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艺术团

吉它相伴的插队岁月烂漫青春

时间:2014-11-15 09:31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143次
插队的日子,想家的时候,很多知青会围着苏基珍,听他静静地弹唱,吉他和歌声回荡在苍凉的草原,点亮了苦涩的岁月,给予他们莫大的安慰,而苏基珍也因为这把吉他在生活中被更多地关注。

苏基珍、苏基忠兄弟

 

     主持人:1965年的夏天,15岁的苏基珍在胡同里听到了一阵美妙的旋律,这是他第一次听到吉他的声音。


     苏基珍:这个人应该是一个华侨,印尼华侨,在我们旁边(1号)住,每天晚上我们拿个小马扎,听见琴声就过去听一听。那个时候人不懂得交流,没有勇气跟人家说,大哥哥或者老师,这叫什么琴,其实那时候被音乐引进来的时候,都不知道这叫吉他。但是后来听大一点的孩子告诉咱们这是六根琴,六弦琴,我们就知道叫六弦琴。


     主持人:尽管那时苏基珍并不知道吉他为何物,但这种纯净、空灵的声音打动了他,后来苏基珍从朋友那里借了把旧吉他,并根据有限的教材苦练技艺,1968年,苏基珍到农村插队,还把这吉他带到了大草原。

 


 


     苏基珍:从傍晚,有时候休息了就弹到天明。


     记者:弹到天明?

     苏基珍:大家很激动啊,很兴奋,但是再累,有时候同学互相串户,别的远的,比如几十里地,别的户的同学到你这集体户来,大家很高兴,就是冲这把琴来的,说白了冲这把琴来的。


     主持人:插队的日子,想家的时候,很多知青会围着苏基珍,听他静静地弹唱,吉他和歌声回荡在苍凉的草原,点亮了苦涩的岁月,给予他们莫大的安慰,而苏基珍也因为这把吉他在生活中被更多地关注。

 


 


     苏基珍:当时过节回家,很挤,车上根本就没位,那个年代,人家一看你开着车厢,站台上站的是一个拿的吉他的,好,开着窗就招手,因为我们那个站,不是总站,不是终点站,所以肯定是没位,别想,完了这把琴,其实给我让座就是给琴让座。


     记者:就是看到您带着琴,所以就招呼您可以上车。

 
     苏基珍:对呀,可以,不但上车有座,还有好吃的。


     主持人:人们对于吉他的新奇、热爱,让苏基珍感到快乐和荣耀。两年后当结束插队生活,他也常常和朋友聚在一起交流技艺,对此,苏基珍和同为吉他迷的弟弟苏基忠回忆说。


     苏基忠:当时我们这些吉他呢,互相交流也就是互相串,不管是哪城的,东城、西城、海淀、朝阳、崇文。


     苏基珍:讲究茬琴。


     记者:茬琴?


     苏基忠:茬琴就是说你弹得好,我比你弹得还要好,就是互相比。他有他的朋友,我有我的朋友,弹琴弹得不错,两拨人,二三十人约在一起了,摔琴的确实很多。

 


 


     记者:摔琴?为什么要摔琴?


     苏基忠:我比不过他,我不弹了,我就给扔了,我回去苦练去。就跟武功似的,原来讲究,以前最早武功比武嘛,我十年,要深造十年,我深山里回来我要找你,就是这意思。


     主持人:在苏氏兄弟的回忆中,他们这些弹吉他的青年,除了茬琴还会相约在八一湖、北海和颐和园,划着船浪漫地弹唱,当年的一把琴甚至能换来千人聆听的壮观场面。


     苏基珍:有一次是几十条船云集在知春亭,别人你就瞧着远处,到你这儿,因为我们在中间嘛,围着我们这儿,一条一条、一层一层,一直到湖岸,湖边,他就为了静静地去听,他喜欢这个气氛。

 


 

     主持人:70年代的北京城怀抱吉他的年轻人,到哪里都是焦点,但那时,样板戏还是占领着文艺舞台,以苏氏兄弟为代表的时尚青年显得和大环境格格不入,因此也被贴上了负面的标签,苏基忠就记得这么一段。


     苏基忠:当时我在单位的时候,老唱歌,唱二百首的歌词,后来也有同事反映,说他们老唱黄色歌曲,找我们车间书记,书记肯定是管这事的。但是我们书记还是比较开通的一个人,单独找我谈话,就说你老弹琴唱黄色歌曲,我说什么叫黄色歌曲?我说外国民歌二百首里的,我说这不叫黄色歌曲。我们书记很懂这个,他也喜欢音乐,他说吉他真好听,但是一定要注意影响,别招那么多人。他确实也喜欢,那阵已经1976年了,马上就开放了。


     主持人:尽管存在着非议和阻力,但苏氏兄弟他们私下还是努力接触不同的旋律,并没有放弃心爱的吉他。时间转眼到了80年代初,中国在对流行音乐敞开大门的同时,原本少数人玩的吉他也变得普及起来。

 


 


     苏基忠:一下弹吉他的人也多起来了,摇滚的、流行歌曲,包括现在成方圆,唱歌的,也出名了,也是因为弹吉他,抱着琴在台上唱歌,就给一下带起很多人来。


     苏基珍:刚开始很多,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到我们这儿来学琴的,提拉着点心匣子的,提拉着酒瓶子,也是那样到咱们家里,比较传统的一些礼节,不用那样,不用客气。我们觉得当时没把它变成一种谋生的手段。


     主持人:正如苏基珍所说,虽然十几年的青年岁月都有吉他相伴,但从没有想过以它为生,当很多人开始学吉他的时候,他却因为生活下海经商,远离了吉他。


     苏基珍:后来我就去南方了,我在香港待过很长时间,打拼嘛,也做了好多杂工,好多活儿都干过,这对我生活经历真的反差挺大的。想念吉他,而且我身边听的音乐都离不开吉他音乐。所以到现在,这音乐……


     主持人:虽然没有弹,但一直在听。


     苏基珍:心里在听,心里在练。


     主持人:苏基珍的吉他一放就是二十年,不过让他欣慰的是,弟弟苏基忠当年考入的中国煤矿文工团。弹吉他的功夫始终没有丢下,2000年时,苏基珍在北京开了家酒吧,与此同时,他也再次捡起了吉他,而这多亏了弟弟。

 


 


     苏基忠:比如说他想练什么歌,我就把和弦告诉他,用什么和弦,咱俩怎么弹,你弹什么,我弹什么,分开,这样丰富一点,怎么弹法,要什么样的感觉,反正慢慢一融进去,他又捡起来了。现在进步很大,比以前进步肯定很大。


     苏基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变 成你是老师了(指弟弟)。


     主持人:如今闲暇时光,苏基珍会和弟弟一起在酒吧里弹琴唱歌,而每当弹起那些熟悉的旋律,他眼里就会浮现空旷的草原、喧闹的湖面和年轻的笑脸。当容颜逝去,当人生经历了起起伏伏,此刻拥有的吉他和歌声,是感动,是快乐,是对青春不变的留恋。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