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养老论坛

未来你选择如何养老

时间:2016-09-14 08:33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26次
更具人性化、更有品质、更体面与更有尊严,越来越成为老人安度晚年的首选,合居养老、居家式社区养老、医养结合的机构养老渐成大势,被越来越多的老人所接受。

 


 

           养老那些事儿:如何养老,是每一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养老产业的从业人员,天天都在思考,如何给老人养老,老人和即将老的人,也在思考如何养老。我们只有了解老人想如何养老,才能更好地提供所需要的养老服务。

    面对养老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只有不断摸索,并确定出适合自己的商业和运营模式,才有可能打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养老产品和服务平台。

    没人会否认,老龄化是世界上最不可阻挡的,但加速“老去”的中国社会正越来越面临“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双重挑战——一般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在人均GDP3000美元时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了;截至 2015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到2.2亿人,占总人口16%左右,而国内养老床位只有三四百万张,不足老年人总人数的2%,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专家预计,中国将在2026年~2027年进入“老龄社会”(注:此处应为超老龄社会,中国199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80岁以上老龄人将占世界首位。而生育率低、社保制度相对滞后,则让随之而来的养老问题变得十分棘手,“谁来陪你看夕阳”,成为中国社会未来不得不用心解决的一个课题。

    但是传统的“养儿防老”“家庭养老”在几十年“只生一个好”与“白猫黑猫”论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即使待在家里,老人们也很难享受到儿孙绕膝的“待遇”,空巢与孤独是大多数老人的生存常态。

    这样的现实与未来也让养老进入中国最有前景的朝阳产业行列。机构养老、旅游养老、合居养老、以房养老、异地养老、居家养老、居家式社区养老、基地养老、钟点托老、小型家庭养老、遗赠扶养、招租养老等各种模式纷纷试水。

 
 
    更具人性化、更有品质、更体面与更有尊严,越来越成为老人安度晚年的首选,合居养老、居家式社区养老、医养结合的机构养老渐成大势,被越来越多的老人所接受。


    抱团养老


    合居养老是空巢老人们抱团取暖的必然选择,群居是解决孤独寂寞最好的办法,但真正让这一养老模式成为一种潮流的则是因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知青。

    20世纪六七十年代,1700多万十六七岁的城市知识青年集体走向农村,走向边疆。他们大多是初中生、高中生,大部分到农村“插队”,另一部分进入国营农场“插场”。20世纪70年代末,“上山下乡运动”走到了尽头,知青们纷纷返城。

 
 
    半个世纪后,这群当初的懵懂少年早已白发苍苍,到了颐养天年的岁月。曾经近十年、甚至十数年艰难岁月下的同学加同志情谊,让彼此很难割舍,那些激情岁月下难以忘却的集体回忆成了他们最温馨的话题。

    共同的过去与现实的孤独让他们很容易又慢慢聚在了一起。

    2013年国庆节,一对花甲老人的婚礼上,当年的朋友们几乎全到了,都是六七十岁的,吃饭时却都像当知青时一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有人喝着喝着就醉了,有人想起伤心事,吃着吃着就趴在桌上哭了。

    他们身上都曾贴着上海知青的标签,同窗十年,下放农村又是一个户头,在一口锅里吃了八年,彼此间情同手足,人近古稀,相聚成了共同心愿。

    他们是响应计划生育的一代,多是一个孩子,年过花甲大都成了空巢老人,孤独与亲情、友情的交织让他们很易达成一致——重建集体户,一起生活,抱团养老。
 
 

    有人响应,自然就有热心人奔走。很快居住相近的十几个人就吃上了“大锅饭”,大家AA制,每人每月拿出1000元当伙食费,轮流做饭,轮流收拾碗筷,吃完后自由活动,饭后各自回家。

    不满足仅仅吃“大食堂”,大家都有“群居”意愿,在一起相互照顾,也能解决养老问题。大家把自家房子租出去,然后在一处租住几套房子,楼上楼下,房租与生活费依然是AA制,一个大集体重新诞生。

    尽管是几十年的交情,但人与人免不了摩擦。为避免老朋友间红脸,“户主”在征得大家同意的情况下制定了一些规则。比如,老年人好打打牌,搓搓麻将,小赌怡情,但不能玩大的,一天内100元封顶,如此一来,大家除了高兴,基本上没什么矛盾了。

    大家也都是能自理的年纪,聚在一起,一来娱情,二来相互照应,谁有个头疼脑热的,大家都能来帮忙。到了一定年纪心肌梗赛、突发高血压之类成了多发病,有人在跟前,很多时因救治及时能“死里逃生”躲过一劫。

    因看到“集体户”的兄弟姐妹们十分快乐、幸福,不时有人要加入,户口下的集体变得越来越大,一二十人发展到三四十人,租来的房子已住不下了。寻找到合适地方后,大家自愿选择,一个集体户分成两个,虽然距离不近,但有事大家就又聚在一起。
 

    新搬去的地方在上海市郊,这些曾下放乡村的老人们对土地很有感情,就开辟荒地种些蔬菜、瓜果,大部分时间自给自足,干得开心,吃得也放心。

    许多当年知青上门取经,反正是抱团取暖,人多了也不太好管理,就自己一班人找个地方建个户头过集体生活,互助养老。一时间,合居养老之风在知青中大盛。

    事实上,也不仅仅是上海知青,北京知青、吉林知青、天津知青、内蒙古知青、河南知青等也都在尝试“群居”。有些人干脆告别城市,重回农村,重回那个让他们魂牵梦萦的地方生活。

    抱团养老是一场自发的新“上山下乡”运动。

    合居让这些曾经的知青摆脱了孤独与寂寞,藏在他们心底的集体意识也被重新唤起,大家相聚,互助养老,彼此都很开心,人到晚年,生活反而变得越来越丰富,人活得也越来越年轻。

    这确实是一个很人性化的养老方式。而事实上,知青只是点燃了抱团养老的火苗,在一些心理、经历趋同的人群中,比如同学、战友间,可预见的是,合居养老未来肯定会是一个占比很大的选择。毕竟,谁都不希望一个人看夕阳,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老有所乐才是老人们的共同心愿。


    居家式社区养老


    在“养儿防老”这一传统思维影响下,居家养老依然是许多老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首选。但随着中国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城里人居家养老的经济负担,尤其是生活照料负担越来越重,而其居家养老的功能又十分单一且日益弱化;老人“空巢”现象严重,子女多不在身边,本该安度晚年,体力衰竭之际,却不得不独自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甚至还必须肩负养护孙子孙女的重任,自身得不到必要的生活照料,精神生活十分贫乏。

 
 
    不愿住进养老机构,又留恋居家的温情,城里老人越来越趋向选择社区养老。而农村老人因缺乏相关养老保障,没能力住进养老机构,又离不开家,居家式社区养老的需求也十分大。

    最常见的居家式社区养老有两类,一类是社区上马一些适于老年人的娱乐设施,划定单独活动区域,社区派专人管理,老人们玩在其中,吃住在自己家里,这是松散型社区养老,好处是养老成本低。另一类是社区引进专业性养老机构,老人们入住,吃住玩,包括简单医疗服务都在社区完成。相对入住一般的养老机构而言,因相熟的环境,老人们不易产生被抛弃的孤独感,心境相对平和,也不难接受当前的生存现状。

    因切合当前老人们的心理,居家式社区养老的市场认可度很高,近年来发展极快,资本纷纷涌入。

    作为豫北地区首家融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于一体,医、养、护相结合复合型养老机构,焦作福润华庭老年颐养中心主抓居家养老,以家庭为核心,由社区提供各种养老专业化服务,并开辟专属区域,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全日制集中居住和生活照料护理等综合性服务,创办焦作福润华庭东方银龄寄宿制老年大学,把文化搬进社区。

    让健康老人与失能老人分居其所,不再共聚就餐,也不再集中活动,而是各自寻找自己喜欢的项目,老人有很大自由度,老人的“地盘”由老人做主,不搞大一统,搞命令式管理,也不搞固定消费,创建了一个养老不离家、菜单式服务、学养结合的新模式,与传统集中营式的养老有着天壤之别。

    绿城乌镇雅园是国内房地产大鳄绿城集团创新养生养老产业的最现实的展示。尽管乌镇雅园的客户人群中有不少假疗养兼投资的中青年客群,也有学者、画家、艺术家、自由职业者等追求健康生态、休闲居住人士,但其主体是中高端阶层的老年客群。这些老人的生活比较独立,物质基础较为丰厚,更多地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
 
 
    建造雅园,绿城就是要打造一个中国学院式颐乐养生养老的基地,在全面考虑养生养老的各种因素后,使产品从单一的养老功能,衍生出度假、休闲、养生、人文、医疗等居住功能。

    居家式社区养老是绿城的首选。雅园把社区的养老功能打造得很完备,园内所有的房子不是租赁而是售卖,老人依托社区服务在自家养老。在社区养老做到十分精致之后,与养老混搭的地产高价出售没有一点问题,雅园一期500多套产品被抢售一空。

    这是房地产的胜利,但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居家式社区养老的胜利。
 

    机构养老
 

    北京的太申祥和山庄是我国最早的、成功的民营养老机构,也是典型的医养结合的案例。太申祥和中医特色的医养结合,是目前最值得学习和参考的案例之一。

    医养结合成了机构养老最重要的板块,也因医养结合,机构养老重焕青春。

 
 
    过去,医疗与养老虽山水相依,却山是山,水是水,二者之间的条块分割十分明显。机构养老,尤其是一些非营利性的养老主体——公立敬老院,颇受世人诟病。养老服务是一种全人、全员、全程的服务,责任大、任务重,不仅要满足老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照料需求,还要满足老人医疗保健、疾病预防、护理与康复以及精神文化、心理与社会等需求。但同时养老服务又是一个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市场竞争激烈的高风险行业。长期的高强度的付出与大投资小回报的现实让一些养老机构并没有把心思完全放在养老上。

    机构养老的大热源于老龄化社会日益临近,源于自中央到地方对养老问题的高度重视,更源于医疗与养老有情人终成眷属。

    2014 年6月23日,三部委发布通知,明确指出要制定适用于面向养老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相关政策、机制、法规和标准,探索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机制,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并尝试将远程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 基金和新农合报销范围,推动养老领域内医保接轨。

    一大批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纷纷浮出水面。

    一些有条件的医院开始增设养老功能,通过在内部开设养老病床或老年病科的方式, 使老人在享受医疗服务的同时获得养老服务。为保证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医院自身培养或另聘专业化养老服务人员,在人员配备、设备购置和空间设计等方面寻求资源共享最大化,最终实现医疗养老一体化。

    一些养老机构也纷纷内设经卫生部门批准的医疗机构,如医务室、卫生所、保健站、门诊部之类,甚至把医院都开进养老机构。

    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强强联手很可能是未来医养结合的最佳生态,既易复制,又易做大做强——一方输出专业性医疗服务,一方输出专业性的养老护理,这样的结合,对那些高龄老人及罹患各种慢性病的老人来说魅力无穷。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