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夏县的回忆(九)

时间:2010-03-12 05:22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393次

    小“四眼儿”夭折了,而养狗的故事并未结束,后来我们养的狗方圆十里赫赫有名,是一定要大书特书的。但现在暂且卖个关子,先写别的事情。

    夏县人家家都有一口蒸馍专用的深深的大铁锅,当然做饭也用它,所以不管到谁家都能起大灶。给我们知青也置办的同样的大锅。要蒸的馍放在铁篦子上,还要有三个木头橛子放在馍的空隙中,在木头橛子上就能再放上一个铁篦子,这样一层一层罗起来,一般要到七、八层。铁锅再大再深,也只能容纳大约三层,冒出来的部分,就要搭草圈,一个草圈不够就搭两个,最后在草圈上面盖锅盖,还要压上石头,这才开始加大火力蒸馍。
    我们后来给那灶加上一个“风哈”,就是“风匣”。尽管是烧柴的灶,蒸馍可是就不怕火猛,加上柴就带着劲地拉,要把那大锅上草圈和锅盖烧得火车头一样地大喷蒸汽,才能保证蒸好那一大锅的馍。老乡们把油抹到铁篦子上,或者用山上的柞木叶子铺满铁篦子,防止馍粘在上面拿不下来。和当地老乡不一样的是,我们总是使用屉布,这是学校食堂的经验,也和学校食堂一样,整屉往案板上一扣,趁湿趁热把屉布揭下来。
    后来知道,那口大锅是不能烧干的。第一次烧干了锅,明明知道不能放水,有人偏要试试,结果锅就炸了。炸了锅也不能不做饭蒸馍,于是从里面用蛋清和面粉糊上那个裂缝,外面用蛋清和黄土又糊一层。就这么凑合了一阵。但那锅还是越来越漏得厉害,那段时间还没有晋东南开平人来轱辘锅(就是锯锅),于是只好下山从郭道生产资料门市部又买来第二口大锅。
    不记得过了多久,只记得一次蒸馍又烧干了锅。可是这次没人倒水,只是上面草圈上的水滴下去,真该死!那锅又炸了。没买第三口同样的大锅,这次采取了一个革命性的措施:买的是最大号的浅锅。拿回来锯掉了两个耳朵盘起了一个新灶。这锅里可以炒菜,也可以贴饼子——周围贴饼子,当中还能热个汤或粥,干的稀的一起出锅。我们不但贴玉米面的饼子,还贴红薯面的饼子。要蒸馍的时候,就把草圈直接搭在土灶台上,两个不够就搭三个,照样能蒸很多。
    为盘这个灶,还是真下了一番工夫。以前知道一个火上可以有多个火眼,就能充分利用余热,最多的能有七个火眼,号称“七星灶”,就是《沙家浜》里阿庆嫂唱的那个。我们于是在蒸馍的大灶与烟筒之间加了第二个火眼,这个火眼用的是铁皮活门,蒸馍的时候关起这个门,那小锅里就能烧开一锅水。不蒸馍的时候敞开这个门,小灶就能在平时单独使用。那小灶把柴塞进后再一关门,烟筒的抽力让气流从下面上来,即便用很碎的柴同样烧得很透。这样的技术改造为节柴起了很好的效果。

    直到74年后剩下我和老怯两个知青,搬到了专为知青打的窑洞里,还是重新盘起了同样结构的节柴灶。

    每次蒸馍剩下的馏锅水,都要加上些凉水用来洗脸洗脚。一次,“鹤顶红”姑娘洗脚水忘记倒,第二天早上不明情况的我看到是一盆清水,就用来洗了萝卜。老怯进来看到那盆洗萝卜水说是洗脚水时,那萝卜已经熬上了。吃饭的时候也只有我们俩知道,那老怯一口一个“鸭汤”地逗着,直到大家吃完了,才告诉大家“鸭汤”二字的来历。哈哈!果然是“眼不见为净”,已经吃到肚子里,就再没人说什么了。
    我们村的知青,有三个来自北京35中。35中篮球厉害,是北京市中学冠军,这哥儿仨也爱打篮球,更喜欢聊篮球。篮球的普及程度真是在乒乓球之上,住土窑洞的前坡沿,既没有宽绰的室内条件,也没有条件在室外砌平整的水泥台子,但还是可以在沟掌找块稍大些的平地,立起两个大号的“苍蝇拍子”来任凭风吹雨淋,也勉强算个篮球场了。
    和当地老乡们打篮球也挺有意思,上年岁的当然不会参加,来的除了学生就是和知青年龄相当的年轻人。其中少不了我们那位政治队长。政治队长挺自豪地告诉我们,他拿住球没人敢抢,问他为什么?回答是“劲特嘞”。甭问,准是拿着篮球当美式橄榄球玩了。政治队长在村里的外号是“一位八”,就是“独眼龙”的意思,因为他有一只眼睛是斜视——斗鸡眼,也就是“对眼儿”。和他一打篮球才知道,怪不得没法子抢断他的球,他拿着球,一只眼睛看这边,一只眼睛看那边,谁也不知道他在看哪边,无法判断他那球要往什么方向传。
    还有一个小伙子叫平师,也爱一起玩球。老忠为他专门写过一篇文。平师的打扮刚看到很不习惯。那地方也怪,天凉的时候老年人头上爱围个白羊肚手巾,和陕北不同,那个结一般打在脑后,永贵大叔的典型样式。可年轻人爱用围巾包在脑袋上,一个结挽在下巴底下,余下部分耷拉在胸前。可是平师却围一块粉红色的方巾,围的方式是把一个角拖在后面,和骑扫帚的老妖婆完全一样。不过平师可没有那大尖鼻子和瘦长的脸,他是普通小伙子的宽脸膛,而且面色发红。篮球打热了方巾一解,那脸色更加红了。

    我们到了农村,先学会的就是当地骂人的话,然后就是学会那些常用的下流话。有些是无意中学会的。比如夏县村里开会的时候,经常听到让“随便说说”的时候用的是“蝴蝶飞飞”(hudie fiefie),大家也都很习以为常。但知青学着也说出个“hudie fiefie”来,乡亲们便哄堂大笑起来。后来才知道,这地方口头缠一样带着的这个“牒”,原来说的是女人的那个地方;这个口头缠往往可以换成“球”,就是指男人的那个地方。后来更进一步知道还有这样的歇后语:姊妹列北掰哩——一牒样!弟兄列北鸡娃哩——一球样!
    村里甚至有人在学仓颉造字:毛字加牛字,就是一个球字;毛字加也字,就是一个牒字。真有个学生娃一本正经地来问知青:是不是真有这样两个字?
    刚刚来到村里,那些小伙子们就爱来知青窑洞串门“反捣”,来了就说“谜语”:“可把一把,可乍一乍,往上一推,钢红一给,往哈一抹,乌喝一匝。”要么就是:“络腮胡,赤红脸,翻翻凉帽一只眼。”
    在地里干活休息时,有老乡又把这个“络腮胡”的谜语拿出来了,有捣蛋的知青就把这个谜语给拆开来猜上了:络腮胡?就是老队长;赤红脸?平师;翻翻凉帽?当然就是夏天最爱戴个草帽的武老汉;一只眼?哈哈!那就是我们的政治队长“一位八”。

    如果说这个“谜语”是骂人话,这么一猜可就把队里的人快骂遍了。


                             (待续)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