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化研究

弘扬知青精神,广阔天地必将大有作为

时间:2023-06-04 12:37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368次
今天,共和国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该记住昨天、珍惜当下,开拓未来,献出自己的“真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率性”!

 

 弘扬知青精神,广阔天地必将大有作为

连鹏阁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毛泽东主席为当年郏县大李庄乡的光辉批示。历经风云变幻,昔日的大李庄乡已演变为今天的广阔天地乡。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广阔天地,曾经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她有着独特的位置,承载着一代人的梦想。今日广阔天地乡位于平顶山市郏县,是一个有着特殊历史地位的政治、文化特色乡镇。

    一、广阔天地的历史渊源

      1955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今广阔天地乡)将当年毕业的7名初中生和25名高小生规划到25个初级社担任会计和记工员,对当地的农村合作化运动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看到郏县《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后,针对该乡组织中小学毕业生回乡参加合作化运动并发挥积极作用的做法,做了一段热情洋溢的批示:“这也是一篇好文章,可做各地参考。其中提到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泽东主席的这段批示,造就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的天地”。

 
       随着“主席批示”的公开发表,为了能够把主席批示过的地方建设得更加美好,1968年7月,经上级批准,郏县将原属大李庄乡的大李庄、吴堂和杨庄三个大队10个自然村、25个生产队从渣元人民公社划出,新成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自此,共和国版图上最长的名字诞生了。

       1971年,为了解决“广阔天地不广阔”的实际情况,郏县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与渣元人民公社合并,新成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
       1973年,为了切实加强对毛主席批示过的地方的领导,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又与渣元人民公社分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辖邱庄、大李庄、吴堂和杨庄四个大队10个自然村、25个生产队。
 
 
       1980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更名为大李庄人民公社。
       1984年,大李庄人民公社改为大李庄乡,同时,把原属于渣元乡的苏庄、石庙、青龙庙、桃园铺、大程庄、小程庄等行政村划归大李庄乡。
       1993年8月24日,大李庄乡又恢复为广阔天地乡。

    二、广阔天地知青下乡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从诞生开始,就与“识字人”(知识分子)回农村参加生产劳动有不可分割的渊源。广阔天地作为一代人心目中的圣地,被誉为知青上山下乡的发源地。

    (一)知青下乡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中国这个有几千年传统的农耕文明古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跑线上。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核心重点。要完成发展重工业的核心任务,国家能且只能做的就是“牺牲农业,用农业、农民、农村来支援、哺育工业、工人和城市”,这就是所谓“城乡倒挂”。中国长期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可遗憾的是:建国初期一缺技术、二缺人才、三缺资源的脆弱农业根本支撑不起共和国的发展大计。在此背景下,“加紧推进正在进行的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首要任务是推进农业科技化。而推进农业科技化的关键是一大批“识字人”(知识分子)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1953年12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1954年4月22日,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组织不能升学的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参加和准备参加生产劳动的指示》。
       1954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与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
      1954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

    (二)知青上山下乡历史风云

       1968年8月24日,河南省首批郑州市十所学校的71名高中毕业生到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安家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是由国家统一组织,从城市来到红色招牌“广阔天地”,并立志“大有作为”的第一批城市知青。当天,《河南日报》头版报道了这一消息,并配发了《热风吹雨洒江天》的社论。

       1968年12月21日,新华社发表毛主席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12月25日,《人民日报》一版刊登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知识青年学习毛主席指示座谈会纪要”。在此背景下,广阔天地首批知青下乡犹如一把燎原之火,迅速掀起了新一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先后接收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下乡知青,从1968年到1975年,共接收来自郑州、许昌、北京等地下乡知识青年668名,分别安排在25个生产队,组建25个知识青年小组。公社、大队、生产队为他们盖新房、置炉灶、备床铺、买农具,创造必备生产、生活条件。

       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以支边建设兵团,鼓励动员知青垦边;以集体插队,动员、安置知青到农村集体插村、插队落户;以把知青安置在集体农场、林场、渔场等农字号场所等主要途径,大规模组织城市初中、高中生上山下乡。截至1980年,全国先后有1700多万城市知识青年参与上山下乡。

    (三)知青上山下乡的经济本质

       知青上山下乡本质上是生产力要素的调整。

       生产力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与自然界的关系,通俗地说就是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最积极的核心要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这个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创造了自己,也创造了历史。

       在生产力要素调整过程中,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自发的;另一种是非自发的。对于自发的就像“鸟往高处飞”“水向低处流”一样,生产力各要素按照其自身本能的需要,有序进行配置。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和近几年沿海资本向内地转移等都是一种自发自觉的生产力要素调整。而另一种非自发的生产力要素调整却是社会管理者为某一区域、某一领域的发展,或在发生大的动荡或灾难后,利用国家机器(包括宣传、动员和强制等政策)人为对生产力要素进行调整。中国历史上由国家组织的大迁徙、移民政策等;建国初期的“十万大军”进新疆屯疆戍边政策;以及八十年代初国家资本对沿海开放区实行的“资本投放”政策等都是一种非自发的生产力要素调整。对于这两种调整,各有各的现实条件,不能简单地用哪种“好”或哪种“不好”来进行简单对比。 

       知青上山下乡就是一种利用宣传、动员等国家机器对生产力要素最活跃的劳动者进行的积极调整:第一是建国初期,农村严重缺乏能写会算的所谓“知识分子”,一个村找不到一个“账房先生”很普遍;第二是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要依靠传统农业来支撑,缺乏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农业很难支撑起国家大计;第三是对农业输送最新鲜的血液义不容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无疑是最合适的科学选择。


    (四)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必然

      知青上山下乡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有益探索。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正确与否,而真正的社会实践又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在几千年的世界文明史上,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或碰撞的命题对近代中国有特别的意义。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辉煌史,毫不客气地说更像是一种“象牙塔”式文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是历朝历代的金科玉律。社会分化、官民分裂、压迫剥削的社会制度造就了中国“特殊的知识分子”。这种“知识分子”鄙视劳动人民,所谓的“读书”就是凭借“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精神支柱而脱离劳动。最终结果往往造成“读书人”分化为三类:一类是虚伪的、脱离劳动、而成为所谓的精英或官僚统治阶层;一类是鄙视劳动人民,不愿劳动、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第三类就是为劳苦大众呐喊、奔波的极少数觉悟者。而由前两类“读书人”所主导的中国,在近代科技进步中落伍淘汰成为必然,以至于使中国从“天朝”迅速坠落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1939年“五四”运动20周年前夕,毛泽东发表了“五四运动”纪念文章,他指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然而,如果知识分子不和工农群众相结合,则一事无成。”后来,他又在《青年运动的方向》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其他文章中多次阐明这一观点,而这一观点被概括为“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行动口号,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教育青年及知识分子各项方针、政策的总方针。

       “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主席一以贯之的领导、教育青年知识分子的总方针。这个总方针启蒙于五四运动,成熟于延安革命时期,大规模运用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中的壮大,都可以一般性地概括为“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甚至可以说是“一次最彻底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正是中国觉悟的、先进的知识分子,从城市转向农村和工厂,利用农村包围城市、大规模的敌后抗日斗争和吸纳全国知识分子奔赴延安,才使得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

       五十年代的回乡知青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是当时农民自发探索“知识分子与农民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一种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经验”上报中央,到达毛泽东主席手中时,迅速与他“一以贯之”的“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方针发生碰撞,这才有了“本书编者按.......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光辉批示。光辉批示的发表,以及受当时政治、经济等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城市知识青年大规模上山下乡成为党和国家解决农村问题、解决城市问题、引导青年运动方向的基本国策。


    三、广阔天地知青文化的沉淀

       广阔天地“知青文化”就是知识青年作为文化的主体,在生产力要素调整过程中,随着人员的流动,知识青年作为文化主体自身所承载的一种前期文化(如城市文化),与插队下乡所在地的一种本土文化(如乡村文化)发生碰撞、交融,最后产生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而这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活跃的生产关系,依靠其自身的文化本能来影响、熏陶、潜移默化文化的主体——广阔天地知青和农民。

    (一)知识青年在广阔天地   

       广大知识青年在广阔天地读书学习,关爱他人,无私奉献,传播文化知识,充分施展他们的真诚追求。广大知识青年不但学毛选、读原著、热情高、学得深、悟得透,而且他们还主动向社员群众宣传毛泽东思想、举办青年学习班、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同时,他们为改变广阔天地,改变自己而不懈努力。

       改造思想,改变农村。广阔天地知青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在公社迅速掀起了学大寨精神,用大寨人的家国情怀,改造思想,改变农村生产条件活动,党员干部带头,知识青年冲锋在前,平整土地,打井,修路,造桥,苦干三年,全公社7000亩土地荒沟土坑填平,全部深翻一遍。实现水利化,旱能浇(50亩地一眼井),涝能排,道路林网化(边沟排水,路边裁树);耕地机械化,全公社三部东方红牌拖拉机,每个生产队一部40型拖拉机。为农业高产稳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生产劳动中,广大知识青年学在前干在前,不怕苦不怕累,双手磨泡不休息,冒着生命危险打井、修桥,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  

       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实行科学种田,争做有文化、有知识、能劳动、会技术的新型农民。首先,知识青年利用夜校,邀请农业科技人员讲解农业科技知识,并根据种植需要举办培训班,由生产队干部、知青骨干参加,请省农业专家、农民技术员作报告,传授农业科学知识。其次,大队成立科研队,有专职干部管理,知识青年参加,有实验基地,水电配备齐全。引进优良品种,先在科研队试种成功后再推广。按照小麦、玉米、高产的要求,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选课题,在科研队试种,有成果的再推广。知识青年学习科学技术积极性很高,为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科学种田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生产劳动中,他们学会了怎样观察变异穗,怎样嫁接,怎样授粉,怎样施肥浇水,怎样管理培育良种。第三,知识青年在科学种田方面发挥骨干作用。他们接受新事物快,严格按照良种良法,精细种植、精细管理,一丝不苟,小麦、玉米亩产突破双800斤,向吨粮目标迈进。全公社5000亩小麦从良种、施肥、播种管理到建立档案,定期观察。玉米即引进杂交品种,先改犁地时随沟下种为麦行套种,后又改为麦茬点播,为稳产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创办乡镇企业增加集体收入,知识青年为农村经济发展施展才华。当时,按照“围绕农业,办好工业”的思路。广阔天地先后办起了机械修造厂、拖拉机站、木材加工厂、面粉厂、水泥预制件厂、砂轮厂等社办企业,大队也办有造纸厂、翻砂厂、卫生纸厂等队办企业。在这些企业里,大多都是知青在做工,有的还担任厂长、会计等主要职务。在企业的建设、生产过程中,他们吃的苦受的累,在今天人们看来难以想象,但也为以后的人生打下了特别能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1975年,郑州砂轮厂子弟下乡到公社插队落户,在知青家长及带队干部全力帮助下,郑州第二砂轮厂鼎力支持,水泥预制板厂转产砂轮制品,从为郑州砂轮厂加工微粉入手,改制成品砂轮,到冶炼棕刚玉,制作砂轮生产,水泥预制厂更名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砂轮厂。砂轮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先后孵化周边几十家磨料磨具厂家,已使广阔天地成为豫西南最大的磨料磨具生产基地。

    (二)知青文化的沉淀

       知青从城市来到广阔天地,在带来城市文化的同时,也同样接受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的本土文化洗礼;广阔天地的父老乡亲在接受知青们带来的以知识、科技和城市生活生产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文化的同时,也把广阔天地人的勤劳、朴实的优秀基因植入广大知青的骨髓。这种碰撞洗礼、交融升华造就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知青精神。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激励和熏陶下,广大知青接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再教育,更加勤劳、更加脚踏实地参加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广阔天地广大农民吸收新鲜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加崇尚新潮文明、更加相信科学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知青时代以知青精神为核心的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特色呈现,是历史长河中激起的时代浪花。

       从1993年起,广阔天地乡坚持挖掘、整理知青文化。先后建起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恢复知青桥、知青旧居、知青之家、知青井、知青坝、知青林等多个知青元素景点,收集大量各类与知青相关的珍贵资料,让历经历史沉淀的知青文化有了物化载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敢于弄潮的广阔天地人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知青精神融入“使命与担当”时代新元素。这种传承同样以她自身的本能,反哺广阔天地,造就了新一代广阔天地人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全力打造全国知青文化旅游第一品牌和中华厨具之都,投身建设魅力广阔天地的大潮中。


    四、广阔天地知青文化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如果我们把当年起源于五十年代的知青上山下乡称作“前知青时代”,那么应该把以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为核心的“中国梦”征途中涌现出的“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走出城市、学校、实验室,直接参与生产劳动一线”称作“后知青时代”。所谓的“前”“后”知青时代,不变的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知青精神。在今天,我们可以跳出前知青时代狭义的“上山下乡”,把所有的知识分子(包括各级专家、学者和大学毕业生们)直接参与到农业、工业、商业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创造价值、管理社会事务等的行动统称为广义的“知青上山下乡”,而这个广义的知青上山下乡又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历史基因。

       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背景就是坚持推进农业合作化高潮,就是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最大现实,就是夯实共和国发展的坚实基础,其直接形式就是“社会生产力向农村有效转移”。今天,党和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在当今“新时代、新战略、新未来”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思路。新思路的最大特点依然是“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此,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吸收和借鉴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经验,发扬那种“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知青精神,充分组织有知识、有技能的各类社会人才,“高兴地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要充分发挥知青文化的引领作用。文化的引领作用在于“文化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核心浓缩”,而这种核心浓缩,既来源于具体的生产生活,更高于生产生活,是人们精神、物质存在的总和。知青文化作为建国后为数不多的红色文化,曾激励一代人奋斗拼搏。知青文化经过岁月的沉淀,传承到今天,那种“使命与担当”的核心基因就是中华民族的绵延不断的“中华魂”。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民族复兴的关键,有且只有让各级各类知识人才担当起国家和时代赋予的使命,积极投身于广阔的天地,“听党指挥,吃苦耐劳,执着进取,大有作为”,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图片

    五、结束语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审视历史是为了未来。今天的人们,记住昨天,总结经验;传承今天,珍惜当下;展望明天,开拓未来。知青上山下乡这段历史是共和国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真诚”,而下乡知青在生产、生活中所作所为更是每个知青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真诚”,成长中的真诚缺少不了率性。这种真诚就是《大学》里的“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诚”。今天,共和国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该记住昨天、珍惜当下,开拓未来,献出自己的“真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率性”!


    (作者连鹏阁,河南郏县广阔天地乡人民政府《广阔的天地》执行主编。)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