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史库

金明德:浅议毛泽东“知青运动”的国防背景

时间:2019-06-14 01:32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11次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就不仅是为了让他们“接受再教育”,更重要的是将广大的后备兵源疏散起来的一项伟大的战略措施。这项战略措施的具体落实就是在全国各省都建立生产建设兵团,成为在面临战争的情况下最可宝贵的兵力资源。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沈嘉蔚——1974年


       人类社会自有国家以来,国防安全历来是当局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国防力量的强弱和国防措施的疏密决定了国家的安全程度。特别是当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有了对立性质以后,国防便显得尤其重要。

       1949年中国大陆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便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敌对国家”,至毛泽东逝世前的27年内,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基本没有停息过。先是50年代初三年朝鲜战争,又是60年代初中印边界的武装冲突,紧接着是十年的越南战争,同时北部边境又遭“苏修”陈兵百万的威胁而终于爆发珍宝岛战役,再加上台湾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叫嚣,真可谓“四面楚歌”;同时国际关系也处于“冷战”状态,“第三次世界大战随时可能爆发”,国防形势始终严峻。

       1955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帝国主义势力还是在包围着我们,我们必须准备应付可能的突然事变。今后帝国主义如果发动战争,很可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样,进行突然袭击。因此,我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要有所准备,当着突然事变发生的时候,才不至于措手不及。”1957年初毛泽东又提出:“总要估计到有两种可能性。除了好的可能性,还有一种坏的可能性,就是帝国主义要发疯。我们的工作安排,要放在帝国主义突然袭击可能提早到来这一点上”。同年12月24日,周恩来在讲话中指出:“爆发突然事变的可能性不论有多大,百分之十也好,百分之二十、三十也好,我们都要保持警惕,要准备坏的那一面。在和平时期要警惕坏的情况的到来。不论什么时候都要记住,这是最重要的一点。”1958年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期间以及60年代前期,美国高层曾多次讨论对中国实施核袭击。这年11月2日,周恩来在接见阿联酋驻华大使时说,目前美国空军和海军中都有一些战争狂人叫嚣要对我们进行局部战争,狂言要向中国扔原子弹。如果美国真正对我们发动原子弹战争,全世界人民都将坚决反对美国,以后它就不敢对谁丢原子弹;任何局部的战争都有发展成为世界战争的可能,我们要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在最坏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就不至于处于完全无准备状态。进入6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大力发展导弹、核武器,展开激烈的核军备竞赛,并于1962年在加勒比海剑拔弩张,险些酿成核战争。此后,核战争阴云笼罩着世界。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应付核战争的准备愈益强烈,并据此做出一系列国防战略决策。1964年美国扩大越南战争后,11月4日,中央军委在给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一份情况报告中提出,我们的战备工作,必须从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出发,多准备几手。要以临战的姿态,立即行动起来,认真加强战备工作。1965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战备工作的指示》中指出,美国在越南扩大侵略战争,严重威胁我国安全,应加强战备,对小打、中打以至大打,都要有所准备,在思想上和工作上准备应付最严重的局面;6月2日,毛泽东在一个批示中说:大战也许打得起来,也许暂时还不会,一、二、三年之后才打,“但我们要放在马上打的基础上部署工作”。

       针对上述形势,我国一直把“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作为国防工业和平时期的总方针。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系统论述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成为指导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文献。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走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道路,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指导实施国防战略举措的基本原则。

       于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立足于早打、大打”的指导思想下,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国防战略和方针措施,比如国防军工“大三线”建设方针和措施;“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全国各地“人防工程”的大力建设措施等。特别是在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和前苏联撤走包括核武器专家在内的一切专家后,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从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到1970年的短短几年内,完成了“两弹一星”的国防科技新成果,令世界震惊并刮目相看;同时在武装力量的配置上,除了庞大的人民解放军正规军以外,中央在60年代后期作出了全国各相关省区建立生产建设兵团的重大决策,于是“兵源”就成了重要问题。

 


 

       从军事常识看,最能够成为兵源的当然是年轻人,年轻人是一个国家处于“战备”状态或有可能面临战争的情况下最可宝贵的兵力资源。因此,如果把大量的年轻人长期滞留在广大的城市,这将是一个严重的战略失误。如果说,“大三线”建设和“深挖洞、广积粮”的措施是将物质资源及其生产能力隐蔽起来的话,那么,“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就不仅是为了让他们“接受再教育”,更重要的是将广大的后备兵源疏散起来的一项伟大的战略措施。这项战略措施的具体落实就是在全国各省都建立生产建设兵团。仅以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为例:全省从连云港到南通,在广阔的海岸线上,1969年建立起四个师26个团的兵团准部队建制,隶属于南京军区下设的省军区。且每个团都有一万人以上,大多数是知识青年,全省就是就是近30万人,再加上其他未纳入兵团的农场和广大农村的武装民兵,这样一个省就为人民解放军正规部队“储备”了上百万的“第二武装”。

       这个“第二武装”好生了得,它平时进行生产劳动,产生以粮食为主的大量物质财富;同时又以部队化的管理机制对知识青年进行国防和军事的教育与训练,使他们具备比较一般民众训练有素的半军事化素质;一旦战争打响,立即可以成为正规部队源源不断的补充兵源。所以,开荒种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效能;大规模集约化生产粮食;训练有素的“第二武装”屯垦戍边。这就是生产建设兵团的三重意义。
 

       这就是毛泽东知青运动的国防背景。

 

       作者金明德,籍贯常州,1968年初中毕业,1969年3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本文摘自作者《毛泽东“知青运动”背景考略》一文(2013年11月)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