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苑 > 文学园地

中国知青魂(剧本)连载-1 作者 唐龙潜

时间:2006-09-26 10:56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367次

                  中国知青魂

                                                                  作者  唐龙潜


一代知青的情感历程 20世纪东方大地的一曲绝唱

  镜头摇出祖国的高山大河,草原沙漠。载着下乡知青的列车、汽车、船舶,纵深到各地的马车、牛车,背扛肩挑手提的下乡行列……雄浑的乐曲声中开始主题歌,随着歌词内容的变化推出知青返城的画面:行囊简陋、面目黎黑、衣衫不整的返城知青,冲关、拦道、卧轨、趴车,车站、码头、广场到处站立着悲喜交加的知青,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大城市一道特别的风景线。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上散落着寂寞的知青的坟茔……


    主题歌

  空前绝后兮知青运动
  震惊中外兮洪波汹涌
  滚滚东去兮一泻千里
  千军万马兮浊浪排空。
  天旋地转兮江水倒流
  茫茫一片兮硕果难觅
  历史无情兮空留悲壮
  历史有情兮悲壮还留


第一幕 失落

  舞台背景:远景为烟雾缭绕的城市轮廓。近景为一座破败的学校。大门一侧是破碎的斜靠在墙上的校牌:“某某市第某某中学”,另一侧墙上张贴着:“誓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标语。
  解说词:

    1968年
    文革航船驶入险滩。
    全面武斗,霄烟弥漫
    城市凋敝,工厂停产
    物资奇缺,交通阻断。
    早已停课的学校
    更是满目疮痍,一片破败。
    数百万青年学生无校可依
    无书可读
    甚至无事可作。
    激情正在消退的红卫兵们
    层层迷团正从心底升起
    难道这就是以身相许的革命?

  一个男红卫兵步入舞台,来到校门口,住脚望着歪倒的校牌和那幅标语,迟疑着从右臂摘下“红卫兵”袖套……
  又两名女同学悄然来到校门口,凄惶地蹲下身去抚摩着校牌……
  该男生独唱。两女生随歌起舞(女生双人舞)。
  歌名:《走呀走》

    我曾经豪情似火
    我曾经声嘶力竭。
    天安门前,我立下铮铮誓言
    长征路上,我亲吻雪山草地。
    延安的宝塔,洪湖的水
    井岗的茅竹,太行的松……
    走呀走
    满耳是火热的革命
    满眼是贫脊的土地。
    走呀走
    越走脚越沉
    越走心越空
    越走心越空……

  歌舞止。枪声、爆炸声、“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的乐曲声由暗转明,越来越强劲、响亮……
  高音喇叭忽然传出:“现在广播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导师、伟大舵手,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
  一幅巨大的毛主席头像从背景的天幕上浮出,呈光芒四射状。随着广播声四面又有些红卫兵及其家长等人入场。场中人全都以迷茫的眼光看着毛主席头像……
  用湖南话仿毛泽东声音(缓慢、悠远、穿透力强):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动员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
  独唱的男红卫兵黯然垂下头,跳舞的两女红卫兵以手蒙住脸。
  灯光转暗,全场死寂。

  幕启。
  背景:火车站。大幅横标:
  
   坚决响应伟大领袖号召
   热烈欢送知识青年到农村

  音乐旋律:“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背着背包的男女知青队伍穿台而过,两边是送行的家长、教师、领导、工军宣队人员。火车气笛声响起……

  解说词:
  1968年,北京、上海、武汉、重庆、成都等大城市就有数十万知青下到农村……
  岁末一过,新年伊始。全国各省区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下乡潮,包括雪域高原的西藏。   1969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高峰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年全国有280万人下到农村、边疆……以后每年仍旧保持150万人左右的下乡规模……
  由毛泽东所倡导的、因各种经济和政治的原因而铸就的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青年向农村、边疆的移民历史就这样写成了……
  出征的鼓点中是凝重的脚步
  高昂的乐曲下是低回的情怀
  口号阵阵如惊雷
  气笛声声似断肠
  这是史无前例的壮举
  还是史无前例的悲凉?
  像一颗石子突然被抛向大海
  等待着他们的是不可知的未来

  一15岁左右的小女孩由父母牵着来到前台,父亲为她提着背包,母亲为她提着网兜,女孩自己背着黄挎包,胸前戴着大红花。(三人表演唱)
  女孩的歌:《请回吧爸爸,请回吧妈妈》

    请回吧爸爸,请回吧妈妈
    女儿十六岁了,女儿已长大
    命运注定要远走天涯。
    不要为我耽忧,不要为我流泪
    我会照料自己
    我会洗衣做饭
    我会在那遥远的边疆
    天天为你们歌唱。

  父亲的歌:《不要问我为什么》

    还不会拍打翅膀,你就要飞翔
    还不会洗衣做饭,你就要扎根他乡
    孩子呵,我该怎样为你祝福?
    风沙突然迷住了我的双眼
    我什么也看不见
    不要问我为什么
    我心里只有空荡荡的一片

  母亲的歌:《孩子,妈妈还有一句话》

    山高道远路难行
    儿行千里母耽心
    千言万语道不尽
    孩子呵,妈妈还有一句话:
    坐车风大要关窗
    早晚莫忘加衣裳
    同学朋友要友好
    生病立即找领导

第二幕 迷惘

  舞台背景:光秃的山。青绿的庄稼地。几株在风中摇摆的小树。半空中悬着炽热耀眼的太阳。一头老牛正延颈作鸣叫状。
  知青和农民荷锄、挑着撮箕、拿着扁担、绳子等杂乱的工具,七零八落的队伍上场。衣衫褴褛,精神萎靡。知青着装略显整齐一些。女生为花白衬衣,男生为红白背心,上有“某某中学”字样。
  音乐起(雄壮):“学习大寨呀赶大寨,大寨的红旗迎风摆……”音乐的气势和节奏与出工队伍的状态应形成很不协调的幽默效果。
  两男知青随着曲调拖声迈气地唱起词来,大家哄笑。
  队伍来到地边,懒散地四下散开,有的坐下休息。一队长模样的人两手拢在嘴上作喇叭状。
  队长:“动手动手。学大寨,见行动,今天的行动还是围土造田。大家要努力,态度要端正。除了定额之外,加平政治工分。”
  大家分散开,开始干活。动作沉重迟缓,七上八下,错落零乱,很不整齐。表情漠然,神态呆滞。(此时应是一种毫无热情的“磨洋工”状态。)知青要表现艰难负重,力不能支。

  解说词(配低回音乐):

    对于知青来说
    下到农村的第一关是:劳动。
    粗笨的生产工具
    落后的耕作方式
    唯一考验的是人的原始体能
    煎熬的是人的忍苦意志。
    世代农民的坚忍精神
    是他们无奈的参照。
    必须直面的生活现实
    无法选择的人生旅程
    即使没有革命热情的支撑
    他们也大多都能挺了过来。
    他们不能忍受的是单调和平庸
    人生莫非就是这样“吃和做”的简单重复?
    吃得半饥半饱
    累得腰酸背疼?

  队长立定,喊话。
  队长:大家来哟,不要只捡小的,这堆大石头要搬走。
  大家慢慢地围过来,你看我我看你,犹豫着不动。一男知青叉起腰:“学不学大寨石头都要搬,我们上。”
  重新编队,两人肩靠肩为一组,三组男知青在前,男社员在后,作抬石头状。女知青和女社员在队列两边,作扶助状。

  音乐起。打头的男知青领唱,乐曲铿锵有力,节奏明快。可仿“板车号子”。
  歌名:《抬呀抬》

  领:绳子要套牢呀
  合:要套牢呀
  领:腰杆要打伸呀
  合:要打伸呀
  领:脚步要蹬稳呀
  合:要蹬稳呀
  领:用力要均匀呀
  合:要均匀呀
  领:大家要齐心呀
  合:要齐心呀
  领[合]:嘿嘿哟 嘿嘿哟 嘿嘿哟……
  领:一砣石头嘛重千斤
  合:嘿哟 嘿哟
  领:扁担上肩嘛一个坑
  合:嘿哟 嘿哟
  领:左边松来嘛右边紧
  合:嘿哟 嘿哟
  领:肩顶肩来嘛心连心
  合:嘿哟 嘿哟
  领[合]:嘿嘿哟 嘿嘿哟 嘿嘿哟……
  领:前头有个坡哟
  合:嘿 嘿 哟
  领:上坡脚打闪哟
  合:嘿 嘿 哟
  领:下坡腿发软哟
  合:嘿 嘿 哟
  领:到了紧要处哟
  合:嘿 嘿 哟
  领:千万要稳住哟
  合 :嘿 嘿 哟
  领:流汗不流血哟
  合:嘿 嘿 哟
  领:安全是第一哟
  合 :嘿 嘿 哟
  领:咱们老百姓呀
  合 :嘿 嘿 哟
  领:做事讲实际呀
  合:嘿 嘿 哟
  领:大话是放屁呀
  合:嘿 嘿 哟
  领:豪情值狗逑哟
  合:嘿 嘿 哟
  领:革命加拼命呀
  合:嘿 嘿 哟
  领:拼命没革命哟
  合:嘿 嘿 哟
  领:留得青山在呀
  合:嘿 嘿 哟
  领:那才有等待哟
  领[合]:嘿哟 嘿哟 嘿哟 嘿——哟——

  石头抬到目的地,大家松腰捶腿歇气。太阳火辣辣的。

  音乐起(舒缓凝重),画外歌:《千年万年》

  女:千年的犁锄万年的坡
    千年的黄牛和水牛
    西边太阳东边雨
    翻来翻去还是穷山窝
  男:麦子青了菜花黄
    栽秧割谷四季忙
    年年盼着收成好
    放开腰带吃个饱
  男女合唱:
    农民的命根是土地
    农民的眼睛望山坡
    望了一代又一代
    还是茅屋泥腿加草鞋

 

 

 

第四幕 思乡

  舞台背景:山村夜晚。星星,满月。两间简陋的知青住房,门前是两个大草堆。
  解说词:

    千里远行,背境离乡
    对于城市文明
    对于父母亲人
    知青们总是怀着深深的思念。
    生活单调平庸
    理想黯然失色
    前途未卜
    后事难料。
    说是扎根农村
    说是安家落户
    然而心不死,倒底意难平
    总是客居心理,游子情怀。
    檐前屋后,地角田边
    春去秋来,朝晖夕阴
    到处可以听到他们思乡的歌
    酽如茶纯如酒
    沉郁顿搓,哀惋凄切。

  一男知青(年龄稍长,应是老三界高中生)披着衣服从屋里出来,来到草堆边,凝望着夜空,掏出口琴吹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男女知青六七人陆续从屋里出来,围到草堆边,或坐或站,有人轻声合着乐曲唱起来。曲毕,大家静了一阵,都望着月亮出神,气氛略带悲切。
  一女知青(哀惋地):我给你们唱支歌吧,才学会的。
  女知青唱《望断蓉城》(《秋水伊人》曲,改词)

    望断蓉城,不见妈妈的慈颜
    更残漏尽,难奈衣食行
    往日的欢乐,映出眼前的孤单
    梦魂无所依,空又泪涟涟
    几时才能回成都,妈妈呀
    几时才能回到故乡的家园
    那溜溜的锦江水
    那壮丽的人民南路
    依旧是当年的情景
    只有你的女儿哟
    已坠入那绝望的深渊
    只有你的女儿哟,妈妈呀
    正忍受着无情的摧残

  歌毕,大家无语,气氛越显悲凉。有两个女知青在暗暗擦眼泪。
  一男知青(活跃调皮,年龄较小,应为老三届初中生)说:你这支歌太凄凉了,听了难受,还是我来表演一首豪壮的。
  一女知青说:革命歌曲?不听不听。该男知青:是革命歌曲的调,只是我篡改了词。
  该男知青唱《我的老汉,我的妈》

    我的老汉(儿),我的妈
    儿在农村挖泥巴
    面朝黄土背朝天
    种的粮食交给国家
    天上挂着大太阳
    脚下踩的牛屎巴
    甲壳山上迎朝阳
    塘坎边上送晚霞
    天不怕,地不怕
    红苕包谷胀死他
    我为祖国开荒山
    那里有荒山,那里就是我的家。

  听完这支歌,众知青表情复杂。有的沉默,有的笑,有的啼笑皆非。
  吹口琴的男知青(严肃而深切地):我们知青是应该有自己的歌,我写了一首诗,也谱了曲,试唱给你们听听。
  歌名《怀秋》:

    秋高气爽桂花香
    夜深人静独断肠
    风声萧萧琴声咽
    月色溶溶情凄惶
    云山重叠家乡远
    江水浩淼心事长
    明月不解知青意
    犹向游子洒寒光

  歌时,众知青神情黯然,以轻微舞姿配合。歌毕,静默。远处有潺潺流水声传来,众造型远眺……
  转暗。渐隐。

  转明。已更换的舞台背景:还是明月、星星。田土、山坡、小树、溪水。原知青住房的位置上换成一间茅草屋,门上有一副醒目的对联(经雨打风吹色泽已变)

  横额: 扎根
  一间茅屋两个知青
  八年无望始结同心

  解说词:

    随着招工招生的开始
    沉迷的知青队伍开始掀起返城旋风
    然而来时容易去时难
    道道关卡,重重审查
    桌面上是推荐选拔
    桌下面是勾勾搭搭
    请客送礼,关系后门
    人心混乱,道德沦丧
    昏天黑地,浊浪涛涛
    有人飞扬跋扈
    有人中饱私囊
    有人铤而走险
    有人含垢忍辱
    离开农村、重返城市成了知青们坚韧不拔的追求
    从此,来的来走的走
    农村是铁打的营盘
    知青是流水的兵
    然而,终究是来的多去的少
    层层淤积下来的是没有办法的老知青
    或因为家庭影响
    或因为已经结婚
    或什么也不因为
    就是没有关系、渠道、后门。
    返城的希望对于他们已越来越渺茫
    生活的小舟已被迫驶上传统农民的航程
    整日劳作,供家养口
    如牛负重,举步为艰
    只是心底仍激荡着知青的情怀
    衣着还残留知青的印痕
    每当夜阑人静,抑或明月当空
    他们会悄然洒下几滴冷泪几分感怀……

  门“嘎”的一声开了。一男知青走出,正是前面吹口琴的男知青。头发蓬松零乱,胡子拉渣,一副黑瘦的饱经风霜的面容,只是两眼仍炯炯有神。衣服上有明显的补丁。他在月光下极目远眺,屋里传来婴孩的啼哭声,他妻子(女知青)在抚拍孩子……
  音乐起,女声低唱《宝贝》:“宝贝,你爸爸正在过着动荡的生活,他参加游击队打击敌人呀我的宝贝……睡吧我的好宝贝,我的宝贝,宝——贝——”
  男知青在歌声中满目萧然,低回徘徊。
  歌毕,男知青向屋内喊话:小青,孩子睡着了吧?你快出来看看,今晚的月亮好圆啊!
  女知青小青出(长辫,花衬衣,黄裤,两边膝盖上是黄色的补丁),两人并肩站在家门口,望着绵延不绝的群山……
  男女声二重唱:《望家乡》

  男:月光千里勾起我无尽的思念
    绵绵的群山当住了我的视线
    弯弯的河水啊不知流向何方
    飘泊的人总是无所依傍
  女:月光千里勾起我无尽的思念
    绵绵的群山当住了我的视线
    青春的身影正在远去
    作母亲的心又牵挂着母亲
  男:群山阻不断思乡的依恋
    江水载不起无边的愁怅
    为生活劳碌啊终日奔走
    将满腹思念啊尽付歌喉
  女:群山阻不断思乡的依恋
    江水载不住无边的哀愁
    茅屋在寒风中颤抖
    油灯支起生活的方舟
  男女[合]:明月在天上走
        苦恼在心里流
        慢慢长夜里
        相守熬春秋(反复男女合唱这一段)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