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拓荒者后代的回忆-向老一辈致敬!

时间:2007-11-27 01:54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475次
 

告诉你一点早期山河农场的情况   

  对于广大知青朋友来说,山河农场就是西片,东片再加上后来的乐山这三部分组成的。其实在六十年代之前,只有西片才叫山河农场,即一、二、三、四分场,一分场是场部;而东片叫科洛河农场,即五、六、七分场;乐山农场划归是在七十年代。五分场是科洛河农场的场部,当时称为一分场,六分场称为二分场,七分场称为三分场。我下面所写内容涉及的名称都是当时的叫法。

  早期山河农场印象(科洛河农场部分)
 
  大约是一九五六年秋季,我们一家随父亲的工作调动,要去一个叫科洛河农场的地方,位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嫩江县境内。
  我们从山东省老家一路乘车北上,在嫩江县火车站下了火车,又改乘汽车向东走去,那时的公路很不好,坑坑洼洼的,十分颠簸难走,许多地方要用树枝垫了才能开过车去。这样走了四十多公里,来到一个叫科洛的村庄。我们就在那里住了一个晚上,村东有一条河,就是大家熟知的科洛河,河上有一座日本占领东北时修筑的桥。那时,大家所共知的现在的场部连个影子也没有呢。
  那时我家一共有五口人,父母,我,还有两个妹妹。那时二妹刚两岁多一点,她见地上都是黑泥,不肯下地走。因为我们老家是黄色的土地,她嫌地上脏,说黑泥是“巴巴”。我那时对黑土地才有了第一次直观的认识,黑得好象要冒出油来。

    第二天,我们乘马拉的大板车又向东走去,过了那座大桥,下了公路,马车在新开出的土路上翻过一道又一道丘岗,来到了科洛河农场二分场。那时的二分场分成两个部分,大家熟悉的部分当时称为“上边”,是关押犯人的地方。从那向南面的坡下走去,在坡底处,有一片刚用土坯和茅草建成的房子,那就是为管教干部的家属准备的住处,称为“下边”。那已经是大有改善的条件了,一年多前他们刚到那里拓荒时,是住在地窨子里的,条件更是艰苦得难以令人忍受。住房是全免费,每家一间半,外面半间是厨房,里间是住室,一铺土坯搭的炕,上面是用棚纸糊的顶。比山东老家先进的地方是有玻璃窗,有电灯。不过,可不是一天中总是有电,用一台拖拉机带个发电机,只在天黑时发上三、四个小时的电,而且电压很不稳,也达不到灯泡所需要的电压,灯光是黄色的,忽明忽暗。晚上,纸棚上面有老鼠跑来跑去,吓得我和妹妹都不敢睡觉,有的人家里居然因老鼠体重过大,棚纸被踩破而掉了下来的,时常听到狼的嚎叫声,有时甚至感觉就在屋子附近。(1968年我被分配到那里工作时,发现下边已经不存在了。)

  我的父亲是一名管教干部,称为中队长,每天从下边到上边去上班。任务是带领犯人下地劳动,另有武警负责身背长枪看押,父亲他们配有手枪。监号四周有岗楼,武警们在上面站岗,只有一个大门可以进出,看守是很严密的。那时各个丘岗上都长满了柞树,桦树,坡下则长的都是榛柴棵,主要采取放火烧荒的办法,然后用拖拉机开垦,那一个接一个的丘岗地块,都是那时用这种办法开出来的。柞树的根有个很大的疙瘩,用来烧火非常耐烧。那时用的拖拉机是苏联提供的,名称叫“柯司”,“纳奇”,翻地,播种都用它们。犯人们主要是锄草,脱谷,收割小麦用的是马拉收割机。

    在那里我第一吃到土豆,犯人们种了很多土豆,我们刚一到那里,就看到一大块地里的黑土上星星点点到处都是白色的土豆,是用拖拉机翻开土豆地后不要了,任人去捡拾。我和母亲去捡了一小袋子,我以为会像红薯一样呢,煮了一尝,感觉不好吃。对我们小孩子来说,最好玩的是用大萝卜打仗,那是犯人们种的大萝卜,收回来后就堆在家属区后面的空地上,萝卜堆有两人多高,红的,紫的,青的萝卜,都带着叶子,没人管。我们一群小孩子就用那些大萝卜互相投来投去打着玩,由于萝卜很脆,一落到地上就被摔碎了。其实那些大萝卜又脆又甜,很好吃,只是太多了,那时无论如何也消费不完。后来天气冷了,那些大萝卜和地里没有捡回来土豆都被冻坏了。
  
    冬天里,我们最大的乐趣是捕鸟。那时那里有一种叫雪雀的鸟,个子比麻雀稍大一些,全身的羽毛都是白色的,只有喙和爪子是褐红色的,当它落在雪地里时是很不容易看清楚的。捕捉雪雀的方法主要有下面几个:一是用筛子扣,二是用弹弓子打,三是用滚笼引诱,四是用马尾套。我们那时主要是用第四种办法,我们去马号向养马人要来马尾,做成套子,把套子拴在一根二尺左右长的木棍上,选择雪雀经常出没的地方,把木棍用雪埋起来,让马尾套露在外面,然后找来一些谷子,撒在上面,当雪雀发现有食物而落下来在那一片儿蹦蹦跳跳吃谷子时,一不小心腿或脖子就会钻进套子里。为了多套到雪雀,要同时多做一些套子,埋在不同的地方。我们躲在远处,一但发现有雪雀被套住,就马上跑过去捉住,并重新埋好套子,等待下一批雪雀上套。我们的另一个乐趣是在雪地上拉爬犁玩,几个要好的伙伴拉着爬犁从下边到上边去捡(买)豆腐。有时我们还可以喝到热的豆浆,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喝到豆腐脑。豆腐多的时候,就冻起来,冻豆腐的味道一开始吃不惯,后来也就习惯了。上边有一个合作社,是唯一可以买到商品的地方。那时的小孩子是很少有零花钱的,我们在外面玩的时候常可以捡到麻绳头,碎铁之类的废品,到合作社里可以卖了换点零钱的,三角二角已是不小的数目了,我记得用那些钱买了两本小画书,一本是《赵一曼》,另一本是《小狗熊历险记》。有时也买几块糖吃。还有一种游戏是玩马掌钉,因为那时农场还没有汽车,一切运输全靠马拉的大板车,所以马很多。马掌钉是在铁匠炉里打出来的专门用来固定马掌的铁钉,马在路上行走时间长了,磨得不能用了时,换下来就扔掉不要了。因为那时没有小孩子的玩具,于是就玩那种现在看来很脏的东西,而且是打赌性质的,看谁赢得多,赢到手就象宝贝一样藏起来。
 
  下边家属区的南面和西面,是一望无际的草甸子,上面布满了水泡子,水泡子里有很多鱼,有几个伙伴相约去钓鱼,可那时没有像样的渔具,又不懂钓鱼技巧,大家用白棉线拴个鱼钩,用高梁秆做浮子,找了一根竹杆就去泡子里钓了起来。我们只能钓到小白鳔子,老头鱼之类的小鱼,还有泥鳅。鲫鱼却是一条也钓不上来。到了冬天,水泡子封冻了,冰有一米多厚,只剩下水泡子底还有一点水,鱼们都集中到那里去了。这时,大人们就开始去凿冰窟窿打鱼了,一个冰窟窿可以打上来很多鱼,有鲫鱼,白鳔子,老头鱼,泥鳅,蛤蟆(田鸡)等。刚一打上来时,鱼在冰上活蹦乱跳,不一会儿就冻成硬硬的了,分给各家放在外间可以吃很长时间。

    要写农场创业史,必须要有准确的史料,而我谈的只是“印象”,有很大的不准确性。我相信这样的真实记载应当有,农场是到了应该写场史的时候了。农场像我父亲一样的干部有很多,正是他们的真正艰苦奋斗,才有了农场的今天。他们一生没有享受到好日子,就在改革开放刚有点成果时,他们相继离、退休了,不久又陆续离开人世,据我所知,农场的第一代开拓者现在在世的已经没有几位了,他们理应得到尊重。我父亲在四分场离休,那时有一个政策规定可以异地安置回原籍,并带一个子女。在求得异地安置的过程中,一连串的不如意使他的思想有了个急转直下的变化。当他回到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战斗过的地方——自己的老家,安置问题却遇到了阻力。看到那些当初留下没有调走的战友们,一个个在市里面独门独院过着安逸的生活,其子女们也都有很好的工作岗位。而他现在想回来都成了难题,自己的孩子们将被留在北大荒,老人家愤怒了,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不想在此明言了,说出来就会像楼上所说的那样——走调了,也会贬低革命一生的老人家的形象。 1997年,我父亲在原籍去世。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