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是创新不是复古
黄 度
“中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是时下热门话题之一。有人提出,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通过文艺复兴才能重建文化自信。与之相呼应的是社会上涌动的一股“读经”热,从易中天品三国到于丹读《论语》,部分民众展示了对古典文化近乎狂热的痴迷。这两股热潮多少反映出一些人对文艺复兴的误读.也反映出了我们一些人习惯于沿着旧车辙前进的保守性。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乃至影响到全人类的一次人文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虽然以发掘和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遗产为旗帜。但欧洲的文艺复兴绝不是复古,而是在复古表象下的创新。一些人出于对中世纪令人窒息的社会制度和宗教专制的不满.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寻找灵感.找到了科学精神.重新发现了人性,科学研究之风也愈来愈盛。他们也因此提倡人文主义,谋求人性解放。这是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和专制教权的一场革命.是一种了不起的创新。
现在,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美国人实践和实现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革命的理想和理论。但纵观美国社会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人在欧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大胆的创新。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精英们拒绝任何人做他们与上帝之间的中介,而要与上帝直接对话。美国人接过了这面旗帜.而且加以发挥。他们发动了“大觉醒”运动.强调人人都可以直接同上帝交流并沐浴上帝的圣恩.这就意味着一切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人人生而平等”写选了《独立宣言》,成为美国的一条重要的道德准则。他们将宗教革命的“灵魂自由”口号拓展到政治和社会层面,发展成对个人自由和人权的保护。他们通过了《人权法》,保障个人的自由权不受侵犯,在欧洲引起一片欢呼声。
人人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机会平等。在中世纪的欧洲,孩子的教育曾经是家庭和教堂的事情,美国的部分地区l647年就通过法律,规定各镇按人口开办一定数量的公办中小学,实行中小学义务教育。宗教学院也改变了办学方向.向世俗化方向转变.增设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这些创新极大地调动了美国人的潜能。他们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总统制共和国,创造了股票交易所,制造了第一颗原子弹等等。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先生不久前在一次演讲中说,美国的学校鼓励个人发挥,给他们提供冒尖的机会.因此出了不少人才, “至少在过去100年来创新人才涌现最多的地方是美国”。他认为,东亚国家里中规中矩的人多,创新少.并提出: “作为一个儒家伦理影响之下的民族,是不是有必要反思我们创新的动机在哪里?或是我们限制创新的社会因素在哪里?”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张信刚先生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文化环境问题。历史上,我们也有过许多次改革,也有不少创造发明.但没有形成创新文化。与提倡商业竞争、推动人们去冒险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同.农耕文化制约了我们创新的热情,而科举考试不但内容严格限制在四书五经.连对这些经典的理解都有严格规定,如果哪个学子来点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名落孙山。
身处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的复兴要求我们必须走创新的道路,无论是制度还是理论,也无论是技术还是文化.都需要创新。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古代经典中固然有许多闪光的东西,特别是在道德伦理方面,但科学精神和崇尚人性的东西不是很多,也难以借此来培育创新精神。看看当前一些流行的文化现象,就不难明白其中的道理。有的人大讲中国古代的权谋之术.对帝王将相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伎俩津津乐道;有的所谓的电影大制作不惜以大投入展现古代后宫血腥屠杀的场面:还有的则借重写历史为名.宣扬早就被抛弃了的封建思想。这根本不是复兴.而是复古.它们只会窒息创新精神,而绝不会培育出创新精神生长的沃土。我们当下更需要的是,像张信刚先生所讲的那样,想一想限制我们创新的因素在哪里。▲
《环球时报》 作者是资深媒体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