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人物

王辉耀:我要做社会企业家

时间:2012-01-04 07:38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726次
1958年出生,王辉耀所处的时代,和绝大多数人走过相似的人生,饿过肚子、下乡当过知青、自己做白米饭撒点盐就着吃,每天走5里路才能拿到订阅的《参考消息》。不同的是,他听广播自学英语、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到原外经贸部做公务员,最早一

   1958年出生,王辉耀所处的时代,和绝大多数人走过相似的人生,饿过肚子、下乡当过知青、自己做白米饭撒点盐就着吃,每天走5里路才能拿到订阅的《参考消息》。不同的是,他听广播自学英语、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到原外经贸部做公务员,最早一批出国读MBA、在全球500强企业做高管、被加拿大政府任命为外交官、做个人咨询公司的老总,如今他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社会企业家,大多数人可能要毕其一生精力也未必能做好的事,王辉耀只用了3个八年就完成了,而且还做得相当漂亮。问其经验,他只是简单一句:如果做不到比别人快一拍,眼光总要快半拍。 

  个人档案 

  王辉耀,48岁。广州外国语学院77级学生,曾在原国家外经贸部任职。 

  后赴加拿大留学,获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MBA),并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博士。攻读研究生期间,曾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工作过,并应邀到日本讲学。后加入加拿大著名跨国公司SNC兰万灵公司,出任国际市场董事经理。1990年,被加拿大魁北克政府任命为驻香港及中国地区首席商务参赞,成为加拿大驻香港领事团中首位出生于中国大陆的华裔外交官。 

  1993年,创立加拿大亚加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任总裁,并同时出任加拿大最大的工程咨询公司之一AGRA国际公司副总裁。1992年,开始个人创业,现任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董事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2005委员会理事长。 

  社会企业家是兴趣所致 

  “现在我50%的时间花在社会活动上,其余大概30%的时间花在学术和写作方面了。我自己也有公司,但是交给了专门的人管理,剩下10%到20%才是做些商务、投资方面的事。”拥有一大堆名衔的王辉耀这样分配自己的时间。 

  王辉耀公开表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会把自己定位于社会企业家,因为中国有这个需求。“刚大学毕业工作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商人的概念,当时出国去读MBA,回来做了中国第一批海归商人;而到后来大家都要做商人的时候,我想我应该开始转型来做服务社会的事业。我的职业生涯就是这样,做各种各样的工作。” 

  “社会企业家”这个概念源于一本美国作家的新书——《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作者指出:“商业企业家对经济而言意味着什么,那么社会企业家对社会变革而言就意味着什么。他们是那些为理想驱动、有创造力的个体,他们开拓新机遇,拒绝放弃,为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而努力。”《如何改变世界》的中文版翻译者,正是有“打工女皇”之称的前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和TCL集团副总裁吴士宏。 

  虽然这个概念在全世界还只是一个尚缺乏明确而公认的定义,但对于正处在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转型的中国,似乎更为迫切需要自己的“社会企业家”。王辉耀说,任何一个健康的社会都是政府、企业、社团三足鼎立的——不仅是企业发展,社会的变革同样需要企业家来参与推动。在那些正处于急遽转型矛盾多发期的国家,社会企业家的贡献对于社会和谐意义更为重大。 

  曾在政府和企业都工作过,游走在东西方之间,这也许就是王辉耀将自己定位为社会企业家的资本。“我知道政府需要什么,也知道企业家要什么。政府需要的是更多公平,效率和公平如何得兼永远是政府最大的挑战。企业家往往在乎的是效率,是企业利益和股东利益最大化。” 

  在欧美同学会商会的名单上,无论是田溯宁、王波明、汤敏这样的常务理事,还是邓中翰、高群耀、海闻这些理事,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很有成就的人,也有自己的主见,特别是公务繁忙,王辉耀凭什么来把这些人都组织起来跟政府和社会沟通?王辉耀说,与政府沟通需要建立好的人脉网络,另外必须是有很好的口碑和业绩,大家愿意你来牵头做这个事。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大家都是人物,凭什么让你牵头呢?这就需要很好的感召力、亲和力、沟通和组织能力,还包括一定的理论水平。方方面面都要兼顾到,做社会工作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我觉得很庆幸的是各级领导和我们的理事都给了我很多的支持,我能做一些事是和他们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王辉耀现在基本一半以上时间都投入在欧美同学会商会、2005委员会和其他的社会工作上了。这不是一个挣钱的事情,而是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无偿奉献的事业,但他觉得乐在其中。现在有热心,有一定的条件和资源,为什么不做呢? 

  骨子里总不满足现状 

  和今天孩子的成长经历大不相同,由于父母从事铁路修建的工作关系,王辉耀记忆中,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是全托,那时候,最怕的是过周末,他羡慕地看着小朋友等待父母一起回家。快7岁的一天,坐在自行车后面的他,听妈妈说他可以上学了时,他毫不犹豫,这样王辉耀进了一个寄宿式的小学,一年级就和其他年级的大孩子一起住在一个屋檐下,因此,很早,他就学会了独自观察生活和社会。“我懂事比较早,观察生活能力也比较强。” 

  受母亲书香门第之家的影响,虽然经历“文革”,王辉耀和弟弟却从来没间断过学习,失学在家的日子,哥俩阅读的都是母亲购买留下的书籍,那个不重视知识的年代,母亲依旧常常辅导王辉耀和弟弟学习,给他们读诗词,讲算术,还订阅了报纸杂志,培养两个孩子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母亲曾说过:“今后多学一门外语,就等于多了一双眼睛,多开启了一扇门”的这句话,对王辉耀影响久远。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也让他的人生受益匪浅。 

  恢复高考的1977年,只有不到2个月的准备时间,他金榜题名;在排资论辈的机关,发表的若干论文和接手别人完成不了的口译工作,毕业一年就让领导刮目相看;出国读MBA暑期第一份工作,就得到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实习机会;毕业后就职的第一家公司就是国际十大工程咨询公司之一的SNC公司;不到30岁出任加拿大驻香港首席商务参赞,这一切在他人看来的不可能,都让爱学习的他用心地实现了。 

  在王辉耀的人生字典里,命运不是机遇,而是一种选择。命运在他眼中,从来都不是一种可以等到的东西,而是一件需要去完成的事情。因此,从小他就刻苦读书,这帮他实现了上大学的愿望。工作之后,他也没有放弃学习,学英语出身的他,刚到原外经贸部工作时,半年没说过一句英语。和其他机关一样,刚去的年轻人无非是打水扫地、事务性地跑跑腿,他在世界银行来中国讲座时,毛遂自荐代替业务不熟的翻译,到位精准的翻译水平让这个工作刚一年的无名青年成了部门红人。 

  兴许是小时候,跟随父母颠沛流离惯了,王辉耀总期待着生活中有变化。前途一片大好之时,他提出申请要出国念MBA,谁都不曾想到,他会主动放弃一个金饭碗,选择一个未知领域。现在,他笑着把自己归为爱折腾的一类人,也许是骨子里就总也不满足现状。 

  后来,有人把王耀辉的经历总结成3个八年,第一个八年完成了知识结构的积累和完善;第二个八年完成个人职业生涯的历练,从跨国公司高管到外交官;第三个八年创业做自己的公司并向学者和社会活动家转型。王辉耀回忆说,“这个过程就像是在滚雪球,前面的每一步都在为后面打基础,而且这每一步都离不开‘国际化’。” 

  人一开始是没有品牌的 

  去北美读MBA的一年,王辉耀眼前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学英美文学专业出身,语言基础良好,但在国外的头一年,他还是很惊讶:在同一个地球上生活的人们,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却是如此不同。 

  MBA学生的训练是非常艰苦的,尤其是头一年,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基础知识。这对母语是英语的学生来讲也不容易,更不用说留学生了。而且还得大量熟悉北美的商业和文化背景。王辉耀一点不敢松懈,两年紧张的学习生活就这样一晃过去了,他成了加拿大温莎大学商学院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MBA毕业生。 

  去北美留学之前,王辉耀就听说过一些关于留学生在国外打工的事,但大多数都是在一些餐馆打工或者给别人看房子等等。在他看来,每个留学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寻找最适合自己能力或专业的事来做。他说,“人一开始是没有品牌的,只有通过自己努力,积攒一个又一个LOGO或标签,才能逐渐把自己品牌化。”因此,一开始,王辉耀就没打算和周围人一样随便找个可以赚钱的工作,他坚持要找一个有意思的暑期工作,而且每做一份工作都有提高,都是一个新的经历,可以写进简历,对今后的发展还能起铺垫作用。他很早就明白一个道理,“只有一开始就有一个好的起点,才能把以后事业的雪球越滚越大。” 

  “其实只是一个概念问题。许多在国外的中国人并不把自己放在主流的位置上,觉得在一个新地方,自己只是一个附庸,不能起到什么作用。但地球是个村子,不妨换个思路,和村里的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在加拿大,王辉耀找工作的目标就是那些有实力的企业,即使是薪水很低,或是根本没有薪水,也去尽力争取。“因为对于我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积累。” 

  第一年暑假来临之前,他在大学图书馆里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加拿大帝国银行在中国有项目,而且银行的副总裁曾在香港工作过,王辉耀就给那位副总裁寄去了自己的简历,他收到了录用通知书。 

  第二年暑假之前,他在一次听讲座时,很偶然听到加拿大城市联合会会长介绍,他们要组织中国14个沿海城市的访加代表团。会长刚走下讲台,王辉耀就迎了上去,表示有兴趣为这个项目工作。这成了他的第二份暑期工作。 

  王辉耀找到的第三份暑期工作是有着四五千美元月薪、赴日本 EPSO N 和SEIKO 公司为其海外经理做培训的讲师工作。当时渴望获得职位的人很多,但西安大略大学工商管理博士生中只有他一人中选。 

  “日本方面一个是看重我当年在原中国外经贸部工作的经历,再一个就是我前两份暑期工的经历。” 

  有了这三份暑期工作的经历,王辉耀到毕业时已经能和“资深”挂钩了。他就职的第一家公司就是国际十大工程咨询公司之一的SNC兰万灵公司。 

  “如果到了国外总是在餐馆或是呆在唐人街,机会自然就比较少。你得找一些机会让别人了解你。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 

  王辉耀说:一个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闯入一个又一个圈子,并不断争取承认的过程。圈子的重要性,王辉耀很早就意识到。因此,他认为,在国外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一定要争取高起点。如果一个人第一个工作就做了餐馆或搞小买卖之类,可能今后就很难摆脱这个圈子而进入层次较高的工作。 

  在北美留学毕业后,王辉耀收到好几家公司的入职邀请,经过选择,王辉耀找到了他在加拿大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总部在蒙特利尔的SNC工程咨询公司。在SNC工作两年多的时间中,王辉耀迅速地做到公司的董事经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魁北克政府正想招募一位派驻香港的外交官,恰巧此时,王辉耀也想找一个回国的工作机会,过五关斩六将之后,他幸运地得到了驻外商务参赞外交官的职位。 

  几次成功的转型中,王辉耀意识到,一个人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承认你的公司和其他机构就会多起来,你的职位也会越来越高,而接触的人和圈子也自然会提升,这意味机会也越来越多。这时一定不要忘了维护前面所取得的业绩和口碑。人生就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厚,新的成功总是建立在过去成功的基础上,这个过程可能从小就开始了,一步都不能落后,每一步都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机会都不轻易放弃。 

  2005委员会是社会企业家圈子 

  在香港做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首席商务参赞任期届满后,王辉耀33岁了。他走到了人生的另一个关头,不想再回企业或政府,刚过而立之年,摆在他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把自己转化为商品,通过被雇佣而获得报酬,打一份稳定的工;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才能和专长放到市场中去,直接出售给市场,迅速转化为资本,自己当老板。当然后一种风险更大。有朋友劝说他,稳当一点,但最终王辉耀还是选择了后者。他用自己的储蓄,在香港和加拿大分别办了注册手续。当时还把国内的办事处设在北京,租用了友谊宾馆的一套客房作为办公地点,白天办公,晚上住人。 

  最初尝试过各种各样的生意,但初期阶段可以说并不太成功。后来总结经验,把生意定位在读MBA出身的人做的咨询行业上。重新定位之后,凭借经验和实力,公司很快拿到了几个国际商务咨询方面的项目。这正是充分发挥了海归的优势,既了解东西方文化,可以与西方人沟通,也可以当东西方的桥梁。 

  如今生意还在做,桥还在继续搭着,只不过王辉耀现在把很多精力放在社会工作上,“我觉得做企业有意义,做社会工程更有意义”。2002年,王辉耀参与发起成立了欧美同学会商会。而现在的2005委员会,又是在欧美同学会商会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组建这个委员会的基本想法在于:建一个更高的平台把留学精英力量聚集起来,这是一个相对高端的团体,它集中了一批有成就有思想、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大家相互都比较认可的各界人士。初步的意向是要打造一个高端的研讨交流的平台,一个建言献策的智库。 

  王辉耀解释说,要做好一个社会企业家,最起码的一个条件就是时间上的保证。2005委员会成立后,每月固定时间和地点举办的月度午餐会已经进行的讨论涉及民间外交、教育、房价、反垄断等方面,都是社会和公益性话题,王辉耀表示,这也是以后要发展的方向。

                                        2006-09-20 中青网  责任编辑: 王颖文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