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改革开放与知青

知青岁月为改革开放打下坚实基础

时间:2018-12-11 03:41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66次
以当时的特定情况,正是广阔天地磨练了一代人,为80年代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人力和人才资源。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为在这一运动中的每个参与者,以亲历者的姿态,从不同的视角去回忆、总结、思考着这一运动的来龙去脉,给予这段历史留下了文化的空间,笔者并非知青,如果说得好听一点,只能说是一个回乡知青,因为有过一段和知青生活的日子,在看了很多网上知青点的文章后,谈点个人的感想。

 

  一、 历史的沿革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的时间,目前最早的版本是50年代初,结束于70年代末,总共涉及到全国城镇知青近1800万人,所以,1968年的大迁徙既不是发端,也不是结束,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后一时间也是80年代确定回城资格的时间点,这一时间点客观地把知青上山下乡列入文革的产物,并把知青上山下乡当作文革的一部分和一场灾难相联系,笔者持反对态度。

 

  从历史看,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实质上是人作为一种资源在空间上的移动,也可说为按需要的重新配置。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不久,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开始了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阶段。此时,国家的第一个人力资源调整是以王震部队十万大军进住北大荒。这十万大军对于国家的贡献以及所经历的苦难,是可想而知的。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从雪山草地走来;为了解决国家的粮食危机,他们又从天安们走进了北大荒;为了中国的革命的建设,献了终生献子孙,是新中国作出最大贡献的人,也是战功卓著的一代伟大军人。

 


 

  在1968年之前的中国人力资源调整过程中,出现了以边疆、边穷及落后地区为目的的支边运动;以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严重欠缺而进行的支教运动;以解决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技术不平衡而进行的大城市行业技术人员向中小城市同行业转移的技术支援运动;以国防(三线工程)建设为主导经济结构调整为目的而国防工业人力资源流动;以新发展项目带动的人力资源流动,如海南橡胶基地的建设,大庆为代表的新发现油田、煤田的新兴产业人力资源流动;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解决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为解决技术、知识、人才、能源、干部等人力人才资源的平衡而进行的调整。这些局部的、行业的、地区的、产业的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一穷二白的中国在开始建设中必然付出的成本代价。

 

  1968年由毛泽东主席亲自发动的上山下乡运动,有期必然性和偶然性。其必然性在于国际国内环境都不利于经济发展,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以及百年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贫穷国家的现状;另一个原因是在一个农业大国里,农村必然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就业大军的出路就是大多数当农民或者农业工人。其偶然性在于成年人口的快速增加,以及大学与中学学校和工厂在文革中受破坏,增加了单位时间的就业大军队伍。在这一特定的就业岗位减少而就业人员又比同时期增加的特殊情况下,解决就业人员的办法只能是上山下乡为主导的人力资源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边疆、边穷地区,大城市向小城市的人口转移运动,是必然要发生的。
 

  在其它有同一性的国家也同样存在这一现象,这一情况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在越南70年代战争结果之后的不久,面对人口压力的就业压力,他们采取了排华政策。在中国大地,目前还有许多为越南难民而建设的华侨农场。国与国的相比之下,上山下乡运动还是一场明智之举。所以说,上山下乡运动是必然的一场运动在偶然的时间点爆发了。如果没有文革的出现,运动将向良性的方向发展,而且必然有一整套相关制度的保障。毛泽东主席只是把运动在一开始就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使这一运动在开始到实施阶段能够做到宣传有力、措施有力、实施顺利、解决问题、达到效果。总体上说,文革对于一代人是公平的,包括毛泽东的儿子牺牲在朝鲜,习近平等一大批中央高层领导人的子女也同样下乡。总体上说,这场运动是一场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政治运动。

 

  二、上山下乡运动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


 
  目前所反映的是有了这场运动给予一代人或二代人所带来的影响,从这一运动的开始到结尾,贡献最大最受磨难的一代是经历雪山和草地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北大荒的伟大军人。这代人从枪林弹雨走来,目前拿着还不足城市工人退休金的工资,与同时代的军人相比,其子女并没有得到优于平常人的条件。还有就是扎根农村、边疆、山区、基地,由城里人变成乡下人和边疆人的知识分子、技术干部、技术工人、山村教师、知青农民,他们培养了一批几代人的农村精英分子,目前正在重要岗位上为人民服务。厦门市在前些年出台了解决知青农民子女户口问题,其数字还不少,他们是我们尊敬的一代平凡人。

 


 

  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否这一代人就是比现在幸福,我看不然。按当时国家的现状,发展的迟后与人口的增加的矛盾在客观上难于解决,而且相对突出。在无法解决就业问题的情况下,如果在当时这代人没有就业,城市的案件将成倍上升,无事就可生非。就象今天的家庭一样,一个没有工作在家又没有目标的孩子,不出三年变坏的可能性极大。把这代人放在城市十年与放在农村十年,结局如何呢?古人言:“累不死人闲死人”。以当时的特定情况,正是广阔天地磨练了一代人,为80年代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人力和人才资源。

 

  对于知青是苦难的一代人,特别在90年代之后出现了二次失业,从个人感情上说,知青不应该成为改革开放的失益者,而应该成为受益者;但从历史看,10年是社会必然出现的转型期。在经历的10年磨练的知青大军为改革开放积累了人力资源,而且是合格的人力资源,在80年代是知青骄傲的年代,成为经济的复苏阶段社会人力资源的主力军,创造了财富,积累了社会资源;同时,在10年中新生代得到了规范化的培养,实现了国家中心转移过程中的平稳过度;但是,在社会转型中新生代有知识的就业大军逐步取代知青一代,从而使知青一代除了部分精英分子外,大多数又成为城市发展中的失落者。再从横向看,与知青同时代的一代人,也出现了与知青同样的命运,可以说是一代人的命运;如果再从纵向看,知青的后代与同年龄相比优秀率高于同一人群的子女,大多数知青都把希望寄托在教育下一代上。同时有了知青的经历,为下一代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三、知青年代的思考


 
  目前大部分知青已到了退休的年龄,有的已退休多年,在各个知青点上出现的人员占总量比例不大。如果说知青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那也可列入抢救性文化,亟待建立和完善。现就知青文化建设的问题谈几点意见。

 

  1、突出知青文化的特色性。从目前的情况看,知青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这一特殊年代的参与者也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当然作为国家的领导人还正处在接班的时候。知青文化的实质是一个断代文化,除了提练能为时代服务的精神以外,其它的在未来只能存入历史的博物馆。再过20年,在知青们奋斗的土地上,是否还有人知道有这样一群人,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奋斗和工作过。再横向看,在全国的几千个知青点中,存在着差与性,比如从北京到云南下乡和从云南省内下乡;比如:有基本生活保障与无生活保障;比如:边穷地区与发达地区;比如:知青点的单一区域与多区域来自四面八方知青,必然出现不同的文化汇集重生现象。从卅岭知青点的情况看,来自单一的城市,下乡点与原城市距离不超过100公里,有固定生活来源保障,下乡总时间不超过10年。目前在下乡地没有扎根知青,所以,卅岭的知青文化要以此条件定位。

 

  2、从知青文化中找出中华文化的精锐。在知青运动中是否能留给后人能够作为经验的文化现象,为子孙和下一代留下一点精神和作风榜样,让知青的后代以有知青的爹妈而感到光荣,让后人能象记着英雄一样给予这段经历的知青得到应有的荣耀,也为奋斗过的这片土地留下历史的光辉。以上都是历史给予这代知青的使命。

 

  3、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知青文化的传承性。作为一种特色文化最终将以故事的形式把文化串联起来,前天扎根的故事、昨天回城的故事、今天退休后的故事和明天的故事。在厦门市的晚报曾经为知青开办了每日一故事专栏,起到了很有益的效果。各知青点在时机成熟时可编集故事书出版,比如:《卅岭知青点的100个小故事》。另一方面就是过去生活照片的保留,如果在故事中有照片相呼应,将更加有生命力。

 

  4、与时俱进谋未来,晚年生活充实幸福。作为知青年代的当事人目前大多已退休,在后人面前更多要展现中华文化的“先苦后甜”“苦去甘来”“知足者常乐”,以平常心对待过去的岁月,那怕是“痛并快乐着”或者 “苦并快乐着”,都是时代给予的考验。在此基础上,要与时俱进面向未来,把知青点办成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互相帮助的平台,提高生存质量的平台,展示知青文化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好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总之,作为一个时代出现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已走入历史,它能否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2014-06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