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书海拾贝

一个浙江青年的《泰囧》投资榜样

时间:2013-06-10 04:14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466次
一部电影动辄数亿的票房纪录 让投资人嗅出牛市气息——— 业内人士以《泰囧》为案例粗略地算了一笔账,票房12亿,刨掉开支、院线分账,制片方大约能拿回4个亿,相比3000万投资额,投资回报率高达十多倍。这部戏的赚钱效应,让“小片时代开启”成为人们热议的

 


 

  2013年,《泰囧》以12.5亿元的成绩成为国产电影的票房新标杆。有业内人士以《泰囧》为案例粗略地算了一笔账,票房12亿,刨掉开支、院线分账,制片方大约能拿回4个亿,相比3000万投资额,投资回报率高达十多倍。这部戏的赚钱效应,让“小片时代开启”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浙江青年的《泰囧》故事激励一批人和钱

 

  “每当有电影成功之后,都会带动一波的投资热。2013年《泰囧》的大获成功,更像给市场打了‘鸡血’。”电影投资、营销专业人士,《电影营销实务》一书的作者王大勇告诉记者,当年《疯狂的石头》火爆之后,很多人冲进来投资,唯一的要求就是做出一个疯狂石头样的东西来,中小成本、喜剧,大家纷纷投钱。今年,《泰囧》成功之后,又给市场打了鸡血,尤其是浙江青年投几百万收回几千万的故事,又激发了人们“每人都要搞一个《泰囧》”。

  根据电影投资界的一种说法,浙江有个小伙子,在《泰囧》中投入几百万,占小股东,最后分得票房几千万,十倍的收益,这个故事极大地激励了市场。

  “我的一个导演朋友,前年拍过一部商业片成功登上院线,但之后一直再未找到新项目,在家赋闲一年,但今年一下就不一样了,三个项目的投资预案几乎同时找到他,反过来现在是他在挑项目、挑投资了。”王大勇告诉记者,电影投资由于比较分散,一直难以有资金整体规模的统计,但是,近期的市场热,带动热钱涌入,现象非常明显。

 

  票房上3亿 营发费用3000万起跳

 

  “几年前提到小成本,是指四五百万,现在1000万到2000万,甚至3000万,也算是中小成本电影,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对动辄票房上亿的数字而言的,目前国产电影正在享受一个市场快速增容的过程,但是,以小博大,这段时间大家还能享受到这样的奇迹,越往后越不可能了。”剧角映画总裁梁巍认为,无论对于哪种量级的片子,营发费用快速上涨是不争的事实,“这与制作费用多少基本没有关系”。

  根据业内流传的数字,制作费用在3000万的《泰囧》,营发费用也在3000万左右,达到1:1的比例。“从《泰囧》开始,好电影的营发费用都低不了,以往中成本的电影在营发费上基本不会到1000万,七八百万就不错了,它可以冲上亿票房,但现在如果奔着一两个亿、两三个亿以上去的票房,营发预算至少2000万以上。”梁巍表示,其中的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影院相较原来,不仅覆盖范围大了,而且实际数量也多很多。

  “一年多两年前,电影宣传单,比如100万张,你发到全国影院就够用了,现在100万张你发到影院,两天就没了,因为,影院多了。原来每个终端摆一个立牌,比方每个1000元,全国重点影院200个,需要20万,现在你可能要做1000个,光这一项的费用就几十万上百万了。”

  梁巍预计,到明年,营发费用还会往上翻。“一部三五千万拍的电影,票房想做到一两个亿、三五个亿,那么营发费用预计至少都会在三四千万起。”

  无论如何,在王大勇们看来,电影投资的高风险还是“有可能”对应高回报的,“电影成功的规律就是没有规律。但对于电影投资而言,它像赌博,但也是一个专业化、可管理的赌博。”

 

  文/本报记者 任笑元

 


 

 

中国电影十年牛市

范辉 任笑元

 

  一部电影动辄数亿的票房纪录 让投资人嗅出牛市气息———

  “年初的《泰囧》创下超12亿票房,《西游降魔篇》超12亿、《北京遇上西雅图》5亿,最近上映的《致青春》票房也近7亿,《中国合伙人》的故事也能刷下超过5亿的票房。动辄数亿的票房,业内不少人大呼中国电影黄金十年已经到来。”

   张宝全严格意义上说是一个成功的地产开发商,但因为学电影出身,又很有文艺青年的范儿,这些年来在电影产业投了数十亿。印钢最早是个建筑设计师,机缘巧合转投电影,现在中国最挣钱的电影院中200家都出自他之手。这两个老男人觉得电影牛市现在才刚刚开始,中间商机无限。

 

  “会拍电影不是牛人,找到钱的才是牛人”

 

   普华永道在日前发布的《2013-2017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展望》中称,中国电影票房未来5年将以15.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在2017年达55亿美元。去年全球电影票房是347亿美元,美国108亿美元,中国紧随其后,达到27亿美元。

   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数字。但在这个背后,同样也是电影人惨淡的现实。据国家电影局公布的数据称,2012年电影产量893部。在893部电影中,有多少是真正挣钱的呢?印钢的回答是不超过20部,整体比例不超过5%。

   “大家都看见了《泰囧》的神奇表现,看到了票房的不断飙升,但没有看到绝大部分国产电影是亏钱的。”印钢在张宝全的时代今典集团管理电影业务。

  新中国成立以后整整50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一直被称之为电影事业,由国家供养。直到2000年,中国的电影开始了产业化,电影事业一夜之间变成了产业,要靠自己养活自己了。印钢觉得这是中国电影业的进步。在美国,制片人是绝对的老大,一部电影的想法可能来自于一个早餐聊天,或者是一次酒会上的闲聊。“制片人如果觉得点子可以,就会去找人写剧本,然后再去找投资,接着选导演和演员,导演只管导戏,永远不用担心钱的问题,那是制片人的事情。”

   在中国则不是这样的,大多数时候,一部电影的发动机变成了导演。为了能有电影拍,导演要去找好的剧本,然后再去编可行性商业报告,还要去搞定投资人。“在中国,会拍电影的不是牛人,能找到钱的才是牛人,这样的机制就使商业报告一开始就不靠谱,因为导演要找钱,就得把商业报告编成挣钱的报告,很多电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亏钱。”

  

  周星驰三年才拍一部电影

 

  根据印钢的测算,每年各种院校培养出来的新导演至少过万。“加上现有的导演,这些人虽然不可能都是电影导演,但搞钱拍电影竞争激烈。”一个电影导演三分之一的精力拍片子,三分之一的精力策划剧本,三分之一的精力筹资,这种情况下能出好电影才怪。

  这几年电影业进了不少煤老板、地产商,但大多折戟而归。除了商业报告不靠谱,另一大风险来自于投资单一。中国电影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大多数是一两个人或一两家公司投钱,一旦亏了,就是血本无归。

  “在美国,即便是再好的本子,电影公司也不会掏全部的钱,有时投资很大,甚至需要风投基金进入,层层分散风险。所以在好莱坞,经常看见投资几亿美元的大片也会成为票房毒药,但很少看见一家大电影公司因为一部电影而倒闭。”

   当然,在中国电影业中,自演、自拍、自己投入的能人也有,印钢的合伙人周星驰就是一个。周星驰的《西游》票房已经超过12亿了,依靠海外发行的票房,《西游》已经超过《泰囧》,是真正意义上的票房冠军。

   “但你看他多久才拍一部电影,平均三到四年才一部。这里面有着星爷的精益求精,也有着大多数导演同样的烦恼。”印钢说,“如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中国的导演一定会做得更好。”

 

  如果中国有了6万块银幕

 

   印钢进入电影圈,一开始就选了一个不错的途径,建设与经营电影院。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可能是中国电影近几年大爆发的关键所在。“现在电影的繁荣,不是真的出了多少旷世精品,而是屏幕数大增所致。”根据张宝全的统计,2000年的时候,中国银幕只有2000块,而到了去年,这个数字已经到了1.3万块。

   两年前,《让子弹飞》在6000块银幕上卖了7个多亿,《泰囧》却卖了12个亿,为什么?因为放《泰囧》时中国的银幕数是放《让子弹飞》时的1.2倍,1.3万块。

   如果中国有5万至7万块银幕呢?可以想象,一部电影30亿、40亿票房不会是神话。1982年出品的《少林寺》,一毛钱一张票,票房超过一个亿,如果放到现在的银幕量和换成现在的票价,可能这一部电影的票房就过百亿了。至于5万至7万块银幕也不是张宝全随口一说的数字。“美国2亿人口,有4万块银幕,按照美国的银幕比,我们打个三折,中国怎么也应该有6万块银幕吧。” 张宝全用手比划了一下。

   当然,电影业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美妙。这个行业也遵循二八规律,八成投入者亏钱,两成盈利,而两成人挣了行业绝大多数的钱。现在一些挣钱的片子大都是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保利博纳等操盘的,但高票房更多是旗帜。这些公司大都是全产业链公司,不光投资电影,还涉及艺人经纪、广告经营、院线经营等,这样才保证了稳定的收益。“如果一个公司就靠单一的电影投资,依靠票房来挣钱,一旦票房失利,几乎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张宝全说。

  

  《疯狂的石头》也曾三年没人理

 

   有些时候,《泰囧》、《失恋33天》这种小成本电影大卖会给人错觉,认为这个行业钱很好挣,许多外行人挤破脑袋要进来。“投了钱之后,发现电影业其实水很深。”在印钢看来,拍一部电影容易,要想让人买票来看,难!

   电影拍完,要有公司愿意发行,要有院线愿意排期,这才有可能去卖票。小成本大票房,中国人总是看到最鲜亮的一面。2006年小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投资不过400万,票房接近3000万。但实际上,《疯狂的石头》在热映之前,已经拍完三年了,没有人愿意发行放映。

   机缘巧合,这部片子被华纳看中,但因为外资没有发行权,华纳又联合中影、横店组成公司发行该片,因为有这三个股东的背书,《疯狂的石头》才能够顺利出现在院线排期上。“《疯狂的石头》成就了宁浩、王勃、徐峥等一批人,但真正把他们拱上舞台的是背后的三大公司。”印钢回忆说。

  而院线作为影片方和影院之间的一个放映中间商,收取7%至12%的票房。几年前洗印一个拷贝要7000块钱,加上宣发和管理成本总计10000块钱左右。张宝全看来,“如果一个影院放不到10万块钱票房,院线就得赔钱,院线也是很现实的。”

   印钢调侃,拍电影的时候是导演、投资老板说了算,但片子拍完后院线就是老大了。好莱坞有个名词叫“黑香蕉”,意思是过了气的电影。“电影如果不能够应景发行上映,过气之后就完蛋了。在以前还能留下一盘胶片,现在全是数字文件,可能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印钢说。

   2012年产了800多部电影,大部分都没能进院线。但即便把电影卖给电视台,业内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一部电影如果没有上过大银幕,卖给电视台一般不超过8万,如果上过大银幕,哪怕只放过一场,卖给电视台就能卖80万。

 

  文/本报记者 范辉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