,上山下乡的知青达1700多万,其卷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涉及的社会面之广,可谓前所未有。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国家在经历长期的战争后刚刚得到初步恢复,城市经济容纳就业的能力还很有限,初中以上学校的数量也严重不足,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基本出发点是想走出一条解决城镇剩余劳动力问题同改变我国城乡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相结合的路子;动员的范围主要是部分未能升学、就业的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和一些自愿从事农村、边疆建设的青年。但是,到了1968年底,经过“文革”头几年的剧烈折腾,国民经济已陷于百业萧条的困境;各级各类学校停课“闹革命”的余波未尽,社会上“读书无用论”泛滥,“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横行,千百万青年学子既不能升人高一级学校学习,多数也无法在城镇就业,这样,除了一部分政策规定可以留城的学生以外,上山下乡就成了知识青年唯一可走的道路。“文革”十年动乱,使我们国家耽误了对整整一代人的培养,造成教育、文化、科技、人才的断层,严重延误了现代化的进程,令人十分痛惜。顺应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强烈愿望,在邓小平同志复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很快就作出恢复高考和知识青年返城的极得党心民心的重大决策。为了解决知青的就学、就业、居住等多年积累的难题,无数家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宁波的青年学生也同样被卷入上山下乡的大潮之中。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一批又一批的宁波知青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在新疆、宁夏、黑龙江、内蒙古、吉林以及省内、市内的辽阔大地上,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和足迹。这一代青年,他们本应在校园里学习,接受知识,享受青春。他们心中蕴藏的理想正待扬帆起航,指向人生的壮伟和国家的富强。然而,他们人生的命运却被“文化大革命”无情地搞乱了。猝然降临的上山下乡运动,使他们经历了严峻的磨难和考验,但同时也铸就了他们心灵的坚韧与刚毅、人生境界的淡定与不懈,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诚如一位知青所说的:“虽然我们早已从乌托邦理想主义的愚昧中走向了充满改革精神的时代,然而在那苍苍郁郁的深厚的大山里,有我们青春的足迹和故事,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更是永恒萦绕的思念。”这种记忆和思念,彰显的是中国知青的精神情怀和人生价值。
一段特殊的历史,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祖国广袤的农村和边疆,演化出一圈圈有血有泪、有悲有喜、有情有感的特殊的岁月年轮,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知青们不仅把最可宝贵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农村和边疆,而且在返城后又几乎从一无所有处开始,重新学习和创业,许多人成为能工巧匠,成为专家学者,成为创业领头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有的还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更多的人则默默无闻地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着他们的忠诚和努力,尤其是在国有和集体企业体制改革时期,他们中的许多人又经受了转制、下岗,甚至是失业的考验,但他们没有消沉,而是以无比的坚毅面对又一次命运的转折。用他们的话来说:有了那碗“上山下乡的酒”垫底,还有什么可怕的!
    如今,当年知青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已近或已过花甲之年,但仍然以阳光的心态笑对人生。他们忘不了在农村和边疆度过的的青春岁月,忘不了患难与共的知青战友,更忘不了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于是,宁波知青首先组织了全国第一列回访北大荒的火车专列,率先发起了对当年插队的乡村结对助学和帮困扶贫活动,最早一批办起了知青网、读书会、知青艺术团、知青度假村、知青博物馆,开展了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旅游、书画摄影、体育竞赛、电脑培训、诗文创作、歌舞演出等活动。他们要用某些现代人难以理解的乐观向上的行动来证明:“知识青年”是好样的!
    历史已经远去。我们国家在科学理念的指引下,经过万众一心的奋勇努力,已经发生令世界惊奇的沧桑巨变。在这一进程中,知青群体所彰显的那种拼搏奋斗、为国分忧的精神历久弥新、传之久远。‘铭刻在当年知青记忆中的已不仅仅是曾经的迷蒙与困苦,而是升华为一种与时俱进的理想和追求。今天,他们追寻自己的青春足迹,已不仅仅是为了追忆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更多的是为了向时代、向后人传承一种精神,推崇一个理想,汇聚一股力量,激励人们以对祖国母亲的深厚情意,来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夙愿。
正是秉承这一宗旨,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开展了征编《宁波知青的足迹》史料的活动。征编活动历时半年,赢得了四明大地、三江六岸当年知青的热情关注。数千名当年的知青或聚首相忆、或促膝相谈,或敲击键盘、或提笔书写。记忆的喷发、历史的回溯、情感的流淌、思想的闪烁,融合交汇成今天这部“亲历、亲见、亲闻”的政协文史资料专集。
    我有幸成为这一专集成书之前的第一批读者。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作为与知青同时代的学子,我虽然缺少那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曲折经历,但品读这些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字,使我犹闻北大荒黑土地的馨香,如见内蒙古大草原的浩瀚,似踏大西北戈壁滩的荒蛮,又迎钱塘江汹涌大潮的翻卷;品味那苦辣甜酸的故事,仿佛把我拉回那令人百感交集的蹉跎岁月,心灵为之震颤。由于作者个体经历和体验的不同,文章格调或娓娓道来或高亢激越;思想内涵或深沉庄重或激荡奔放;情感表达或素朴本色或精致多彩,然而,共同的内容和主题——激扬的青春,美好的理想,顽强的拼搏,纯洁的情谊,使整本文集充满了“哭笑皆为青春热泪、悲喜都是青春足迹”的乐观健康的情调。作者们把个人的经历与共和国的发展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尚情操,使我深刻地感悟到:一部知青史,既是历史坎坷的见证,也是民族崛起的侧影,而知青精神则是一代人百折不挠的奋斗情怀的浓重寄托。

是为序。谨以最美好的祝愿献给当年的知青——我的兄弟姐妹!
宁波市政协主席 王卓辉 

目录
序言
岁月留痕
抹不去的记忆
春•夏•秋•冬
黑木耳•裴多菲•大酱缸
跟着“康拜因”割麦子
窖鹿记
打铁与钉马掌
小山村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金满屯
第一次播下“希望”的种子
山塘里的劳动号子
金宝屯农场
在萧山兵团的日子里
深山老林采药记
北大荒杂忆
挑冰
我在古窑浦当“棉花姑娘”

亲历风雨
我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日子
难以忘怀的前线记忆
我在八岔岛的五十二天
原始森林里的记忆
广阔沙漠好战场
四十年前的农民工
大烟泡
打开尘封的记忆
我成了一名牧马人
黑土地滋润的青春年华
惊心动魄的瞬间
难忘的“运粮”经历
夜战
别有滋味的“过五关斩六将”
死神,good bye
寻找身边的英雄

深深足迹
浙江兵团有我的足迹
我是幸运的知青
人生第一个驿站
我在笔架山农场
在北大荒当老师
广阔天地的一天
陋房回忆
武装女排二三事
北大荒当“兵”
叶家站和相岙水库
博塔依拉克
北大荒学徒记
头一天做生活
在穿胎鞋的日子里
八年“炕大”三部曲
永难磨灭的记忆

悠悠情思
翟大爷
一次刻骨铭心的探亲之旅
我的知青生涯前奏曲
一条没有名字的小运河
我在北大荒跳“白毛女”
红稻草
走马塘之缘
瓜还是黑土地的香
古莲杂忆
我心中的五加河
水车
红土情
每当我想起这八年

冷暖人生
兵团生活的苦与乐
沉重的黑帽子
三个上海女知青的农婚
我的秘密婚礼
他,差点被开除学籍
双喜临门的艰难抉择
兵团里的那些事
没事找事知青养猪
馒头
我学会了抽“喇叭烟”
一支野山参
钓鱼
斗狼
昨夜土炕上的孤独

回首相忆
知青专列护送记
难忘黑土情
回访北大荒
难以忘却的纪念
怀念洪学智将军
我心中最美丽的女人
再续姐妹情
追忆阿福
俺屯的老支书
宋婶
我和马有缘
两代知青夫妻情
后记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