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纵横

乡关何处--法国医生贝熙业的中国情缘

时间:2015-06-08 11:39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065次
近日,四集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将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故事的主人公便是习近平主席2014年访问法国时称赞的“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业。”

 


贝熙业大夫 


 
 

      近日,四集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将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故事的主人公便是习近平主席2014年访问法国时称赞的“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业。”《贝家花园往事》讲述了以贝熙业大夫为核心的一个朋友圈创造的中法文明传奇,而这段历史被遮蔽了60多年。


      位于北京阳台山山峦重叠处的贝家花园是一座三层方形花岗岩城堡,当这里曾经的主人早已经离去,行将被世人遗忘时,这里的一砖一石一匾却如同最忠实的家仆,等待着有朝一日,后人在这片土地上重新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把这里活泼欢愉的生机、惊心动魄的曲折与撕心裂肺的离别像老家具一样摆放好,复现一段独一无二的生命往事。这一时刻,贝家花园果然等到了。


      贝家后代让·路易·贝熙业在寻访父辈故地时泪流满面,“父母离开后,贝家花园尘封了半个多世纪,我以为父亲的往事已被时间湮没,2013年,北京海淀区政府重新修缮贝家花园,我应邀来北京,第一次看见父亲的花园,遇到我父亲医治过的病人,原来他们一直没有忘记我父亲。是时候了,我要讲出这段历史。”


      1913-1954  40年医者仁心

      贝大夫的病人有袁世凯、汪精卫、九世班禅,也免费为百姓治病


      贝家花园的主人是贝熙业,一位大胡子法国医生,讲得一口流利的北京话。贝熙业于1872年7月9日出生于法国La Creuse省的一个教师之家,自幼即立志成为一名军医,20岁时进入波尔多医学院。毕业后,先后赴塞内加尔、印度、越南、波斯、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从医,1913年3月抵达天津,在中国生活了41年,1954年被迫回到法国。


      贝熙业先后担任法国驻北京公使馆医生、圣米歇尔医院大夫、燕京大学校医、北堂医院院长等职,是民国初期最知名的外国医生,被人们称为“贝大夫”。1917年,北京爆发大规模鼠疫,外国使馆区组织了防疫,贝大夫是使馆区医疗总指挥,他第一个把防疫疫苗引进到中国。他担任总统府医师,病人包括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曹锟等四位民国总统,以及汪精卫、九世班禅、梅兰芳等社会名流。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前请的最后一位医生是贝大夫,袁世凯女儿袁静雪曾回忆贝大夫的医疗过程。然而,袁世凯病入膏肓,终于死去。当时也有人怀疑,贝大夫害死了袁世凯。九世班禅活佛牙疼,请贝大夫帮他拔牙,事后活佛送老贝佛珠,但贝大夫想留下牙齿做纪念,活佛没同意。


      一方面为达官要人看病,一方面又无偿为当地百姓治病,年过八旬的胡宝善老人至今清晰记得贝大夫为他动手术的情景。见山路沟壑阻碍,村民出入不便,贝大夫还捐建石桥两座,乡邻感念恩德,命名为“贝大夫桥”及“贝大夫西桥”。贝家花园碉楼正门上悬石匾“济世之医”,是贝大夫好友李石曾手书,铭文曰:“贝熙业大夫医学精深,名举中外,无待吾人为之介绍。先生更热心社会,此或非所不知,但温泉一带,多能道之。温泉颂有云:济世之医,救民之命。虽为断章取义,适合于先生。”


      41年在中国的生活,使得法国在贝大夫脑海中,已淡化为一个遥远的记忆,然而在他82岁那年,却突然被迫离开中国,贝大夫的儿子让·路易回忆说,“1954年初夏的一个晚上,两名中国警察来到贝家花园,他们带来一封信,这封信改变了我父亲和母亲的命运。信中给我父亲两个选择:一个是留在中国,但必须放弃法国国籍;二是在一个月之内离开中国,但我母亲必须留下。他突然要离开北京,独自回到法国从头开始,对我父亲来说这是一次从身体到心理的挑战,那时他已82岁。”


      为此,贝大夫给周恩来总理写了封信,信中说:“我把中国当成第二祖国,把中国人当成我的人民。这里有我全部的财富,全部最宝贵的情感……根据我过去41年之所作所为,根据法律的规定,我这样一个又老又有病的人,是否可以在不工作也不需要任何负担的情况下住在北京?假若法律不允许,是否可以考虑把我的行期推迟到9月底?此外我还请求我的中国妻子保留她的中国籍并允许她跟我一起走。”


      贝大夫与周恩来结识于赴法留学生体检,当时所有从北京出发的留学生都需要体验,医生正是贝大夫,他就在这时认识了周恩来。不过,贝大夫写信时,周恩来正在日内瓦开会,最终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贝大夫离开了中国,幸运的是,周总理写了个条子,允许他的夫人吴似丹跟贝大夫一起回法国,就这样,贝大夫夫妇带着30美元无奈返回法国。


      20世纪初  贝家沙龙名人云集

      法国红学家、诺奖得主、“北京人”鉴定者,都是他铁哥们


      1923年,贝熙业的第一任妻子病故,小女儿又染上肺病,贝大夫租下了京西阳台山鹫峰脚下的一片山场,建起一座中西合璧的别墅山庄,人称“贝家花园”。贝家花园也由最初的疗养之所,变成了当时法国精英社交活动的“文化沙龙”。

 


贝家花园


      贝大夫热爱中国文化,着长袍、习中文、喜中餐、研书画。在20世纪初驻华法国人圈子中,贝熙业是灵魂人物。每逢周三,贝大夫常常举办沙龙,高朋满座。外交官圣琼·佩斯是贝大夫的好友,他们一起去蒙古草原探险,佩斯在北京西山秘密创作英雄史诗《阿纳巴斯》,196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谢阁兰沉醉于中国古代文化,从西安碑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获得灵感,创作了“碑体诗”《碑》,成为法国文学经典;历尽十年心血校译《红楼梦》法文版的汉学家铎尔孟和贝大夫更是老哥们,两人常常争论,又亲密无间,每周都见面。两个老哥们都爱吃甜食,贝大夫偏好冰淇淋,铎尔孟则爱吃甜点,如果他忘了带走,贝大夫会专门派司机送去。日本军队占领北京后,铎尔孟每周只出一次门就是去贝家晚餐,人称“星期三先生。”贝大夫和铎尔孟曾在北京西山买下墓地,准备永远留在中国。没想到,时事所迫,两人最终都离开了中国。


      中国教育家李石曾是贝大夫最亲密的中国朋友之一,二人共同尝试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李石曾与蔡元培、吴稚晖等人发起勤工俭学运动,创办中法大学,一批改变中国命运的人物从此诞生,这些人物包括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蔡和森等。在这些活动中,贝熙业一直是李石曾的支持者,他担任勤工俭学会医师,为所有从北方出发去法国的勤工俭学学生体检,担任中法大学医学院教授和董事,推动中法教育交流。此外,德日进(泰亚尔·德·夏尔丹,著名学者,“北京人”头盖骨的鉴定者之一)也是他沙龙的常客,二人经常谈论交流掌故逸事。让·路易说:“几乎每一位来宾都从父亲的笑容里读到了真诚和友谊。他们聚在一起,品尝糕点、水果和红酒,分享思想、情感和见闻。客人像白云一样来了又去,而父亲是长在这里的一棵大树,见证四季变幻的容颜。”


      1939年始   给八路军送药、做手术

      白求恩大夫用的药也是老贝秘密运送的


      现存的一幅历史照片显示,贝大夫曾经与八路军战士在一起,背后是贝大夫的法文注释:“1939,八路,在北安河”。那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后,贝熙业代表外国驻京医官致函中国红十字会,愿意为红十字会服务。不久,受共产党北平地下交通员黄浩委托,他从大甜水井胡同16号的旧宅住所秘密运送药品到西郊贝家花园,再辗转运到平西抗日根据地,白求恩大夫所使用的药品正是贝熙业运送的。当时已年近七旬的贝大夫,曾骑着驮满药材的自行车,从北平城里出发,骑行30余公里,把药运送到西山附近。


      贝大夫司机的儿子梅洪崑生长于贝家,他清楚记得贝大夫取药送药的过程,他说贝大夫给八路军送药至少有十几次,“运药,我记得起码有十几回。我爸开车之前,总提溜一书包,那书包任何人不准动的。我妈说你又上哪去?他就一比划,后来我大了才琢磨明白,这一比划的意思是八路军。”


      贝大夫还为八路军战士做手术,他夫人吴似丹的弟弟回忆说,“光是三姐帮着贝大夫就做了7次手术,取子弹、上药、换药等等这些工作,都是她帮着贝熙业干。”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贝家花园还曾做过地下党的联络站,架设过秘密电台。英国人林迈可在他所著《八路军抗日根据地见闻录——一个英国人不平凡经历的记述》一书中,曾经详细讲述了他和贝家花园的一段往事: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后,在北平燕京大学执教的林迈可教授因同情和帮助八路军而遭到日本军警的搜捕,他逃离燕园后就是先到达贝家花园,然后与八路军的游击队取得联系,开始他的抗战生涯的。


      1952年   相差52岁的中国新娘

      老贝去世后,他的妻子终身未再嫁人


      贝大夫在中国的最大收获,是在中国找到了爱情,尽管这段感情当时很难为世人所理解。1952年,80岁的贝熙业与28岁的吴似丹在新中国《婚姻法》颁布后结为夫妻。让·路易说:“父亲说,母亲曾经救过他的命。一天下暴雨,父亲摔倒,母亲正好在身边,她扶起父亲,细心照顾。或许就在那段日子,他们发现彼此相爱。对许多人来说,那是一种令人迷惑不解的爱情。”


      结婚两年后,82岁高龄的贝大夫与妻子吴似丹一起被迫离开了中国,他利用法国国防部补发的退休金在老家奥维涅买下一片林地,每天上山,开荒造林。让·路易说:“母亲也帮着种树苗,母亲是大家闺秀,从没做过农活,但她不得不砍柴种地,做真正的农妇。她心疼父亲,总要多做一些。父亲写信给好友铎尔孟,信中写道‘似丹跟我一起给花园翻土,因为我已经干不动重活了,病痛又让我动弹不得。’”


      让·路易对母亲感情极深,他说,母亲吴似丹出身于北平城一户殷实的银行家家庭,毕业于辅仁大学,父亲去世后她独自一人抚养儿子终身未再嫁人。“父亲去世以后,34岁的母亲带着3岁的我,常常到山上劳动,农闲时便画画,参加画展。后来我慢慢长大,考入父亲曾经就读的波尔多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心脏病医生。我的中文名石涛是母亲给我起的,因为她最喜爱的画家是明代的石涛。母亲对父亲非常崇敬,母亲在2013年由于心脏病去世,她去世几个月后,我们听说了要拍摄‘贝家花园’纪录片的消息,可惜的是,母亲听不见了。”

 


贝熙业去世后,吴似丹写给铎尔孟的信 


      吴似丹始终没有离开奥维涅,由于伤心太深,她始终不愿提到中国,也不许儿子学习中文。但却把贝大夫从中国带回的所有资料细心珍藏,成为今天人们了解这段历史的宝贵资料。吴似丹晚年开始参加书画展览,当她思念之情难抑时,她以中国山水手法勾勒奥维涅的山水。驻法国使馆参赞张伟说:“她于2013年6月去世,三个月后,我登门拜访小贝通报中央电视台拟拍摄老贝事迹的消息。我想,她的灵魂不远,这会给她在另一个世界带来些许安慰。一段开始于西山的奇缘,在法国慢慢转了一个60年的弯,飞速向西山跑回去。”


      2013年   一段追忆之旅

      纪录片筹备之初,只有几张照片和一座花园


      如今,这段在岁月中逐步褪却的历史被幸运地找回,并呈现在荧屏之上,但复原往事的难度却相当大。纪录片于2013年9月开始筹备,创作团队3次赴法国深入调研,据纪录片总导演张同道介绍,最开始只有寥寥几张照片和一座荒芜的花园,根本无法支撑一部纪录片的视觉元素。一个偶然机会,荷兰导演荷内先生从网络上找到贝熙业夫人吴似丹去世的消息,得知贝熙业83岁时生有一子,生活在巴黎,叫让·路易·贝熙业。剧组与驻法国使馆参赞张伟先生取得联系,不久,张伟先生在巴黎找到让·路易,知道让·路易手里有数千张照片和档案资料,剧组才放下心来。


    然而,让·路易工作很忙,只有周末才有时间整理资料。于是,每过一周或两周,张伟便去他家,取回资料,发回国内。可是,照片上的人多数不可辨认,手稿字迹也难以阅读,何况全部是法语。承担翻译工作的是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法语系的研究生,而破译天书的工作便由北京大学秦海鹰教授担任。


      随着这些信件的翻译,剧组找到了贝大夫离开中国前写给周总理的信,吴似丹写给铎尔孟的信,还有贝大夫回法国后给铎尔孟的信。贝大夫从一个光辉的符号逐步丰满起来,由此,贝家花园的秘密逐步揭开,中法文化交流的一段神话浮出水面。纪录片拍摄了贝熙业故居、佩斯故居、圣伊雷内堡、华幽梦等重要场景,并采访了法国前驻华大使毛磊、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巴斯蒂、年已百岁的留法翻译家李治华等专家和见证人。片中将首次展示大量珍贵资料,首次披露珍贵信件手稿200余封,有的信件甚至写有“销毁”字样;还有袁世凯、梅兰芳赠送给贝大夫的照片,贝大夫写给周恩来的信件,佩斯、李石曾、蔡元培等人的电影片段。


      张同道说:“《贝家花园往事》是一段追忆之旅,一位来自法语空间的儿子寻找汉语空间里的父亲与他的朋友们,这本身就是文化对话。从1902开始的半个世纪里,战争、阴谋、暴力与屈辱布满中国大地,本片主人公无可逃避地被命运卷入残酷的现实。然而,本片讲述的却是一群文化外乡人在冷酷现实里的心灵追寻。”

 


        供图/《贝家花园往事》剧组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