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书海拾贝

读中华经典 育民族正气

时间:2014-04-03 04:37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362次
百年以来,中国在教育资源选择上,在第三方面取得了基本成功,值得肯定。但在第一、第二两方面,则有极其惨痛的教训。今天中国道德建设、政治认同建设、制度建设、道路选择、反腐倡廉等方面的艰难格局,很大程度上肇祸于百年来我们的精神文化建设不接地气。

  

 

 


      一国的教育,是一国国家主权、政治目标、经济利益的体现。因此,教育是政治的延伸,教育权力是政治权力的延伸。


  教育权力的主体,是国家与政府,而非其他。教育资源、教育制度、教学内容,皆由主权国家及其政府决定,绝非由他国他府决定。国家与政府,实施与控制教育的原则,一定是本着这样三项:该国国家主权、该国政治目标、该国经济利益。一国之教育,在教育资源选择上,绝不会自觉服务于他国国家主权、他国政治目标、他国经济利益。

 


 


  教育资源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一国母语。母语是强化国家认同、深化社会融合、扩展国家利益、体现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最重要事物之一。日本占领中国台湾,台湾学校只能教日语,德国占领法国洛林,洛林学生只能学德语。今天南北美洲、非洲、亚洲的许多国家与地区,他们的官方语言都不是历史上形成的本土语言,而分别是西班牙语、英语、法语,因为这些西方强国在殖民活动中,以自己的语言取代了本土语言。这些殖民国家通过语言扩张,实现了国家权力和经济利益的最大扩张。

 


 


  第二,一国之历史文化经典。一国的立国之志、治国之法以及民众生存经验、哲学智慧、宗教精神,皆凝聚于往圣先贤世世代代创造的经典文献和掌故之中。这种精神文化血脉,是一国的生命和根本,也是一国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如果一国精英主动放弃教育主权,缪选教育资源,必将带来价值崩溃、思想混乱、生命萎顿、根本腐朽,导致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危机,以及对他国的政治认同与精神崇拜。

 


 


  第三,服务于一国当前经济建设、生产活动所需的科学知识、劳动技能。


  百年以来,中国在教育资源选择上,在第三方面取得了基本成功,值得肯定。但在第一、第二两方面,则有极其惨痛的教训。今天中国道德建设、政治认同建设、制度建设、道路选择、反腐倡廉等方面的艰难格局,很大程度上肇祸于百年来我们的精神文化建设不接地气。如今教育改革呼声日盛一日,但大多沉溺于琐屑议题。重新厘定教育资源,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中国国民教育,必须以贯穿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民族正气作为精神骨架,《易经》、《尚书》、《诗经》、《礼记》、《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基本经典则是这种民族正气与智慧的承载媒介。国民教育,就是要通过诵读这些基本经典,接受民族正气和智慧的洗礼与铸造。中国的精神文化,概括起来就是两个短句:炎黄尧舜大道,孔孟老庄正学。国民教育的资源选择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都要围绕这两个短句做文章。恢复读经是中国国民教育改造与发展的紧迫课题。

 


       (作者摩罗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题目《恢复读经,育民族正气》

 


摩罗(万松生)


作者介绍


       摩罗,本名万松生,作家、文化学者,1961年出于江西省都昌县鸣山乡万家湾村,1978年考入九江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在都昌县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12年。1997年获得华东师大文学硕士学位后,在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从事教学工作。2004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现为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目前正在从事原始宗教、民俗学、语文教育、文化政治学及人类学的研究。

  
  名字由来:摩罗这个名字源出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说:“摩罗之言,假自天竺,此云天魔,欧人谓之撒旦。今则举一切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万松生以摩罗为名,沿用至今,可见其怀抱。这些年,摩罗名副其实,以邪神自居,战天斗地,尽管思想不断变化,但摩罗精神贯穿始终。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