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
对知青沙龙的围剿与反围剿(下)
2.反围剿中的沙龙文学
在1974年的围剿风潮过去之后,沙龙活动又开始逐步恢复。由于政治高压持续不减,部分知青开始返城,面临工作和生活压力,沙龙活动不再像以往那么活跃,大规模的作品朗诵会和文学聚会已经消失,但是文学创作并未停止,活动变得更为隐蔽。沙龙的活动方式和气氛发生了变化,写作变得更私人化,作品交流范围也缩小到少数朋友之间。
林莽说,l974年他从白洋淀回到北京后,在北京某中学教书,很少到朋友家串门,努力从订阅的《外国文艺》中搜索有关外国文学的信息。林莽在1974年写了两首长诗,《悼l974年》、《旅途》。于有泽在1976年写了一些爱情诗,据说当时他开始研究诗歌的色彩和节奏感,并写了《唱片》,是后来纪念张志新诗作的雏形。于有泽还试着写了一些小说片断。赵振开在此时期创作了一批诗歌,逐步走向成熟。沙龙之间的交叉往来虽然减少了,但在1975---1976年间,宋海泉、史康成、栗世征、赵振开等人还有过多次
聚会和郊游。
在1974年后,沙龙小说的内容和形式更多样化。如《圆号》、《仇恨》中意识流的运用,《波动》中叙述视角的换位。同时,诗歌的现代风格渐趋成熟,预示着现代诗歌的开始进入成熟期。
(1)刘自立的短篇小说《圆号》、《仇恨》
刘自立在194—1975年写了8部小说,均采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其中包括后来用笔名伊恕发表在《今天》5期上的短篇《圆号》、《仇恨》。
《圆号》描述一对男女从产生爱情到情愫消退的整个过程。小说揭示,当男女感情逐步密切的同时,两人内心开始产生距离。当他们完成了恋人的历程时,便觉得完全还原为独立的人了,他们便在这时分手。“黎明的圆号的音流”,象征着精致、曼妙的精神生活。他们在故宫的城墙下,月色的花园中漫步。在柔美的月色下,她显得神秘、忧伤,“她的臂膀圆润光洁”,而“我感到孤独,无可挽回的孤独”,“她是谁?我用全身的力气搂住她”,“在夜色的鸟声里我感到她女性的线条在我胸膛里川流不息”。在小
说结尾时,天就要亮了,黎明中飘荡圆号,两个人都期待黎明,白日的来临意味着神秘情愫的瓦解,而在这破晓之际,那份隔膜和迷惘才显得优美和遥远,如同圆号。
这部小说中有刘自立曾经体验过的东西,也有某些超验的成分。他说:“当时我的生存状态对社会是疏远的,当我沉浸在艺术中,社会上却在轰轰烈烈地搞运动,‘孤独’这种力量是很强大的,即使你进入了人生的形而上,比如人类爱、生命终极的时候,这种孤独也无法摆脱。当时,我并未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但我将这种朦胧的经验写进了小说。”这种反映内心丰富性的小说,在当时几乎无人能够理解,因为“文革”是一个关注意识形态的时代。l978年,《今天》编辑部的编辑们曾就是否发表这篇小说存
在争议,在讨论会上,有些人对这种“无隋节”小说表示异议,对人物迷乱的意识表示不解;另一些人,包括作家王蒙,则对小说表示赞许。
《仇恨》是刘自立以弟、妹入狱的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弟弟”因为父亲的问题而入狱,“姐姐”因为“颓废派”而入狱。在审讯员的分别审问中,“姐姐”在审讯员职业化的“智慧”面前“出卖了”“弟弟”的一些“罪行”,最终导致了“弟弟”的被判刑。小说以意识流的手法描述了爱恨交织的心灵活动,揭示了亲情被人为制造的仇恨所毁灭,以及心灵中美好理想的被亵渎。
狱中特别假释的“他”——衣服上印着罪服徽号的华侨青年,重新与姐姐相见。他回忆起曾和姐姐在恒河岸、在加尔各答度过的童年,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她用纤巧的小手搂住双膝,挑衅式地盯着他。他那木然的男孩的境界就被一举摧破了。他会跑过去紧紧地抱住姐姐。姐姐无所顾忌地把自己贴在他的身上。她的笑那么诱人,他不能抑制自己的冲动,用手抚摩着姐姐的小下巴。她甩开他,梳理散乱的黑发。她真像印度石窟里的女神,在灿烂的阳光下,只有这样的女人才配高高地昂起头……”
在狱中,他又看到女犯队伍中一个“昂着头,披着黑发的姑娘。她修长的腿穿着淡色的裤子,头发的末端系着一根红头绳……”他的视线模糊了,“是她,我的姐姐,我的好姐姐……”可是,当他在狱外与姐姐重逢的时刻,仇恨与爱交织在一起,在他的胸中作战。“‘她回来了吗?’他的话音刚落,一道闪电划破暗空,照亮了他的脸,紧接着一阵霹雳。他站起来走到门口,又一道闪电照亮了他的脸。”他的眼睛里,“掩藏着一种无比淡漠、冷酷、凶残!”他发出了亵渎的语言:“谁说印度有垂死的美?屎!”
(2)赵振开的中篇小说《波动》
中篇小说《波动》,创作于l974.11—1976.6,署名艾珊,“艾珊”是爱珊的谐音,作者赵振开的妹妹姗姗在五七干校中因救助落水的伙伴而不幸牺牲,作者为了纪念妹妹而采用了这个笔名。
小说描写,在河北某小城,两个北京知青杨讯和肖凌相识了。肖凌具有知识家庭背景,父母在“文革”中受迫害先后死去,她在下乡后被招工进小城。肖凌在农村曾与一干部子弟“同病柑冷”,怀孕生下一个女孩,后来这个干部子弟的父亲官复原职,他也走后门上了大学,将肖凌抛弃。杨讯也是—个干部子弟,插队时因为农村大旱,他领头反对“交公粮”蹲过“县大狱”。杨讯与肖凌相爱后,得知肖凌有个私生女,两人感情出现裂痕。这时,杨母将他调回北京,而肖凌被杨讯的林伯伯查出有“生活问题”,遣送回农村。当杨讯返回寻找肖凌,肖凌已不幸遇难。
《波动》描绘出一系列小城人物,有市革委领导林东平、党内腐化分子林德发、二流子“工人师傅”二踢脚、流浪者白华。
二踢脚是小说睢一出现的“工人阶级”,这是—个堕落、丑陋的形象,他多次试图玩弄肖凌。在肖凌被开除的问题上,“工人师傅”二踢脚起了很大作用。
肖凌、杨讯代表着知青,他们顽强地生活在社会边缘,长期孤立无援,只有流氓白华与他们有着一种心灵上的交流。当肖凌被二踢脚欺辱时,也是由白华出现解救的。白华和他所代表的黑社会,是一个虚构的亚社会,有其独立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作者渴望着“助手”和“同盟军”,虚构了这一并不存在的亚社会,并赋予它某种神秘的力量。
林东平是杨讯母亲的老战友,他与杨讯母亲——解放区领导同志的夫人,曾有“不正当关系”,受到党内处分。小说暗示林东平是杨讯实际上的父亲,林东平使人联想到《牛虻》中的神父,一个虚伪的说教者。杨讯与林东平的关系,是教育与被教育,生与被生,甚至生杀予夺的关系。这种血缘关系,表现出新生代与权力集团间的精神传承和潜在冲突。处于孤立状态的杨讯、肖凌,如能得到林东平的关照和支持,则可能战胜二踢脚和王德发;而林却实际上站在了二踢脚和王德发一边。这就使杨、肖处于被围困境地。
林东平与王德发生活于同一政治阶层,他们的关系在不断发展,在小说将结尾时,穿粉红色衬衣的苏会计在雨夜将林东平领到家门前,这时王德发突然出现,原来苏会计是王的姘头。作者暗示林东平和王德发可能会共享苏,揭示出林东平的危险处境。作者将林东平放在了一个抉择关头,他必须要在两个社会间作出抉择。也就是林的选择,将决定历史走向,并促使社会发生进一步的转化,产生新的组合,而这种新组合的阵营正在形成。小说写于l975年,修改于1976年,它表明了作者对“文革”历史走向的一种思考。
小说弥漫着一种忧伤和冷峻的诗意。肖、杨的悲剧故事虽然是感情一时的波动,但这种“波动”中却包含着永恒。它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小说中多次出现星光,这星光代表着希望和理性之光。杨讯对肖凌说:“只要我们活着就有希望。”这反映出作者在黑暗中等待无法预期何时来临的黎明时,内心绝望的痛苦。
《波动》运用了富于诗意的语言,清新、隽秀,思想深刻,无论是在思想认识深度和艺术水平上,它都是“文革”地下文学中的佼佼者。
(3)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在1974年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走向全面成熟,并初步形成一种规模。白洋淀诗群和北京沙龙开始广泛和熟练地使用现代主义手法,创作出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现代诗歌。
这一时期民间同时流传一些政治旧体诗,它们大多假托毛泽东及中共高层领导人之名,带有政治民谣的性质,内容集中反映上层政治斗争。这些诗流传甚广,相比之下现代诗歌局限于几个大城市的知青沙龙中,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都远不如政治旧体诗。
白洋淀诗人栗世征(多多)这一时期创作了《玛格丽和我的旅行》(1974年)、《日瓦格医生》(1974年)、《教诲一颓废的纪念》(1976年)、《同居》(1976年)等。多多的诗作表达了深邃的理陛思考。
花仍在虚伪地开放
凶恶的树仍在不停地摇曳
不停地坠落它们不幸的儿女
太阳已像拳师一样逾墙而走
留下少年,面对忧郁的向日葵……
——《夏》 多多1975年
只在一夜之间,伤口就挣开了/书架上的书籍也全部背叛了
他们/只有当代最伟大的歌者/用弄哑的嗓音,俯在耳边,低声唱:/爵士的夜世纪的夜/他们已被高级的社会丛林所排除/并受限于这样的主题:/仅仅是为了衬托世界的悲惨/而出现的,悲
惨/就成了他们一生的义务……/但最终,他们将在思想的课室中
祈祷/并在看清自己笔迹的时候昏迷:/他们没有在主安排的时间
内生活/他们是误生的人,在误解人生的地点停留/他们所经历的
—仅仅是出生的悲剧
——《教诲——颓废的纪念》 多多1976年
白洋淀诗人芒克创作了《十月的献诗》(1974年)、《给》(1974年)、《我是风》(1975年)等。孙康(方含)创作了《谣曲》(1975年)等。其中一些诗作很像沙龙早期的童话诗,不过这种童话诗已经发展得更加具有现代味,内涵更加丰厚。
啊,北京的树林
已落叶纷纷
我每到这里就来和你幽会
请听我说
我是风
——《我是风》 芒克1975年
我的马尾松瘦长的影子/斜斜地躺在沙滩上//让我的影子驮
着你/飞快地跑/翻过大山的驼背/钻进森林浓密的胡须里/在野花的窝里玩捉迷藏/从衰老的大松树上/捡起一个/压得弯弯的月亮//我的心灵火红的栗子/被夏天遗忘在生命的树上//让我的声音抛下锚/停泊在你的门前/我的眼睛在水里歌唱/是散落在海里的星星/我的嘴唇/是风,是浪花/轻轻地吻着/你的手臂和肩膀
——《谣曲》 方含l975年
在北京沙龙中,赵振开(北岛)创作了《太阳城札记》(1974年)、《候鸟的歌》(1974年)、《日子》(1974年)、《回答》(1976年)等。他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并写下了一系列优秀的诗篇,开始奠定自己在诗坛的地位。
必须承认
在死亡白色的寒光中
我,战栗了
谁愿意做陨石
或受难者冰冷的塑像
看着不熄的青春之火
在别人的手中传递
即使鸽子落在肩上
也感不到体温和呼吸
它们梳理一番羽毛
又匆匆飞去
我,站在这里
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
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倒下的地方
将会有另一个人站起
我的肩上是风
风上是闪烁的星群
——《结局或开始》 北岛1975年
北岛的身上集中了新生代的诸多特点,他是随着沙龙诗歌运动成长起来的,他的成熟是一个重要信号,标志着新生代的现代诗歌开始进入成熟期。
注释:
本节材料和观点摘引: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一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l998.1;顾洪章主编:《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中国检察出版社l997.1。史卫民、何岚:《知青备忘录——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生产建设兵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l99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