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伟大传统优秀文化是知青文化的源泉和根本,是知青文化之灵魂。
水无源泉不会长流,树无根本不会长命。“文化”一词源于何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这是中国“文化”一词的由来和本义。“文”古汉语通假“纹”,花纹的“纹”,指漂亮美丽的事物。这里指人间美善的品质、事迹,用她来“化成”天下人群,使天下美善、文明,这就是“文化”的本义。
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优秀
众所周知,世界公认:中华文明文化是世界上发源最早、历史最长,且长盛不衰、日新月异、与时偕行的文化。
与古希腊、古罗马、古巴比伦、古埃及等发源最早的文明文化相比较,他们的民族、文明、文化都被别的民族、文明、文化同化了、中断了。
只有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一枝独秀,五千年来一以贯之,从未中断,且不断在吸纳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历久弥新,无敌于天下。
她是万年泉、常青树,“飞流直下五千年,恰似银河落九州”。
这个历史事实说明了什么?
(1)“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易》,祖先创立的文明从一开始就赋予了她永恒的生命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汤铭》,铸在青鉰器上的铭文是我们祖先的座右铭,日新月异与时偕行是我们祖先在世界观、哲学高度的文化精神,中华文化的进取精神是铲除守旧落后历史垃圾的推土机。“三新精魂”突出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是民族文化的长寿基因。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历史上吸收了不知多少不同质的文化、文明,不必说西域文化,蒙藏回文化与传统中原文化的融合,不必说吸纳的阿拉伯文化,基督教文化,也不必说近代以来吸收的西方文化(包括马列文化)。
最突出典型的是从西汉末就开始吸纳整合的印度佛学文化,历经苍桑,融合成伟大民族文化的血肉一体,大乘佛法成为儒释道整体文化不可或缺的精髓,是宋明理学,明清心学,当时新文化的基因、血肉。中华文化的吸纳、更新性质、开放改革性质,保证了她营养充足,不断推陈出新永世长存。
(3)“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老子》,与世界其他文化,文明相比较,最明显的结论是“优胜劣汰”,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且生命力最强!“你亡了我活着”谁是优胜文化、优秀文化一目了然,不必废话!因此“全盘西化”与其说是错误,不如说是梦呓和危言耸听,与此相反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全盘西化”(包括马列文化)。
中华文化今天正对西方文化包括马列文化的精华吸纳、整合。任何排斥这些外来文化的主张都是错误的,因为他违背了中华文化吸纳更新性、开放改革性的本质。
(4)“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知青文化只有复归其根,回归到中华文化的泉源和根本,才能“复命”即新生。否则,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扫除一切不知所宗的,没根的云雾文化。任何价值观离开了滋养他的文化源泉根本都是空谈。知青文化产生于中华文化的母体,又将回归中华文化的母亲怀抱,她的精魂将永远长存,伴中华文化长河源远流长,永葆青春活力,造福子孙万代。
二、知青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来源:
(1)前文革的教育方针,德育地位、内容中中华文化的传承:
当时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
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开宗明义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强调了“德育的首要地位,”亲民简单说即“爱人民”。“仁者爱人,”“泛爱众”也都是着力于爱民亲民,而至善包括的范围、深度、高度都是无止境的了。
前十七年的教育成绩是主要的,问题在于已经有了左倾偏差干扰,特别是历次政治运动对教育冲击干扰严重,以致发展到文革废学停课的地步。
从文史教材看,其中不乏中华文化的优秀篇章:小学语文中文言诗词比重在10%左右,初中语文文言文比重在15%以上(按篇目计),高中在30%以上。因此,知青借助注释能读懂一般文言文,当时的历史教材也大幅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与文革中把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全部取消,把历史搞成农民起义史、革命史不可同日而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粒粒皆辛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都是要求学生背诵的内容,是知青耳熟能详的文化精华。
其中包含的“以天下为己任”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果实、胸怀天下、先人后己、先公后私思想精神无疑滋养了知青的心灵。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乳液,是贯通知青血液,生命的营养,也是知青文化精神的基因来源。
(2)毛泽东思想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毛泽东自幼就帮其母亲抄写佛经,他自述“读了七年孔夫子”,四书五经是当然教材。说明他的文化基础完全是中华传统文化,他自述曾学习王阳明的“心学”,而心学恰是中华文化发展到明清时代的最新成果、具体形态,他比“宋明理学”更深刻、精致、成熟。如思想、意识、觉悟等词汇,即毛泽东思想表述的基本词汇,大量来源于心学和佛学。再如愚公移山源于《列子•汤问》,“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源自司马迁的《史记》,毛泽东著作运用中华文化典故比比皆是,只不过大都革命化,马列化了。
因此,知青在学习毛泽东思想著作时,不自觉地直接、间接地接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
(3)实际生活,民俗文化中中华文化的内容。
如果说书本典籍中的是雅文化,那么实际社会生活、人际关系中、民情风俗中的文化就是俗文化。雅文化来源于俗文化,俗文化中承载着雅文化,二者是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统一的文化,他们互为表里,血肉一体生存发展。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中国现代文化一直运行在反中华传统文化的“左道”上,从雅文化到俗文化表面上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大变化,但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核心传统,核心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坚韧无敌的。
知青下乡与农村农民结合后,农民的朴实本分、勤劳敦厚、智慧灵巧、务实苦干、礼敬包容等优良品质与知青的爱国亲民、顾全大局、虚心上进、纯朴开朗、礼貌恭敬等精神品德一拍即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黄金搭档。在这个意义上说知青文化精神中就包含着中国农民的文化、精神。
这种文化精神中就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历史已经证明,如果把这些文化精神简单地当做封建文化革除,必将导致金钱第一、上下争利、民心涣散、道德滑坡、人际关系恶化、社会动乱。
实事求是地说:直到今天,维系我们国家、民族生活、人心道德,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不是什么思想主义,而是活生生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传统,她是社会长治久安、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但是这种俗文化长期缺少雅文化的支撑,灌溉。如果脱离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源流根本,什么思想主义、价值观都是无源死水,无根死树,难有成效。这是建国以来60多年的文化史反复证明了的简单真理。“红宝书”只持续发行了10年,而孔子的“绿宝书”《论语》2500多年来长青不衰,事实胜于雄辩!
我们知青文化源于中华文化,回归中华文化,捍卫发展、丰富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千秋万代长青永续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中华知青永恒的神圣使命。
作为知青,我们怀着最崇敬的良心歌颂中国的农民,她像黄土地一样承载着祖国的一切,承载着孕育着包括知青,知青精神、文化的一切。如我们祖先所说:“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厚德载物,农民是国家社会的两条腿和脚。
三、知青文化的产生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复兴的开端
结合知青当年的特殊年龄、身份、地位和历史条件,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首先在知青精神文化中的复活,滋生。使知青成为解放思想的先锋,成为后来改革开放的尖兵。
知青首先从当年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纲的“继续革命”的政治思想文化中解放出来。除知青外,当时没有任何阶层,阶级具备解放思想,回归传统文化的历史条件。
老一代知识分子因为历次运动特别是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一直处于被“教育、改造、利用”的政治压迫状态,他们头上戴着各种政治帽子,被剥夺了任何政治、文化、思想权力,“只准老老实实,不准胡说乱动”,噤若寒蝉。
地富反坏右走资派、特嫌分子、通外国分子等牛鬼蛇神就更不必说了。
工人、军人的组织严密、活动统一、也没有“解放思想”的可能。而农民尽管是中华民俗文化的汪洋大海,但文化水平低,要靠知识分子代言、表现。
知青在广阔天地真是得天独厚、自由自在,像散养的笨鸡,很快恢复了中国人的本性。
知青恢复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条件
(1)特殊的年龄:知青大体是新中国的同龄人,是新中国的第一代“长子”。正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是当时中华民族中最有上进心、最有体力、精力的“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最有青春活力的新生代,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守旧、消极、僵化和他们无缘,盲从将很快醒悟。
(2)特殊的身份地位变化
文革中知青在学校大都参加了“红卫兵”,是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先锋队。突然“先锋队”变成了“吃闲饭”的上山下乡运动对象,学校、街道、父母单位等全社会“来一个动员”,把知青变成了“再教育”的对象。
当时社会“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全国学习解放军”,工人、军人、农民身份、地位都比知青高,他们的失落感可想而知,下乡知青有工农兵之外的特殊身份地位。
别的工作都有固定专业岗位、固定收入、待遇,而下乡知青没有,仍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没有经济收入保障,甚至温饱问题也要自立解决。对比的反差知青一目了然。
青年人的上进心自尊心使他们甚至蔑视社会的同情、关爱,更不必说歧视了,他们也抗拒内心的自惭形秽,坚定地走向自立、自律、自强的道路,这就是知青精神文化产生的出发点,民族精神的正能量由此释放。
(3)特殊的社会政治条件:
知青尽管有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堕落、变化,但在政治上却较少压力和包袱(所谓“出身不好”的“黑七类”子女除外),甚至有潜在的造反、抗争的意识。农村的社会组织相对是松散、薄弱的。知青基本上处于自由散漫的半放羊状态,他们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较大自由空间。
真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正是知青的青春年华、特殊身份地位的变化、宽松的政治条件造成了知青特有的、基本的、独立自主的表达权、行动自由和维权抗争。当时任何其他社会成份都不可能拥有这些基本的人权要素。她将成为知青精神、文化滋生的历史条件。
四、解放思想的先锋改革开放的尖兵
中华民族伟大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复兴是从知青精神、知青文化开始的,正是这种精神文化催生了我们时代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大潮,这个简单的逻辑关系是事实证明了的。
1、解放思想的先锋:知青下乡后基本上摆脱了极左政治思想的控制,青年人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解放了,他们积极搜罗精神食粮。“饥不择食”,他们搜集古今中外书籍传看,越是禁书越想一看究竟。传抄他们自己的业余创作,音乐、诗歌、甚至“靡靡之音”,收听外台广播。听传民间故事、笑话段子、顺口溜,乡村的历史掌故、民情风俗也在浸染之中。
他们青春的精神活力,首先冲破了极左的思想禁锢,他们是当之无愧事实上的思想解放先驱、先锋。
在当时组织领导严密的城市,这种现象是不可能产生、漫延的。领导、家长、师傅会严格管控青年的言行的。
知青们“革命大串联、大联合、大辩论”的本领也有了用武之地。他们以文件、邮件互相交流,城乡间、知青小组间、原同学、老乡间互相走访、串联、甚至为了某种诉求联合上访请愿维权。而一般干部很难说服他们,他们辩论抓理的能力比农民强多了。
尽管知青首先抛弃了“极左”思想文化的垃圾,却保留了中华民族知识青年的光荣传统,他们忧国忧民、顾全大局、敢于担当、他们吃苦耐劳、锐意进取、克己奉公,却与消极堕落绝缘,正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大学》。
先进的知青更以祖先为榜样:要以“天下为己任”、“普度众生”“天下为公”。他们思考祖国的前途怎样和个人的前途统一,四个现代化如何实现,怎样才能改变农村、农业、农民的落后贫困面貌。他们摆脱了教条主义的现成答案,开始了独立的思考、探索。
农民主要是原始的手工劳动,农民生活贫困,温饱问题严重,生活水平全面落后于城市。
他们“哀其不幸”,却丧失了“怒其不争”的“革命思想”了。向谁争?地主富农比贫农还贫,他们的后代三四十岁了还是单身,中华民族传统的慈悲情怀化解了他们“阶级斗争”的意识。他们明白了单靠革命是解决不了贫穷落后的问题的。
他们发现,农民种自留地搞家庭副业的热情比集体劳动高,农民怀念刘少奇的“三自一包”。他们有的帮农民种自留地、搞副业。集市上鸡蛋都不准卖,地下交易都在青纱帐中进行。知青返城要带点土特产,卖给他们的农民都成了“投机倒把”分子。知青当然同情农民,站在农民一边积极抗争,敢于仗义执言,替农民诉苦讲理。
农村的干部能有效的对付农民,却很难对付曾经造反锻炼的知青。很多事情知青都有独立意志,敢说敢做,且有责任心能担当,既能克己奉公又能抗争维权。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固有的“天心公道”、“随心所欲不逾距也”,“道法自然”的自由、平等精神,首先在知青精神中复活。
知青不再像当年那样狂热积极参加各项政治运动了。如1973年的“批林批孔”、“儒法斗争”“批宋江投降派”等。知青不再盲目跟风,能独立思考解读“中央文件”、“学习资料”了。他们学习、理解孔子、周公、儒家、法家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宋江、水浒故事特别有兴趣,传读《水浒传》,与108个梁山好汉成了“铁哥们”,自然地吸收忠孝节义文化,“仁智勇”品格,好讲“义气”又不违背原则。
因此,知青主张公道、好打抱不平,敢作敢为但又和平、理性、大气、宽容、自律,知青精神中包含有“好汉文化”精神,诚信、友善的价值观也包含其中矣。“天下知青是一家”即是水浒中“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传承。
2、改革开放的尖兵
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继续革命”转变为“全面建设”,而这一重大历史性的战略转变,正是伴随着知青返城大潮而完成的。
知青全部返城,正是文革后社会上第一个重大改革。知青运动中途的向后转,是解放后历次运动都没有的现象。这是改革开放新时代开始的标志性大事。其中包含了知青精神,文化,知青奋斗抗争的促进作用,充分体现了知青精神文化的改革开放性质、意义。
因为知青精神文化在当时集中反映了“极左大潮”和实事求是的矛盾冲突,反映了“继续革命”和“全面建设”的矛盾冲突,反映了知青要力争上游、全面发展和居于社会最底层的矛盾冲突,因此,知青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要求改革,要求摆脱阻碍他们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不公正困境。他们一方面愿意为国家社会奉献“上山下乡”,另一方面他们反对“扎根农村一辈子干革命”,目标是返城就业、上学、圆梦。
他们既积极下乡,又要求返城,这种不走极端、调合折中的精神、思想就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庸之道。既不必造反又应积极抗争,知青走的是和平、民主的正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也”《大学》。
这种和平、理性、谐调和一的理念也是知青精神文化的实质,他要求个人既要有责任担当社会义务,奉公守法,又要为个人的合法权利理性建设性地抗争维权。
之后形成了知青轮流下乡,优先安置知青就业的政策,废除了开始“扎根“的提法。这是非常正确的。后来由于决策者忽视知青精神的要求,违背了已经形成的正确政策,才造成了全局性的知青大返城运动,使上山下乡的知青运动彻底终止了。“全部扎根”变“全体拔根”可不是知青干的。知青惋惜正确决策的废除。
不走中庸大道必然跑偏,不左即右是完全错误的。祖先不比我们傻,我们的愚蠢只能进一步证明中华文化的智慧、正确。我们要坚持走中庸大道,无论什么局势下,都要和平理性地坚持改革,不走极端犯左右错误。
在文革前的教育中,崇尚科学家、专家,崇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在知青的幼年、少年、青年时期已深入灵魂,他们大都立志长大后当工程师、科技人员以致当专家、科学家。这是国家发展、民族跻身世界前列最宝贵的财富、人才和精神品质。
孟子说,人心之向上与水性之向下都是自然的天性!而以革命代替建设,以下乡代替上学深造,以最落后的农村代替科技探索的殿堂,这是违背青年上进的天性,也是违背中华优秀文化鼓励青年好学上进敢为人先的祖训。而知青的抗争、反叛完全是自然合理的,是国家富强、文明,社会平等、公正,个人爱国、敬业的必然要求。
今天为什么没有“工人文化”、“军人文化”、“干部文化”、“农民文化”?单单冒出一个“知青文化”。显然,他们都没有遭遇知青的上进心的严重挫折、打击、都没有完全舍弃个人报负的牺牲,都没有从一个城市学生沦为最贫困农民的勇敢奉献!因此也就没有特殊的知青精神、文化。也就没有知青责任、奉献、抗争的核心价值观。
在今天深化改革的时代,我们要更好的总结、发展知青文化,要尽力学习回归传统文化,投入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复兴的历史大潮中,作出我们新的奉献。
以习近平为首的一大批优秀知青成为国家新的接班人、执政者,他们是我们广大知青的优秀代表。他们执行的反腐败、深化改革的政策,我们要全力支持、坚决拥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饱含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代表了我们广大知青心愿。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平、法治,个人的敬业、爱国诚信、友善,正是我们广大知青所追求的价值核心,包含着我们知青的精神文化。
我们特别要在民主、法治、诚信三方面着力,力挽狂澜,使国家、社会、道德三方面摆脱危机,走向金光大道。我们有福气,老年又迎来了社会改革转型的历史转折!
我们要发挥余热,凝聚新热,为改革再立新功,为后代再做榜样。使我们、国家、社会“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家有长子、国有大臣,今天长子掌权当家了,祖国灿烂的明天正在呼唤我们夕阳托出明天的旭日!
五、为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优秀文化复兴而奋斗
有人说:我们知青当年八九点钟的太阳已步入夕阳西下的宿命,能干什么大事?
不必惋惜、悲哀。“夕阳无限好,只因近黄昏”,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知青精神、文化使我们勇敢告别夕阳,奋力托出明天的旭日。“更灿烂的旭日”是什么?我们力量的源泉是什么?
这旭日就是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优秀文化复兴,她是我们永不落的太阳,是我们知青精神、文化、力量的源泉。
知青文化、知青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文化,伟大精神的新生的有机部分,而且是当代最重要最有生命力的部分,是中华文化复兴的起点和开端。当代,还有谁的文化、精神能替代他的历史作用、历史地位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不是自我安慰。我们知青既然当年“敢献青春”今天又“何惜老朽”,当年敢解放思想当先锋,今天就不会袖手旁观当看客,当年敢改革开放当尖兵,今天就敢于为民主、法治聚新热。
人老精神不会老,人朽精神不朽。今天既然有知青成了“打虎英雄”武松,我们更何惧苍蝇、蚊子、跳骚、臭虫。
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够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为深化改革,为建设民主、法治社会再立新功。
总结以上所述,可以明确:我们知青文化建设的总纲领应该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根本内容,全面吸收西方文化之精华,创建当代中华民族的崭新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文化的崛起才是一个国家、民族真正的崛起的标志。
单纯“鸡的屁”(GDP)第一,“暴发户”国家谈何崛起?
外国专家说中国永远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他只有经济、商品、资本输出,没有文化、价值观的输出。君不见孔子学院已在世界各国撒种、发芽、渐渐生根开花!只要我们在精神、文化上全面吸收祖先优秀文化,吸纳创新,一个文化、价值观的太阳将光耀天下,这就是我们知青、知青精神、文化的永恒的生命,永远的太阳!
知青文化的产生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在当代复兴的开端。
知青文化首先直接否定了文革的极左文化;知青文化首先充当了解放思想的先锋;知青文化、运动首先充当了改革开放的尖兵;
中华民族伟大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知青文化的源泉和根本、精魂!
“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主旋律,光复中华民族伟大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华民族真正崛起的核心任务。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