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老三届园地

铁道部大院的淘气包们

时间:2013-03-24 12:57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840次
从我记事时起,羊坊店铁道部住宅区仿佛就是整个世界,至今她的点点滴滴、许许多多往事,都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中,她是伴随我成长的地方。

      如今的海淀区北蜂窝路5号院,是铁道部羊坊店住宅区所在的地址,高楼林立,外观现代,绿地平坦,环境舒适,完全替代了拆迁改造前的铁道部大院。现在虽已离开大院,但每每路过此处,总是感慨万千。从我记事时起,羊坊店铁道部住宅区仿佛就是整个世界,至今她的点点滴滴、许许多多往事,都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中,她是伴随我成长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铁路工作特性,铁道部陆续建设的住宅区遍布北京的东西南北,但占地面积最大、生活设施最齐全、配套行业最完善、宿舍楼最集中、职工家属人数最多的,应是海淀区复兴路10号铁道部办公大楼往南,莲花池路以北的整个北蜂窝路东西两侧,基本是个正方形面积的羊坊店铁道部住宅区。

 


铁道部撤销后,市民到铁道部门口拍照留念
 

      通公交车的超级大院

 

      从最北边的铁道部大楼,依次逐渐往南盖起一幢幢砖木结构的楼房,可以称得上是超级大院(现在东部南部的大部分已划归铁道部下属各单位所有,仅剩不到原有面积十分之一的西北一隅)。大院没有围墙,自然也不用设大门,当时的21路公交车共有六站地,而穿过铁道部住宅区大院的,就设有会城门、羊坊店、北蜂窝三个车站。为方便住宅区内职工家属生活,铁道部建有幼儿园,铁路职工子弟小学、中学。还建有铁路医院、文化馆、锅炉房、理发部、公共浴池等。铁道部还为公安、银行、邮电、粮油、餐饮、煤炭、蔬菜、副食、百货、书店、照相、中西药店、自行车修理、废旧物资回收等行业提供经营场所,与他们共同建设、服务铁道部住宅区。

      铁道部住宅区大院刚建好北半部,父亲就接到调令到铁道部直属机关上班,同时全家从长辛店搬到羊坊店铁道部宿舍92栋8号居住。这片北京西部最早的楼房,大部分是三层、四层;建到第九十多个楼门后,才建了一座甲级干部楼,三个楼门共四层,每层两户,南北阳台,房间铺木地板,厨卫设施齐全,相当气派。当时搬到铁道部住宅区大院居住的,来自全国各地,应该是铁路系统需要的人才。

 

      大院的“福利”

 

      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直到工作,都没有离开过铁道部大院。现在年龄稍大的人还能知晓“吃铁路”的内涵,是指在铁路系统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铁道部隶属中央军委,铁路如同军队,职工按年发制服,小立领上袖,前胸两个带盖暗兜,衣服对襟缀铁路制服专有纽扣。当时社会物资比较匮乏,市场商品定量供给,普通市民买衣服要布票,光有钱也买不来。家有铁路职工的家庭主妇,就把旧的铁路制服修改后给子女穿。记得有一次打篮球后,一位同学拿起一件衣服就往胳膊上套。咦,肩膀上的补丁怎么跑到领口去了,嗨,穿错了。当时穿旧路服的同学还真不少。铁路制服的纽扣有电木压制的,还有一种黄铜的,后来纽扣上都凸雕有铁路路徽,能穿上旧路服也感觉很神气。有的路服穿时间久了,布糟得没法再补,勤俭的主妇也要把纽扣留下,做新衣服再缀上。

      大院的住房是铁道部分配的,住在这里的家庭每月都要交房租水电费,其中有一项租家具费,立柜、桌椅甚至床等家具都可以租,许多家庭觉得租床5分钱价高,就租单人铺板、条凳,每月租金才2分钱。所有家具只要不是故意损坏,都可免费维修或更换。房产段设专门人员免费为住户服务,电路、上下水、门窗、暖气等有毛病,甚至换灯泡,他们都会及时维修,每隔两三年,还要免费给各住户用油漆粉刷门窗。

      住大院的人出行绝大部分靠双腿,上班上学基本是走着去,很少有人骑自行车、坐公交车。大院里有三所铁路小学,小学新生一年级开学家长送一次,其余都是学生自己走去走回。铁路中学在两三公里之外的西城三里河、社会路附近,我们上学都是“腿儿”着。那时午饭要回家吃,所以中午一放学,学生们成群结队涌出校门,一路上说笑打闹、紧追慢赶,透射出一道活力四射的青春风景。同学们赶着回家吃完饭再返回学校上下午课。在铁道部机关办公的人每天也得往返走四趟。上班远的铁路职工凭工作证坐通勤火车去,出差的职工凭工作证领火车票抵达。铁路职工的家属最初每年全家可享受12张(次)免费火车票回老家,后来减了一半,再后来减成两张,“文革”后取消。

 

      大人不用操心安全问题

 

      小时候的玩具是自己制作。用布头缝制成小口袋,装上小石子就是沙包,羽毛和铜钱捆绑扎成毽子,钢筋弯成圆圈做成铁环,弯折铁丝与皮筋组合成半自动纸弹枪,木头削成陀螺,猪羊关节骨涂上染料做成玩拐,废旧画报折叠成小人、衣服、帆船、子弹链以及一些动物。游戏是互相传授加创编,名堂特别多,有官兵捉贼、撞拐、弹球、抽汉奸(陀螺)、剁冰嘎、扇三角……数不胜数。

      小朋友到楼下玩,不必担心汽车,连自行车都很少,大人不用操心安全问题,更不需要保姆。玩伴是自由组合。相识相近相好的在一起,随便一件小事就搭帮凑对儿,一块攀墙头、爬树、游泳、远足、掏鸟蛋、撸槐花、挖野菜、欺负驴马、招猫递狗、偷摘瓜果梨桃,那真是无忧无虑的生活。

      最能让所有小孩儿们兴奋的是每周末放映的露天电影,放映前两天贴出告示,毛笔字写着影片名、放映时间、票价,地点在一幢“U”字形楼的空地处,“U”开口的一边挡一道1.5米左右高的竹篱笆墙,票价5分钱,自带坐凳观看。平行篱笆墙竖两根杉篙,再担一横木挂银幕,不买票的可在银幕另一面观看。那时看“反”电影的人比买票看的人多,但要早早搬着小凳占好地儿。早去除了占地儿,还是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时机。大家都管“U”形楼叫电影院,住电影院的同学更觉得荣耀,与他们要好的同学可以事先到他家,近水楼台不用花钱就能看电影。

      “文革”后看电影都免费了,像《地道战》、《地雷战》、《渡江侦察记》、八个样板戏等影片反复放映,大家都能把台词倒背如流。小孩儿们经常是借着看电影打闹、追逐、做游戏、搞恶作剧。每次银幕挂好后,放映员要打开灯对着银幕调焦距,许多小朋友能用双手变换各种动物,手影映在银幕上,非常神似,做得最多最像的是小狗、马头,一只手握在另一只手食指边上,拇指竖起就成了耳朵,食指中指与另两指分开是嘴,伴随着一开一合还“汪、汪”发出狗叫伴音,得意极了。再后来放映《解放》、《日本大海战》、《巴顿将军》等外国影片,都是在铁道部礼堂,只让职工观看。我们知道信儿后,就死缠守门验票人,想各种办法混进去,把守最严的时候,也能争取看上后半场。

 


大院著名的“新六栋”(现已拆除)
 

      “吉斯、吉姆、伏尔加”脱口而出

 

      那时住在大院甲级楼的高干子弟和大家一样,没有搞特殊的意识,没有高人一等的心态,和我们一同写作业、一起玩耍、一块走着上下学。贾局长的儿子贾长辛,在做手工课上,他淘气地把剪纸兔子贴在额头上,老师上课点名时叫他贾白兔。同学张布克是个车迷,每次学校组织出游,或者在放学路上,见到所有驶过的汽车,他都能脱口而出:吉斯、吉姆、伏尔加、奥斯丁、莫斯科人、嘎斯、捷克、道奇。就连相似度很高的华沙、胜利20,迎面很远他就能准确分辨。甚至只有鸣笛声,他都能听出叫啥牌子车,局长的孩子确实见多识广。

      马建虎跟我们显摆他爸能当局长,说是他爷爷起的好名:马千里。后来我们知道部长更高一筹:名叫万里。同学赵伯宁的爸爸赵文普,后来升任铁道部副部长兼北京铁路局局长,他家住在1958年9月建的“新六栋”。那时正值大跃进,铁道部建厂局仅用了6天,就盖成了这六座红砖四层简易楼房,直到2008年还能看到当时楼门上的“快速施工纪念”字迹。他和我们相伴温习功课,一块儿游戏玩耍,一起郊游、照相、自己冲洗照片,相处很融洽。

      每年立冬前后,家家户户的冬储大白菜,都摆放在楼梯台阶靠墙一侧,我们这些半大小子凑在一起,趁没人时扒开菜叶掏吃白菜心,再把外层的菜叶盖好。听到开门响动,大家撒丫子就跑。大家玩得太忘我,有时居然掏了自己家的白菜心,等家长问起时,我们只能装作不知道。

      春节前后学生放寒假,淘气的我们又转移到楼外,趁天黑没月亮,想用长竹竿挑落二楼挂在窗外的腊肉、大葱、冻鸡、冻鱼,有时也有冻豆腐、冻柿子。我们为了嘴馋心惊肉跳偷着乐,远远听到事主气愤恼怒斥骂不敢吱声。暑假期间大院的大人比较头疼,我们得空就琢磨大人在楼间空地种的蔬菜、瓜果,不等黄瓜、西红柿、玉米、向日葵、香瓜等成熟,就被我们“抢”收了,连没长熟的茄子也留不下。气得他们来年改种朝天椒,猪耳朵豆角、蓖麻、苦瓜。

      那时许多家都养鸡,曾经流传打公鸡血能补身体,就有人撺掇打鸡血家的同学买鲁西公鸡或开封公鸡,目的是家长不在时斗鸡玩。郑奶奶养鸡是为下蛋补营养。她是小脚,走路慢,又弯不下腰,每天鸡该回窝时,郑奶奶很慢地走出来,她养的两只鸡都会飞到砖砌的乒乓球台上,卧下让郑奶奶抱走。

 

      住在大院了解全国

 

      我家住的那栋楼邻里间相处和睦,谁家有出差回来或从老家返城,都会带些土特产给四邻分享。新疆葡萄干、山西核桃、湖北青山麻烘糕、南京桂花糖、广东荔枝、山东大煎饼、内蒙古奶豆腐、高邮咸鸭蛋、四川柑橘、东北大列巴、上海云片糕等,都曾在那时与邻居共同品尝过。有的学生中午放学回来赶上大人不在家,去哪个邻居家都能吃饱饭再去上学。楼里的住户是从天南地北、五湖四海会集来的,巧手主妇都会做家乡特色美食,尽管当时食材很缺乏,她们也能在节假日变换出拿手美味与邻居共同分享。

      每年夏夜,也是我们小孩儿们最开心的季节。晚饭后都聚到楼下疯跑打闹做游戏,山吹海聊闲抬杠。大人们拿着蒲扇坐在楼下乘凉,有的纳鞋底,有的打麻绳,也有的打扑克下象棋。互相聊着天南海北家乡的新鲜事。从那时我们知道了上海人爱吃甜,湖南喜好辣,山东大葱蘸酱,西北盐醋辣椒粉拌面;明白了云南阿婆到了北京,才能区分出四季;好奇地试穿丹东朝鲜族船鞋,鞋面前边还突起一个尖儿。一位四川阿姨说她“孩子”掉河里了,急得河南大婶赶紧问,捞上来没,咋样啦,阿姨不紧不慢解释说:是鞋子掉河里了,鞋子的发音和“孩子”相似,大家听后虚惊一场。在大院这个小社会,让我们领略到全国各地的习俗风情。

      如今,国务院机构调整,铁道部成了历史,消息传出,很多人都到铁道部大门前拍照片留念。虽然如今铁道部的牌子已换成了铁路总公司,但铁道部大院的往事并不会随之远去,它将永远地烙在我们这些铁路子弟的心中,成为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