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读《知青40年》:沧桑的青春同样需要尊重 作者:肖复兴(当代著名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 在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的日子里,《知青40年:总得说的故事》的出版,非常有意义。这是几位青年人的心血和情感之作。从年龄而言,他们并没有经历过知青的岁月,知青是他们的父辈,怀着对他们父辈经历的情感和对那段历史探究的责任,他们重走了知青当年走过的路,奔赴内蒙、云南、海南、河南、江西共青城,还有我当年曾经插过队的北大荒。他们尽可能走更多的地方,采访到更多的知青,特别是采访还留在当地的老知青。所有他们的努力和心血乃至情感,都留在这本书中。它让我不仅重新看到当年我们这一代人走过的崎岖脚印,也看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情感、思想和期待。 在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的日子里读这本书,历史的那种沧桑感、青春萋萋荒草的气息,依然萦绕心头。都说经历就是财富,这话没错,关键是这样浸透着一代青春滋味的经历,到底结晶成了什么形态和什么意义的财富,让知青——共和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代人,不止于成为历史的标本,或仅仅为发黄的老照片,而能够富于鲜活的生命,呈现在历史,也呈现在今天的面前? 哪一代人赶得上他们?对比上一代,他们没有老本可吃,他们的身上也有在上山下乡劳动时候留下的伤疤,但从来当不成奖章。当然,他们更无法同下一代相比,因为青春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新的一代已经强有力地横在他们的面前,取代了他们社会中心的位置,他们被无情地抛在社会的一隅,他们还剩下了什么?他们没有了青春,没有钱没有房没有地位,却是上有老下有小,一根生活的扁担艰辛地挑着这样一老一少的两头。他们在讲究出身的年月,背负着档案袋里出身这张沉重的纸;他们在讲究文凭的年代,背负着是没有文凭这张沉重的纸,这两张纸足以把他们的身心压弯。 笼罩在他们身上的始终有一种悲剧的意识和色彩。无论过去的年代,他们处于悲剧的中心,还是如今他们已经处在悲剧的边缘,他们始终是在抗命,不是命运在拨弄着他们,就是他们不屈服于命运。无论他们是悲剧的参与者,还是悲剧的扮演者,或是悲剧的牺牲者,命运残酷地折磨着他们、摧残着他们,却无法让他们屈从而低头认命。在那场现在评说存在着是是非非的上山下乡运动中,悲剧也好,闹剧也好,牺牲了我们一代人的青春也罢,青春无悔也罢,他们都不在意,也不在乎,他们看重的是一代人性格顽强的塑造和精神执著的抵达。
于是,他们吃苦而不诉苦,他们在默默无闻地生活着,他们以对历史善意而通达的理解,以对理想忠诚而坚毅的投入,以对下一代宽容而信任的期望,以对新生活艰辛而痛苦的自我消化,支撑着我们共和国的大厦,和共和国同命运,同行进。在上下两代人之间,他们承上启下,是一座独具力量和弹性的桥梁。在新的历史的转折期,他们以自己的牺牲和努力,显示着这一代人独特的生命价值、道德力量和情感谱线。如果说财富,大概这就是这一代人也是我们共和国独特的财富吧?
现在,我高兴地看到,《知青40年:总得说的故事》这本书出现了,一批年轻人,以善感和敏感的心去抚摸这段尘封的历史,才让我感受到它的温度。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知青40年:总得说的故事》刘旦主编花城出版社 2009年10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