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老三届园地

老三届忆68届高中生的不幸与大幸

时间:2014-09-10 12:52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2116次
与66、67届学生毕业分配“四个面向”不同的是,68届学生“一片红”上山下乡;与略显青涩的68届初中生不同的是,68届高中生显然要成熟得多。这种“与众不同”,是造就68届高中生不幸与大幸的成因之一。

 


      在上海“老三届”的六届学生中,有一届学生明显“与众不同”,这就是68届高中生。

      与66、67届学生毕业分配“四个面向”不同的是,68届学生“一片红”上山下乡;与略显青涩的68届初中生不同的是,68届高中生显然要成熟得多。这种“与众不同”,是造就68届高中生不幸与大幸的成因之一。

 


图为68届高中生毕业合影


     “一片红”时68届高中生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20岁是人生一个极其独特而重要的关口,它是人生承上启下的分水岭,而68届高中生更独具其异质性。一方面,他们生理和心智日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形成,个人情感开始萌动,对未来的追求逐渐明晰;另一方面,他们作为“文革”前的“末代高中生”,受到了较为完整的、系统的和严谨的中学教育。他们在改革开放前后的不幸与大幸,根本上正基于此。68届高中生“一片红”奔赴外省区上山下乡,给他们带来的首先当然是不幸。


      理想破灭。68届高中生在初中毕业时升学的选择主要有三:高中、中专和技校。他们选择上高中,无疑是为了今后进一步的学业深造。三年后争取进入大专院校,是他们的明确目标和不二选择。“文革”初期国家宣布高考推迟半年,68届高中生还天真地以为,这对他们影响不大。谁知以后一发而不可收,高考一停就是五六年、八九年!于是,68届高中生只得向心仪的高等学府默默作别,无奈地打点行装,默默地投身广阔天地,去接受另类教育。1973年,在周恩来支持、邓小平主持下,高校招生增加了“文化考试”的内容。在各地农村及上调的68届高中生以为时来运转,满怀希望地纷纷报名参加高考。又谁知只是昙花一现,68届高中生的美梦不几日便被张铁生的“白卷”击得粉碎:对大多数人而言,不是进不了高校校门,就是进了自己不愿去的高校校门(甚至是中专校门)。

 


 


      工作无奈。68届高中生到各省区上山下乡,一般都不曾想过把务农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他们想得很简单:在农村锻炼几年后,有一个拿工资的工作就行了。曾有一位68届高中女生说,能让我到公社的供销社、小卖部去工作,就心满意足了(现在想来仍让人心酸不已)。68届高中生下乡几年后,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他们因相对有些知识而被优先录用,陆陆续续地有了一个拿工资的工作,如成了干部、做了工人、当了教师,等等。若问这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吗?多数人茫然以对。有一位68届高中生说,虽然当了县委干部,但一点也打不起精神,就是想去中学教书。又一位68届高中生却说,对中学数学教学中的ABC毫无兴趣,还是比较崇尚写作。而从全国最大城市到相对落后地区的严重“水土不服”,更使他们对工作环境以及与工作环境密切相关的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等深感不适。


      情感多舛。下乡前后的68届高中生在感情上正处于一个微妙阶段:个别“早恋者”已有异性朋友,少数“早慧者”也有心仪对象,多数人正处于启蒙阶段,剩下的则尚待开化。如果没有“一片红”,相信68届高中生中会出现神仙眷侣。可惜“一片红”狂飙突起,除了极个别的修成正果外,大多数不是无疾而终,就是半途夭折。一位到西南下乡的68届高中男生曾如痴如醉地暗恋过一位女生,但苦于无勇气启齿。当得知那位女生奔赴东北插队后,他痛心疾首地说,现在连鼓足勇气的机会也没有了。下乡后68届高中生相继进入了感情敏感阶段,但囿于条件所限,多数无法得其所愿。一位小资情调颇浓的68届高中女生说,她曾与一位男户友有过恋情,对方人品不错,就是缺少情调(情调二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两人“不是一股道上跑的车”。但随着知青的不断上调,最后只剩下这一位男户友,她也只能将就了。不过返城后他和她最终还是没能“将就”下去。改革开放大潮涌起,各种机遇大量凸现,使68届高中生历史地迎来了人生大幸。

 


 


       抱负再展。虽然经历了理想破灭的不幸,但改革开放却引来了68届高中生实现人生抱负的“第二春”。随着高考的恢复和各类成人教育的兴起,多数68届高中生实现了10年前到高校深造的夙愿。在77、78届大学生中,68届高中生的身影随处可见。相对于其他“老三届”学生,68届高中生的求知欲望似乎更为强烈,原因就在于他们上过山下过乡,更为痛切地感受到知识对于建设国家、改造社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位68届高中生77年考进重点大学,过了一学期旋即成为该校的研究生。他认为,已经浪费了10年光阴,再也不能按部就班了,只有不断地弯道超车、发愤冲刺才能抢回时间。现在他已是知名的社会学者。另一位68届高中生曾“不幸”成为“工农兵学员”,但他并不气馁,而是在研究生甫一开考就以“状元”身份入学深造。现在他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博士”。


     事业有成。无论是从农村返城,还是从外省区工作地返城;不管是从全日制大学毕业,还是从各类成人高校毕业,68届高中生多数都找到了自己较为满意的工作,基本上都在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并愿意把它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或事业,为之付出毕生的汗水和心血。68届高中生知识基础较好,而上山下乡后又得到了锻炼,一般而言他们更为好学、踏实、勤勉、坚韧,因而比较能在工作岗位上作出努力,取得成绩。一位68届高中生经过求学、工作的不懈努力,成了市委市府的“笔杆子”,经常起草或参与起草各类重要文件和文稿。另一位68届高中生从小受家庭熏陶酷爱书法篆刻,在下乡和工作的数十年里苦心孤诣地钻研,终成名家,并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而更多的68届高中生则在行政事务、企业管理、教育、科研、卫生、金融、社区等不同领域里和岗位上施展了自己的才华。

 


 


     家庭和美。如前所述,68届高中生情感多舛,一般认为可能今后的感情之路或更为曲折、更为艰难。事实上,多数的68届高中生婚姻美满,或者比较美满。究其原委,大致有三:一是下乡前后的情感偏于理想和浪漫,经不起凄风苦雨,而经过数年的现实生活磨练,68届高中生对情感更加注重理性和实际(说得俗一点就是过好老百姓的日子);二是没有感情经历的68届高中生,从“过来人”的同学或插友中间接地接受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这方面显示出了高于同辈的成熟与智慧;三是经受过农村劳动锻炼和外地生活考验的68届高中生一般为人诚恳、以家为重、吃苦耐劳、好学上进,这在当时极易获得对方的好感、认同和接受,并能相濡以沫、持之以恒。说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会“不以为然”,或“不敢苟同”,但至少在我的同学和插友圈内大体如此。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数以万计的上海68届高中生也各有各的人生轨迹,各有各的不幸和大幸。


     所幸者,不幸已渐渐遁去,有幸会源源而来。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