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北京纵横 > 北京历史

北漂一家人

时间:2007-01-14 12:52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579次
 
                                 北漂一家人 
 
为还债务独闯京城
        老解是解家的男主人公,家在农村、兄弟姐妹众多、父母的身体又不好。老解不到一米六的个头常常被周围的人耻笑。长期生活在别人异样的目光中,老解更加坚定了自立的决心。尽管他一刻不停地想法子挣钱,可到了结婚年龄他依然没有赚到盖新房的钱。老解的未婚妻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嫁给了他。男人为了让女人过上好日子,更刻苦、更勤奋、更努力地去赚钱。1993年,他们盖起了当时全村最好的平房,但是为了盖房,他们不但花光了积蓄,而且还欠下了亲戚们的债。他们商量着如何还债的事,妻子说:“我娘家那边的人说在北京能挣到不少钱,你去吧”
        1994年刚过完春节,老解怀揣着借来的300元钱和同乡一起坐了两天一夜的汽车来到了北京。
        刚到北京,他和十多个老乡住在几平方米的房子里。白天他和老乡去做苦力,拉车、扛东西……这些工作虽然与他那瘦小的身材并不和谐.但他却干得很卖力。工作中他接触到了房屋防水工作,那时的防水用的是沥青。开始的时候他什么也不会做,就给别人打下手,烧火、拌油,他从不怕苦。在工作中他处处留心,把所有的工序都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接着,老解与同伴干起了最初的防水工作。他们走街串巷,每天都要走上百里的路。那时的公交车才几分钱,地铁也才5毛钱,可是他舍不得坐,他要把这些钱留着还债,留着给妻子买衣服,留着给孩子们上学用……早上四五点钟他就起床,背上水,带上头一天自己蒸好的馒头,一走就是一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位老太太被他的真诚感动了,让他为老人家两间平房做防水。他一个人在房顶忙碌着,每个细节,每一道工序他都努力做到最好,几乎忘记了炎炎夏日的烘烤。那一次,他赚到了120元钱。带着喜悦,他把钱存到了银行里。就这样一次、两次、三次……他第一次走进商场,为老婆和孩子们买漂亮的衣服,而他脚下穿的依然是青色布鞋。
全家团圆共担风雨
       1996年夏天,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跟着老解来到北京。孩子第一次看到宽阔的马路,第一次喝到汽水,第一次吃到蛋糕……
       儿子记得在永定路拐角处的一栋五层楼房,爸爸和叔叔们要做这栋楼房的楼顶防水。好奇的孩子要求爸爸带他一起去,老解只好答应。
       4点钟,父亲催促着儿子起床。儿子很听话地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往工地赶。儿子坐在了车子上面,老解只能手里提上要用的材料。
      七月骄阳似火.老解和工人们都在忙碌着,儿子好奇地在他们中间跳来跳去。于是老解拿来一个茶瓶吩咐儿子提自来水送到楼上给他们解渴。孩子很高兴,他觉得自己也可以像爸爸他们一样干活了。从一楼到五楼,再从五楼到一楼……跑上跑下几个来回后,10多岁的孩子累得气喘吁吁。钱.一点一滴在存折中增长,辛苦的工作也使老解落下了肠胃不好的毛病。老解的身体愈来愈差。2000年,老解病倒了,医生说是营养不良。老解的妻子闻讯后哭了,为了能让老解吃到可口的饭菜,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她决定到北京去。初到北京,她也跟着老解风里来雨里去地满京城跑。最终老解不让她去了,因为晚上回来后,她的脚上满是水泡。
        妻子却一点也闲不住,在住家附近人多的地方卖起了青菜。
        儿子毕业后找到了心中的爱人,现在也和父亲一样分担着家里的重担,小小年纪就考取了河南省防水集团的项目经理职称。一家人为了生活得更好都同样忙碌着。老解对目前的生活很满足,他常对外人讲:“如今,儿子能分担家里的重担了.俺也知足了。”
 
   2006年12月28日《中华新闻报》刘轩轩李春玲文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