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布机、纺花车、水磨、石磨、石碾等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农具整齐排列在国内首个知青文化纪念馆展览室的展台上。 “这都是我们当年插队时,搞生产必须要用的生产工具,每一个来这里的知青都忍不住要摸摸它们。”2011年11月4日,天津老知青郝广杰带领记者参观自己修建的国内首个知青文化纪念馆时感慨道。 此时距离他第一次来毛家山已经42年。 1969年2月14日,30岁的天津湾兜中学历史教师郝广杰带领第一批30余名天津知青到达了运城市平陆县毛家山村。 2010年4月,年过古稀的郝广杰将户口再次迁回让他惦念了40年的毛家山。 2011年6月,郝广杰在李建功等老知青的帮助下,耗资千万元,为毛家山修筑了通往山外的唯一一条柏油马路。 同年,毛家山知青文化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40年后,老知青重返毛家山
1969年2月14日,30岁的天津市湾兜中学教师郝广杰和百余名天津知青相继插队落户到平陆县毛家山村,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为改变这个贫困小山村的落后面貌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郝广杰也成了大学毕业生落户农村担任村官的先行者。他们曾与知青模范邢燕子一起被毛主席点名表彰。1973年12月21日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敢教毛家山变大寨》为题,介绍了毛家山知青队伍扎根农村的先进事迹。毛家山知青集体一度也成为了全国知识青年的一个标杆。 2009年9月中旬,时过40年,当年的知青代表郝广杰重返毛家山。运城市委领导及平陆当地的数十名干部群众冒雨前往迎接,与郝广杰一起共同描绘着毛家山未来发展的新画卷。
想在毛家山建大学生村干部实习基地
年过古稀的郝广杰展露了自己的心迹:要把毛家山建成国家级知青纪念旅游景点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要在毛家山创建大学生村官讲习所,把毛家山变成培养和教育大学生村官的实习基地。 面对豪情满怀的郝广杰,运城市副市长张建喜感慨地说:“我们冒雨来毛家山是来探访亲人的,因为我也曾是一名知青。毛家山知青是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个缩影。如今,四十年过去了,郝老师重回毛家山,不仅给毛家山带来了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信息和信心,更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人际财富,我们会全力支持、配合毛家山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有了政府的支持和鼓励,郝广杰更加坚定了自己扎根毛家山的信心。“我要像40多年前一样,扎根在这里,为毛家山的乡亲们做些实事。”
整理近30万字“知青史料”
在郝广杰和老知青们的努力之下,毛家山修通了宽6.5米、长9.8公里的环山旅游路。并修建了国内首个知青文化纪念馆。馆内展出了纺花车、水磨、石磨等知青当年用过的农具、生活用品,并用图片、文字等形式对当年知青的生活进行了展示。 说起当年插队的事情,作为学校历史教师的郝广杰可以很清楚地说出每一个知青的名字,以及故事发生的准确时间。 在郝广杰随身携带的包里,还有他四十多年来整理的近三十万字,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文字资料。“等闲下来了,我就把这些东西编成书,可以给研究这方面历史的人提供些资料。” 在当年的知青大院里,知青们曾经住过的7孔窑洞经过修缮已经焕然一新。“这7孔是旧窑翻新的,旁边这些是新修的,一共24孔,可以供游客住宿。” 除了计划用旅游带动毛家山经济发展外,老知青们还准备在山上建设大型牛羊养殖基地、水果花卉种植基地,“我可以请来专家,帮助乡亲们发展科学农业。”曾任天津农学院副院长的郝广杰对发展农业充满了信心。 “不光我有热情,老同志们对毛家山的建设都充满了信心,跟42年前一样。”
步行1300多公里到达毛家山
1968年12月25日,由天津湾兜中学历史教师郝广杰带队,30余名学生组成的“天津市湾兜中学上山下乡长征队”,参加了天津市召开的7000知青上山下乡誓师大会,之后,“长征队”经过51天,徒步行进1300多公里,于1969年2月14日来到了当时只有32户人家的毛家山村,毛家山人敲锣打鼓,鸣鞭放炮欢迎远道而来的天津知青。 一路上,“长征队”经过河北石家庄,并参观了华北烈士陵园,学习了毛主席著作《纪念白求恩》;在大寨,“长征队”受到了时任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亲切接见,并立下“敢教毛家山变大寨”的誓言;在文水县云周西村,烈士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对知青们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毛家山上修起“五七幸福渠”
来到毛家山,知青们知道了什么叫艰苦。毛家山十年九旱,“沟底长流水,垣上渴死牛”,一句民谣唱出了毛家山祖祖辈辈吃水难的问题,当时全村人吃水都在后山的一眼泉里挑。 为了解决人、畜、田用水,1971年,平陆县水利局经过五次勘察,决定打通360多米的岩石山洞,让后山的水自流到毛家山。 在县水利局和人武部的支持下,知青和毛家山人靠捡牛粪、买化肥、攒锯末自制炸药,用九个月的时间打了101米山洞。 在大家自己动手的同时,时任毛家山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郝广杰求助于在垣曲铜矿驻军的冯吉华师长。 为了帮助毛家山,垣曲铜矿不但借了“空压机”,还派了四名老工人前来帮忙。“他们打眼放炮,我们运输石渣,又大干了九个月。”提起当年劳动的场面,郝广杰脸上还有掩饰不住的兴奋。 1973年底,黑牛岭上高1.7米、宽1.5米、长367米的山洞终于贯通。 之后,知青和毛家山人又修通了2400米长的水渠。 1973年5月7日,后山的自流水终于引进毛家山,毛家山人从此告别了“吃水只能沟底人担”的窘境。 “当年下乡的知识青年们都有一股子干劲儿,在困难面前绝不会低头,只要树立了目标,就会一往无前地向着它飞奔过去。”郝广杰说,当年的大寨精神激励了整整一代人。
“敢教毛家山变大寨”
在去往毛家山知青文化馆的路上,对面山头用石头排列的“敢教毛家山变大寨”的字样依然清晰。 “学大寨、赶大寨,大寨精神接过来、中条山上建大寨。”这是1969年1月26日天津知青上山下乡 “长征队”路过大寨,受到陈永贵接见时发出的誓言。 到毛家山之后,为了激励自己,知青们在毛家山西山头上用石头摆出了 “敢教毛家山变大寨”七个大字。 在知青们和村民一起艰苦奋斗了五年之后,毛家山的粮食总产量翻了一番;实现了通电、通水、通车;实现了绿化荒山植树造林的愿望。 到1976年,毛家山已经有了汽车、拖拉机、推土机、球磨机、刨床;并办起了队办工厂、卫生室、图书室、实验室、展览室、招待所。 “天津知青们在毛家山集体插队学习、劳动、奋斗、创业、奉献的精神和事例,对现代年轻人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郝广杰说。
2011-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