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摄影艺术展(简称“国展”),在很多摄影人心目中高不可攀,甚至高到有些人从来不敢问津;“国展”也让很多人当成撞大运的机会,甚至有些人每个类别都要参加。通过这次评选,在我看来“国展”并非那么神秘,只要你的作品富有新意、制作精良,我相信会一路过关,甚至获奖。
2010年本届“国展”经过在北京和江西宜春两地长达10天的评选,终于在18万余幅作品中产生了近千幅入选和获奖作品,在我看来,大部分淘汰作品不仅缺少新意,而且表现手法非常老套。就拿入选作品来说,尽管有些作品远离现实生活,缺少思想内涵,但相对而言却比落选作品略胜一筹。在这次评选过程中,我看得最多的作品就是元阳梯田、莆田滩涂、婺源古镇和罗平油菜花,其次就是藏区的喇嘛、江南的和尚以及东南沿海的惠安女和端着相机照相的摄影家。这些照片不断在评委手中传递,也不停地在淘汰,因为我们评选的毕竟不是梯田展、滩涂展、古镇展和油菜花主题展;也不是喇嘛展、和尚展、惠安女展和成群结队的摄影师形象大展,而是中国摄影界最为关注的“国展”。通过这次评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很多系列作品不成系列(组照),无论是所要表现的故事情节,还是影像的结构,都背离了应有的逻辑关系,有些作品甚至让人感到内容肤浅,编辑水平较低,充其量也就是把某一次拍摄的照片用胶条连接在一起,“冒充”系列作品,实际上根本没有形成真正的系列作品。
作为纪录类的评委,我认为参展作品不仅要真实,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性。记得在评选当中,广东摄影家邹锦华选送的《采访》深深的吸引了我和陈小波、王文澜等评委,遗憾的是这幅作品最终没能获奖,只是成为我们共同希望进入评委推荐的作品范畴。评选结束后,为了证实这幅作品的真实性,我还特意给作者打电话询问这幅作品的拍摄经过。作者告诉我,这幅作品摄于2007年,几年来他一直对这幅作品的发表与否处于矛盾状态,因为他不仅担心当事人对其产生分歧,也担心个别读者曲解了他的拍摄意图,所以几年过后他才拿出这幅作品参加展览。这幅作品在我看来,尽管作者所表现的是几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但我并不希望读者抱着一种狭隘的态度去和画面中的人物对号入座,更不要指责和诋毁画面上的这位官员低能,而是希望读者能够把官员和记者当成一个抽象的概念,将此事当成一种社会现象去解读,只有这样去理解它的内在含义,《采访》才会有一种艺术的升华,才会在读者中产生真正的共鸣。前几天,“国展”的入选和获奖作品已经公布,作为评委,我衷心希望具有50余年辉煌历史的“国展”越办越好!
2010-0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