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1977:个人和民族的“诺曼底登陆” 郭 方

时间:2007-01-03 05:59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028次
 
                    1977:个人和民族的“诺曼底登陆”
 
                                     郭  方
 
        我知道自己能参加高考时,离考试只有25天了。
        1966年6月的一个早晨,第一节课在哄闹中散去。接着又是锣鼓喧天地废除了高考。我的大学梦在一片嘈杂中灰飞烟灭。第二年,父亲被打成“反革命”,造反派成天上门抄家,为了躲避迫害.我扒上了开往北大荒的火车。当时和我经常在一起的,还有四个同时插队、同样出身不好的同学,我们五个人一起发过誓:“读书是我们人生的义务和寄托.越不让我学,越要学。”喝酒打牌,我们会,就是迷不上,我们迷的是好学不倦。
        我的一位好友边看水闸,边背中国历代年表。还有学英文的、学语文的、学俄文的。怎么学?撕字典。背下一页,撕下一页,不留退路,背水一战。直到把一本字典撕完。
        读书,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真可谓是一种信仰。我之所以从北大荒转插到内蒙古,很大程度是为了能在草原上收听英语广播。在极“左”的高压之下,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确实需要具备一点“地下工作者”的勇气、智慧、毅力和信念。
        1977年,我以375.4分考入北京大学世界历史专业。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自己当年是北京高考总分第一。这是20年之后,《北京日报》记者采访我之前,在市高招办查阅档案才知道的。  .
        我这样的人是比较“书呆子”的。书呆子有几种:第一种是把学问当成职业,工具型的:还有一种把读书作为进身之阶:再有就是像我这样的北京一些老高中生,这类人受过三种文化的熏陶: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苏俄文化。譬如我这人,从小读过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写一些古文,填一些诗词;西方古典文化、伦理道德、人的尊严与价值观对我们也有影响;俄罗斯文化中特别受普希金、托尔斯泰,包括屠格涅夫的那种民主主义、反抗沙皇压迫的精神的影响,也喜欢他们那种浪漫主义情调,包括后来苏联文学中的理想主义。后来上山下乡,我们这类人的精神支柱就多一些。不为生活苦乐浮沉荣辱所左右,反而以能多读些书来自得其乐,出身不好受打击也不自认卑贱。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们影响了一批当时没有多少文化、现在比我们有出息的人。
        当时我这样处境的人,要争得求知的权利,则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我不能当第二,也不允许我当第二。具体说.家庭出身是那个年代强加给我的包袱,它令我要么被淘汰,要么就必须拿第一。小学考四中、初中毕业考师大附中,是第一:1977年考北大,文科第一,作为北大当年“超龄”的老高中生破格录取:在北大上了一年又想考研,北大说,那你就先把这四年的课程给我考一下看,通过考试后,又以第一名考进了中国社科院,社科院也无先例录取大学一年级学生,又复试还是第一;后来考博士,仍然第一。我这一辈子有“五个第一”.几乎都是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去拼,只要是第二,就不行,早就完蛋了。
        所以我并非超前,我的选择可以说是悲剧的命运逼出来的。
        1977年的确值得我们珍惜。恢复高考.打破了十多年无视公正、无视科学地将“推荐选拔”视为正统的局面.统治了将近20年的“左”的思想体系是首先从恢复高考开始冲破的。邓小平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有一些高级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积极支持,一代知识青年积极响应。
        那是一个黄金时代。包括港台和西方在内的很多学者,公认那时的社会风气是正派、公正、民主、透明。l984年我在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时,一个英国的左派朋友就说:“中国是穷了点,但它到处充满了机会和希望。”
        如若仅仅把邓小平当成挽救了一批人才的“大救星”就失之浅薄了。相当多的国际舆论界人士认为中国改革始于农村,我却毫不怀疑地认为.改革开放的“预演”早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出台之前就开始了——这正是震惊全国的“恢复高考”。
        “恢复”不是复制。它包含了对“文革”的批判,对十七年教育的大胆的扬弃.所谓事关“阶级路线”的那个“政审”,邓小平亲笔改为“主要看本人表现”。七个字,字字千钧!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实际由此发端。应当说.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此一重大举措,具有否定过去、开拓未来的双重含义。所以,不论你是不是参加了高考,考试的结果又如何,总之,1977年的中国,整整一代人都在蓦然警醒:应该换个活法儿了!
        当我们这些幸运儿跨进大学校园时,已经意识到中华民族开始了她的“诺曼底登陆”。
 
 
 
         《我的1977))  陈建功周国平等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1977年冬天.500多万从18岁到30多岁、年龄不等的人从农村、工厂、牧区、学校、机关和部队涌向考场,业已中断10年的高考终于恢复了。1978年7月.又有600多万人参加高考。
        1978年的春天和秋天.两级学生先后迈向象牙塔.千百万被剥夺了受教育机会的青年看到了希望。被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命运.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它意味着更深远意义的复苏和新生。
        为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本书编者约请20位有着77/78高等教育经历的当代作家学者撰写回忆文章,结集出版。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