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精 彩 而 无 奈 的 青 春 作者:吴 斌

时间:2006-10-29 08:12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048次

   精 彩 而 无 奈 的 青 春
 
                         
                                 作者:吴 斌   
  
 

   一九六九年,史无前列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进入了第三年,数以百万计的六六、六七、六八三届高、初中毕业生,也就是后来被统称为“老三届”的知识青年们的造反精神已提高到了“文攻武卫的”程度。他们联合其他“造反派”大搞“虎踞龙盘”,把社会搞得很有些“天翻地覆”。更棘手的是,当时国家已经没有能力安置他们就业或进一步入学深造。为了缓解他们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毛主席于一九六八年底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最高指示开始贯彻。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拉开了序幕。一个伟人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一代人的前途和命运。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边支农,首先从京、津、沪和各省会大城市开始,并迅速在全国所有县镇铺开。除少数入伍和因病残原因,政策允许留城者外,“老三届”知青无一幸免的在革命的,急风暴雨式的“鼓舞”和“鞭策”下,统通被上山下乡的洪流席卷到了农村和边疆。为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下,他们中的所谓“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则往往被分配到更艰苦的地方去。
  

     当时青田县革命委员会、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于一九六九年四月份开始组织在城“老三届”知青支边,五月份正式从丽水出发,去内蒙古大兴安岭脚下的少数民族高寒地区莫里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支边。十名支边青年中,有的并不是“老三届”知青,其中就有所谓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最小的年龄不到16岁。一九七0年五月,青田正式大规模掀起上山下乡高潮,全县近三百名“老三届”知青被安置到本县农村插队落户。在他们人生中最艰难困苦的一页上,写下了精彩而无奈的青春。他们的经历也是全国“老三届”知青的一个缩影。
  

    在上山下乡运动中,他们有的因抗争被打成了“反革命”,有的因困惑而放弃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绝大多数在下放农村的过程中,学会了适应,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自食其力。他们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同时,也给农村带去了文化和科学知识。农村或边疆的艰苦生活,极大地磨炼了“老三届”知青们的意志,锻炼了他们的体魄。回乡的“老三届”知青和下放的“老三届”知青一样得到了锻炼。
  

    “老三届”知青的特殊人生经历,使他们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具备了“有下放农村这碗酒垫底,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的顽强毅力。他们不仅敢于拼博,而且善于拼博,经过多年的奋斗许多人终于脱颖而出。尤其是青田这样一个贫困山区的“老三届”知青们,比条件优越的其他地方的“老三届”知青付出了更多的辛勤和汗水。他们的不懈努力,终于赢得了社会的赞许。现在无论是在国内各界从事工作或是在海外发展的华侨,其社会贤达和精英模范人物中,到处都有青田“老三届”知青的身影。他们虽都年已半百,但是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们团结互助、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全国所有的“老三届”知青一样,是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最具奉献精神的一群。
  

    客观地说,“老三届”知青这一代人的命运是颇多周折的。他们生活在我国政治和经济生活大变革的时代,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雨和磨难。少儿时期,正是他们长身体最需要营养的时侯,恰逢国家“三年自然灾害”。高、初中阶段,正是他们应该读书学习的黄金时节,却被“停课闹革命”。接下来就是上山下乡,最多的在农村、边疆生活长达十年之久,他们的大好青春就这样消逝殆尽,回城时许多都是三十几岁的人了。除少数幸运者外,大多数不能再入学深造。大批知青回城又注定了他们中的多数人不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大部分“老三届”知青近二十年来实际生活在“工薪族”中的最基层。“老三届”知青现在大都年已半百,上有老,下有小,正需要他们承担起家庭生活重担的时候,相当数量的人却又被下岗,不少人生活十分困难。从接受“再教育”到需要“再就业”,他们生活得并不轻松。
  

    “老三届”知青也有消极,他们也牢骚满腹和恨天忧人。对社会现实中负面现象恨之入骨。他们恨动乱、恨腐败、恨下岗、恨社会分配不公,甚至于恨自己的无能和怀才不遇。如果没有他们所憎恨的这一切,他们本可以活得更好、更瀟洒。请不要责备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因为他们一生中所受的委屈实在是太多太多。当社会发展需要他们作出牺牲、付出代价的时候,他们都义无反顾。他们识大体、顾大局,总是信奉“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老三届”知青的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典型体现。
  

    “国家花了几百亿,带来三个不满意”,对如何评价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有了结论。但更深入细致的探讨那场运动的功过是非,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来或许有更深入的研究和作出历史的客观评价。但对“老三届”知青来说,在那场运动中,确实触及了灵魂。上演了一幕可悲可叹,可歌可泣的活剧。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老三届”知青的青春很精彩,“老三届”知青的青春很无奈。愿“老三届”知青朋友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个个活得很精彩。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