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初,一个以知青命名的广场在湖南江永县投入使用,来自长沙的七百名老知青欢聚一堂,并在广场上的“知青岁月”雕像前合影。
“知青”,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显然已经是一个有些费解的概念,而且可想而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知青岁月”将离人们越来越远,成为历史的沉积。那么,难道我们真的可以就这样让“知青岁月”逐渐地离我们而去、慢慢地被我们淡忘吗?不是的,在当初的“知青岁月”中,其实有着太多值得今天的人们回味和继承的东西。 正如新闻采访中一名知青告诉记者的那样,当年下乡时,知青们都是真心实意地想为父老乡亲做点事,为农村奉献青春。“在知青们最困难的时候,乡亲向我们伸出了热情的双手,这是一种很难忘的情结。”因此,虽然当时下乡的条件非常艰苦,但知青们了解了社会最底层的生活,也由此增加了社会责任感。当年的知青,后来往往都通过各种途径走上新的工作岗位,而正是在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支撑下,他们能够在已经对个人的幸福作出巨大牺牲的情况下,继续为国家、为社会、为改革开放做出新的贡献,他们无疑是值得赞扬和肯定的。 自然,我们不能够把“知青岁月”描绘成令人无限向往的田园牧歌,因为在那个岁月里毕竟有太多不堪回首。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当年的这种知青精神。城乡差别依然存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依然迫切地需要人才;正在迎来开发热潮的大西部等欠发达地区,也依然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去奉献。事实上,不仅是农村和西部,在工作领域,我们仍旧需要继承和弘扬过去的那种知识青年吃苦耐劳、为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而勇于奉献的精神。社会责任感,奉献,依然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响亮的音符。 值得重视的是,当前,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青年、包括某些大学生,最缺乏的恰恰就是在当年知青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我读过许多回忆“知青岁月”的文章,似乎也往往更多地着意于怀旧,或者披露那个时代的荒诞,而对于当年这种可贵的知青精神却反而有所忽略。甚至在我们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中,对于当年的“知青岁月”也往往只是一笔带过,这至少是令人遗憾的。事实上,我们应该更好地去认识那段特殊的历史,去理解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知青们,去继承和弘扬他们当年铸就的这种知青精神。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湖南省江永县以知青命名广场,树立“知青岁月”雕像,提醒人们勿忘“知青岁月”,怀恋知青精神,这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来自凯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