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苑 > 文学评论

作协更应“协作”

时间:2007-01-18 07:39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15次

 

 

                         作协更应“协作”
 
        近来,文学界就长沙市吸收l7名网络写手入会引发争议,使在个人履历表上遁迹多年的“家庭出身”“个人成分”隐约再现。
        英雄不问出处,好作品不论作者是“wh0”,文章优劣读者市场自有评价,吸收“网络写手”为作协会员想必有自家道理。
        让人不解的倒是一些拒绝写手入会的观点:其一,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孙德全:“加入中国作协要有严格的会员审批程序。”如果,加入作协仅仅是按发表作品的等级数量的技术考核倒是有章可循,谈不上严格不严格,怕就怕过去的所谓严格要查人家是不是根红苗正而因噎废食。在这点上,中国作协调研员李炳银和西城区作协秘书长赵晟说得更为直接:“网络有很强的隐蔽性,很难从作品上把握、了解写手的人品、个人综合素质。”把他们的话说白点,就是你们这类人认都不认识,配不配入会还得再说。那我们就更不理解,我们检验一个作品的好坏究竟是看作者本人呢还是看他的文字?过去不认识,找来认识就是了,过去不了解,你去了解就是了,干吗非得想见见人家不说想见见人家,非拿人家人品说事?我们设问一下,如果人家的作品真的好,而人家“人品”真的不好,会妨碍其作品传播吗?你作协就能真的视而不见吗?相反,如果你作协有作家“人品”真的好得不得了,而作品一个没有,你作协就能以如此“严格审批”的会员而骄傲吗?邓小平同志说过: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虽说意识形态领域特殊,但这番话的思想哲理依然有效。是不是作家,先交作品,然后再说是不是好作家。
        再有:如果“作家”不承认“写手”,“写手”也不会承认“作家”的这一点上两下扯平。当今网络极为发达,有些网络作者比真正作家要出名得多,对于青年“写手”来说,网络代替报刊,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如果作家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这点,那就照旧继续“严格”地“审批”这个、“审批”那个吧。
         作协真的应该“协作”更多的群体,因为,首要的任务是把文学事业繁荣起来,繁荣下去。  
 
 
                               《北京晚报》   06-12-19 wJ067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