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纵横

不能忘却的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

时间:2014-12-14 12:01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4314次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南京孤儿》——通过幸存者证言、参与大屠杀日军回忆,以及当时留在南京的外国侨民日记,还原六周大屠杀之前十四天诸多震惊场景和真实细节。


      今天77年来的第一个国家公祭日 今天我们的日记本上,写些什么?

 


 


      《南京孤儿》是本没来得及赶在首个国家公祭日推出的书,18万字,纪实,非虚构,有个副题叫“1937,大屠杀期间的14天”。


      书中涉及真实名姓人物近百,“通过幸存者证言、参与大屠杀日军回忆,以及当时留在南京的外国侨民日记,还原六周大屠杀之前十四天诸多震惊场景和真实细节。”


      作者陈庆港,江苏连云港人,1966年生,现浙江日报摄影记者首席。他从之毕业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期间是魏特琳守护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那个校园这么多年就没有变,每次到南京我喜欢去校园里走,那100号楼、200号楼、300号楼,简直都产生幻觉,当年挤满过难民的阁楼、连廊,每一块木地板和草坪……”


      他最早有关抗战的作品是《细菌战调查》。2005年《中国慰安妇》获首届国际新闻摄影大赛金奖,之后成书《血痛》、《真相》,去年又获再版,名为《历史的深处》。


      6日午后杭州西湖边,日光晴好。陈庆港依旧不善言辞。问到为何这么多年不舍“南京故事”,他只说:“我知道这事。”

 


 


      14 天


      最开始陈庆港想还原的是42天。书名都起好了,叫《42个末日》。


      “大屠杀从12月13日开始,整个持续六周。为什么定日军进入南京后的前六周为大屠杀?史料上我没有看到明确的说法。应该是在六周之后,治安方面趋于正常化,包括各个领使馆在南京的恢复,还有国民党伪政府的成立。和这个有关系。”陈庆港告诉北青报记者。但真正着手排列资料时,他才发现不可能,工程量太大。最后决定还原日军进城后的14天。


      “实际上那时候大量的南京市民集中在安全区里面。大概两个星期后,日军开始要求国际安全委员会把难民的管理移交给日方,强迫安全区里的人回到他们住的地方去。”14天之后零星的屠杀一直在持续,包括南京外围的屠杀也一直持续着。


      “日军在南京杀人最多的是14、15、16日这三天。集中屠杀,一天拉几百几千人,用绳子串起来拉出去成批杀那种,主要在前10天左右。”

 


 


      三方视角和证言——“一个,当时留在南京的外国人,他们看到什么;另一个,难民,他们感受到什么;还有一个是日军。”他埋首南京图书馆、南京档案馆看了半年多,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多到一开始简直让他绝望。最终那些个人的故事不再孤立,被贴上了环境,被放至大背景下讲述。


      至于证言的来处,当日留在南京组建国际安全区的22名外籍人士的日记,魏特琳、拉贝、威尔逊等等,都有中文译本;难民的经历,部分出自约翰·马吉牧师的纪录片《南京暴行纪实》,当日马吉镜头对准的主要是金陵医院,是大屠杀期间唯一一个外国人开的医院,抢救伤患最众;至于那些从尸堆、烈火中逃生的国军士兵、商贩、劳工,他们口述部分来自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其他中国志愿人士的收集;日军方面,当然有《东史郎日记》,还有大量日本士兵的口述来自日本人松冈环女士的出色工作,《南京战——寻找被封闭的记忆》这个书名在注释中被反复提到。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照片


      很多闻所未闻的细节,比如日本人手里的砍刀,“一边是锋利的刀刃,一边是锯齿”;一言难尽的感受,“我的院子里一共约有 200 名难民,他们像供奉神祇一样尊敬我们这些欧洲人。只要我们从他们身边走,他们就跪下来,我们难受得不知如何是好。”拉贝这样在日记中写道;还有让见多识广的陈庆港都受不了的凄惨,“南京破城之际,被长官遗弃的中国兵各自逃命,有的中国士兵吓疯了,有的扔了军装从市民身上扒衣服。大量这样的细节,以前我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


      包括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给日军使馆写的报告,这些资料都是留在档案里的。“其实你从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里能看到,当时日本使领馆里官员的态度还是不错的,包括给难民营派驻日军宪兵,他们当时还是想维持秩序。但是他们无法控制军队。”

 


 


第一天,12月13日,晴  为什么杀人?


      对支那人,那是憎恨的。战友倒下、被流弹击中死去的时候,当然无法不产生仇恨。在紫金山时,大量的日本兵死了。我杀了多少中国人,自己也不知道,对别人也说不出口。有一件事一直放在心上。抓到一个支那男人的时候,他反过去先抓住枪头,把枪口对准自己,摆出“赶快把我杀了”的架式。这时我想,为什么现在不逃呢。我抽回枪,用枪柄用力砸向那男人,打死了。觉得挺可怜的,对方做好了死的准备。
      原日军第16师团士兵山川裕美的回忆


 


      紫金山,南京保卫战最壮烈的战场之一。


      “应该是在10号的时候,松井石根曾经派飞机在南京撒劝降传单,让中国士兵投降。这一仗谁都清楚,南京抵抗是一点用没有的,肯定要覆城的。结果中国士兵仍然抵抗。”那是空前惨烈坚决的抵抗,陈庆港在一个口述中读道,“工事里面机枪手都是用铁链子把脚拴住的(怕打起来自己扛不住恐惧逃走),到这个程度。结果日军伤亡惨重,导致很强的一个报复心理。”

 


南京大屠杀主要场所图


      “另外还有一个,南京屠杀最严重的是13、14、15日,这三天是杀人最多的,这跟松井石根的一个决定有关系,跟他17日的入城式有关。”起初16军团他们认为不可能这么几天就举行入城式,要求往后推迟。但是松井石根没有同意,坚持入城式在第五天举行。届时出席的还有日本皇族。而当时在南京城里有将近十万的中国士兵。“他们担心这个造成危险,就赶在17号之前到各个难民营去,把中国的士兵和所有他们认为像中国士兵的男人,全都抓起来杀掉。”


      “战争是一个极其恐怖的事情。人一旦进入战争状态,就像掉入黑洞。”陈庆港选择如此来理解那些非人的杀伐,“还是因为恐惧。在一个充满仇恨的陌生环境里,他们觉得所有东西都对他是有害的。好多日军进入南京城之后也是这样想的,感觉所有人都会来杀他。那么唯一安全的办法就是见到所有人都杀死。”

      很多人对当年《三联生活周刊》的一个报道都有印象,言及当日南京破城后,有支日军部队某次安排给国军战俘发饭,结果发现没有筷子,“没筷子?杀了算了。”


      陈庆港的经验,这并非那么危言耸听:“从后来很多日军的回忆里面看得出,杀中国战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粮食给他们吃。日军从上海一路进攻南京,一路上推进得非常快,它的后勤供给跟不上的。前期进入南京的士兵,他的给养都是没有的。在那种情况下怎么办?就扫荡和搜索,抢老百姓的东西,包括被子粮食,所有能抢的东西。”

 


 


第二天,12月14日,晴好   为什么施虐?


      日军将离我们总部很近的一个难民营里的1300人全部抓去枪毙。借着汽车前灯的灯光,我们看见他们走向自己的末日。那个来自北方的满身绷带的中士,当他决定自己命运时仍然用混浊的眼光企求着我,我是多么愚蠢,告诉他们日本人会保全他们的生命。
      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乔治·菲奇的日记


      18万的字《南京孤儿》书稿,细读下来是有些被惊吓的经历。没想到,陈庆港他也一样。


      “怎么会没有被惊到?这种东西见再多都不行。谁都会被它伤害到,除非是真的麻木了。”那惊到人心的,是人性恶能被释放到的程度。比如野兽一般大量的强暴,甚至会祸及几岁孩童和77岁的老人;比如无所不用其极那些杀戮和虐待——

 


 


      “好多是很变态的行为。比如《东史郎日记》中写到,把人捆在袋子里,浇上汽油点燃,然后再绑上手榴弹扔到水塘里面去炸掉。那是一个跟他一样的人啊,他们就像玩老鼠一样的,他们不觉得恐怖。还有个日本兵讲到,让六七个人站成一列,用子弹射杀,看这颗子弹能不能穿过六七个人的胸膛。结果还真穿透了。”


      大量的日军口述,包括之前在山西采访慰安妇幸存者的经历,帮助陈庆港触摸到那些杀人现场变异“人性”的根源:“恐惧。我在书里引述过一个日本士兵的话:‘谁也不知道明天能不能活了,想怎么就怎么干吧。’趁现在活着,就把生命能够体验的东西全部体验掉,包括疯狂和暴力的极致。可能人在一定的绝境下会有这样的流露。所以最根本的,就是让人不要置身这样的境遇,不要有战争这个东西。”

 


 


      据陈庆港了解的史料,日本人对南京实施大屠杀是有预谋的。“早在破城之前,日军已经准备好杀人了。这是毫无疑问的。”


      那些有关“人道对待”的承诺只是谎言。


      《拉贝日记》里也讲,日本人曾经答应他们,只要缴械的士兵,可以保证他们安全。所以拉贝就劝中国的士兵全部缴械,他甚至强行叫中国士兵缴械。这些无法逃走的中国士兵到安全区寻求庇护,他们接受了国际委员会缴械的要求。


      “但这是一个无法兑现的诺言。以后的事实表明,他们即令是战死,也胜过被抓去枪毙、刀砍和供刺杀练习。”乔治·菲奇在日记中说。

 


 


第三天,12月15日,晴   为什么不抵抗?


      大约七千名俘虏解除了武装,在田间坐着。他们的长官早已扔下他们逃跑了。


      把现成的白布系在树枝上,然后大摇大摆地走来投降,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真是可笑可悲。他们居然做得出,拥有两个联队以上的兵力,却毫不抵抗地成了俘虏,而这么多的兵力里一定有相应数目的长官,谁知一个不剩全都逃跑了,真让人佩服!我们只有两个中队,他们七千人如果炸营暴乱,恐怕我们两个中队的兵力也早已被全歼。
      原日军第十六师团上等兵东史郎日记


       南京人为什么不反抗?这是有关大屠杀故事里,历来似乎最不好被提及的部分。


      陈庆港的观点,“和唐生智有关,和当时国民党抵抗的组织失败有关。”

 


汉口《大公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


      “一开始唐生智誓师的时候,说誓与南京城共存亡,城在人在。当时士兵也是这样的,拼死要做抵抗。结果到12日的时候,他又突然下令‘撤退,不守了’。突然下令就造成一个混乱。甚至发布撤退命令的时候,好多部队都不知道。当时国民党军队还有一个督战师,就是前面打仗它后面是有一个督战的,在后面枪对着自己士兵,谁要向后走就射杀谁的。结果前面的几个师接到命令向后撤退的时候,督战师没有接到命令,以为是逃兵,最后自己发生火拼,互相射杀,非常混乱。”


      当日城北朝向长江的挹江门,是国军唯一可以逃生的路径。但挹江门在守城的时候,已经被国军自己用麻包全部把城门堵死。结果造成逃亡的时候士兵只能翻城墙,用绳子、绑脚、背带把人吊上城墙,再吊下去,摔死了很多人。“甚至国民党部队自相踩踏都死了很多人,其中包括一名死后被封少将的受伤军官。这么大的一个官员都被踩死,你说造成一种什么样的混乱。”


      陈庆港读到有关那些逃到下关的国军战士的口述很多,“到江边一条船都没有。但大量的人都围在那儿。好多人都直接抱着一根木棍就往江里边跳。当时是12月份啊,江水已经很冷很冷。真是已经恐怖到极点了。”

 


 


      “其实你想有十万兵力,如果唐生智不做这样的处理,或者说他组织有效的撤退也行。他没有,宣布放弃南京之后他自己先逃掉了。所有高级官员逃走,命令士兵各自逃命。士兵就把枪扔掉,想办法赶紧换衣服,逃。甚至成连成营的都是这样的。有那么多兵力,只要有组织的有效抵抗,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但那个时候编制已经打散了,所有的部队都崩溃,怎么可能组织有效抵抗?”


      后来,东史郎在15 日的日记中接着写道:


      “在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据说他们中间唯一的军医官因为知道支那军藏粮食的地方,上面命令把他养了起来。我不清楚为什么杀掉这么多的俘虏。但是总觉得这太不人道,太残忍了。七千人的生命,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不争的事实。我想在战场上,生命这个东西还不值一个饭团。”


      唐生智事后没有为此承担什么责任,解放后出任高官得以善终。

 


 


第十天,12月22日,阴   什么更打动人?


      有人认为今天校园里的难民达到了10000 人,但其实谁都很难说清楚是多少人。科学馆的大厅和阁楼住了约1000人;文学馆肯定有2000人;仅阁楼上就又差不多还有1000人;晚上在有顶的回廊上肯定也有1000人……我们不得不恳求年龄大一些的妇女尽可能待在家里,这样可能留些位置给年轻妇女。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营负责人魏特琳日记


      破城第十日,天才阴了下来。之前九天,一直是出奇明媚的冬日暖阳照耀着南京满城血腥。


      明妮·魏特琳曾在14日的日记里这样写道:“这样的天气是对穷人的恩赐。温暖和煦犹如 10 月,对那些不得已睡在山坡上的人们来说不会十分痛苦。”

 


 


      而到18日,她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同伴们已经不再有这样的心情。在致日本帝国大使馆二等秘书福井喜代志先生的信中,他们焦急陈情:


      “如果目前的恐怖局面持续下去,不仅我们所能提供的住房会成问题,就连供应粮食和招募工人也将变得越发艰难起来。我们委员会的欧洲成员不得不自己当卡车司机,为各个收容所运送粮食和燃煤。粮食委员会副主任(外国人)索恩先(神学教授)保护着收容所在金陵神学院的 2500 名中国人,但他又不得不自己开卡车去运粮食。只要他出去,中国人就无人保护。结果在昨天,而且是在大白天,在大庭广众之下,日军士兵在神学院一个挤满难民(妇女、儿童和男人)的大厅里强奸了多名妇女。”

 


 


      当日南京城内,国民政府是缺席的,所有的大学迁走,所有有钱人迁走,所有文化人也都迁走了。留下的都是弱势的老百姓。难民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南京城区百姓,再有就是无锡、常州一路上逃难来的,还有一些南京破城之前,被强行赶到南京城里的城外郊区农民(因为国民党要守城,把城外的房屋全部烧毁,为的是不让日军使用)。


      另一大部分人口就是躲起来的溃兵,虽然最前面几天也偶有零星反抗,但终究微弱如萤火。更多是大量国民党士兵在南京城里不知道往哪儿跑,不知道怎么办。

 


 


      他们都一样令陈庆港心酸。“那些幸存下来的人,真是命大得不得了。你想想多难啊,在那种情况下在南京城躲起来。藏在尸堆下面,被火烧,烧伤以后跳到湖里边,冬天你想,12月份。爬上来把湿衣服又穿上,连夜逃。躲在锅里边,头被烧得肿起来,必须撑开眼皮才能看见东西。之前这些细节,都被淹在大量的叙述里。”


      他说喜欢书中那个北平女孩张玉英的故事。“10岁的女孩,她爸爸是国民党电力方面的一个官员,当时国民政府已经在重庆了,他奉命坐火车到重庆去。结果到南京的时候,水路、铁路全被日军切断。最终她爸爸死在南京,她就和她妈妈,还有两个弟弟,没办法,战争已经开始了嘛,只能留在南京。她爸爸就对她讲:‘这场战争越打越残酷,我们再也回不去北平了。’最后这女孩是跟魏特琳在一起。”


      如是几十个有名字的人,他们具体的惶恐和痛楚。“其实你没有这些细节,时间看长了,30万、300万、3000万又有什么意义呢,那就是一个数字。数字打动不了人。”

 


 


      第十一天,雨落下来。


      第十二天,圣诞夜。


      “上帝赐给了南京一个好天气,空袭时有雨有云。这段时间安全区一直晴朗、温暖,昨天白天和晚上才下了一点小雨。”斯迈思记录下天气。威尔逊则写下日记:“辛德贝格今天回到城里,带来了更多可怕的消息。他说,日本兵为了使坦克能通过,居然屠杀附近的无辜平民,用他们的身体来填平壕沟。辛德贝格借了架相机,拍了一些照片以证实所言非虚。”


      第十三天,圣诞节。晴好。


      “现在每天的日子好像都是相同的——充满了闻所未闻的悲惨故事。”魏特琳说“我不想再看南京了”。


      第十四天,晴。


      “南京真是糟透了,臭烘烘的。因为人都腐烂了。不是臭不臭的问题,而是你没法在那儿待下去。”日本兵内村和郎的记忆。南京的居民在金陵大学开始进行“良民”登记。


      是夜,南京开始下雪。

 


 

 

勿忘国耻,纪念南京大屠杀

                               

 

历史背景:淞沪会战失利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展开全面侵略中国的大规模战争。同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战役初期,日军于上海久攻不下,但日军进行战役侧翼机动,11月5日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间登陆,中国军队陷入腹背受敌的形势,战局急转直下;11月8日蒋中正下令全线撤退;11月12日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


     1937年11月,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领后,日军趁势分三路急向南京进犯。中国方面就此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由于下达撤退命令过于仓促,后方国防工事交接发生失误,随着日军轰炸机的大范围轰炸,撤退演变为大溃败,虽然锡澄线上的江阴保卫战对阻击日军海军逆江而上进犯内地有重要意义,但南部无锡的快速陷落使锡澄国防线基本没有发挥作用,使北路日军主力一路顺利到达南京。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处于日军的直接威胁之下。由于从上海的撤退组织的极其混乱,中国军队在上海至南京沿途未能组织起有效抵抗。中国将领唐生智力主死守南京,主动请缨指挥南京保卫战,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

 


中国军队将领视察前线


     1937年11月9日,上海全部失陷。此时,国民政府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12月1日,日军攻占江阴要塞,同日,日军下达进攻南京的作战命令,南京保卫战开始。


     1937年12月2日江阴防线失守中国海军主力第一舰队和第二舰队在中日江阴海战中被全数击沉,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唯一一道拱卫京畿的水上屏障失守。


     1937年12月10日日军发起总攻,12月12日唐生智下达突围、撤退命令,中国军队的抵抗就此瓦解。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开始了长达数星期的南京大屠杀。


中方防守战略


     从1937年8月到11月,中国军队在上海与日本上海派遣军已经进行了近三个月惨烈而胶着的战争。战事在日本第10军从杭州湾登陆之后急转直下,侧后被袭的中国守军全线撤退。在日军的迅猛追击下,中国军队的撤退变成了无比混乱的溃逃。中国统帅部此时深感事态严重,在17日和18日三次开会讨论南京防御的问题。会议上多数将领认为部队亟需休整,而南京在军事上无法防御,建议仅仅作象征性的抵抗,只有唐生智以南京是国家首都、孙中山陵寝所在,以及国际观瞻和掩护部队后撤等理由,主张固守南京。中国最高统帅蒋介石期望保卫首都的作战对纳粹德国的外交调停有利,并且以为能够等到苏联的军事介入。出于内政和外交上的考虑,蒋介石最终采纳了唐生智的建议,决定“短期固守”南京1至2个月,于11月26日任命唐(阶级上将)为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负责南京保卫战。副司令长则为罗卓英及刘兴。

 


  
     根据坚守南京的决策,中国统帅部在12月初日军接近南京城之前共调集了约13个师又15个团共10万余人(一说约15万人)的部队保卫南京。这些部队中有很多单位刚刚经历了在上海的苦战和之后的大溃退,人员严重缺编且士气相当低落,而新补充的数万士兵大多没有完成训练。唐生智多次公开表示誓与南京城共存亡,对蒋介石则承诺没有命令决不撤退。为了防止部队私自过江撤退,唐生智采取了背水死战的态度。他下令各部队把控制的船只交给司令部,又将下关至浦口的两艘渡轮撤往武汉,还命令第36师封锁从南京城退往下关码头的唯一通道挹江门,这一“破釜沉舟”的命令给后来的悲剧性撤退埋下了隐患。


     1937年11月20日,中国国民党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政府机关、学校纷纷迁往内地,很多市民也逃离了南京。在6月有101.5万城乡居民的南京市,到了12月初的常住人口据估计还有46.8万至56.8万人,这还不包括军人和从前方逃亡到南京的难民。 22日,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留在南京的二十多位西方侨民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他们提出在南京城的西北部设立一个给平民躲避炮火的安全区。29日,南京市市长宣布承认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为安全区提供粮食、资金和警察。唐生智还承诺将部队撤出安全区。1937年12月5日,国际委员会收到日本政府模棱两可的回复,随即开始了安全区的工作。

 


 


日军进攻南京


     日本原本打算在上海附近消灭中国军队的主力,从而迫使中国国民党政府屈服。然而,日本上海派遣军在淞沪战场苦战三个月,受到了惨重的损失,日本决策层在是否直接进攻南京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因为顾虑苏联在北方的军事威胁,日军参谋本部次长多田骏等人主张“不扩大”战事。因此,11月7日东京将上海派遣军与第10军临时编组为华中方面军的时候,将方面军的作战区域限制在苏州、嘉兴一线(即“制令线”)以东。而日军战地指挥官却强烈要求进攻南京:15日,柳川平助的第10军无视参谋本部的命令,决定趁中国军队溃退“独断敢行”地“全力向南京追击”;22日,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鼓动参谋本部放弃“不扩大”方针,称“为了使事变迅速解决,乘现在敌人的劣势,必须攻占南京”。11月下旬,日军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全面越过“制令线”,分别沿着太湖的南、北两侧开始向常州、湖州进攻。鉴于前线进展迅速的既成事实,24日东京大本营废除了“制令线”,并在12月1日下达了攻占南京的正式命令。


      进攻南京的作战开始后不久,疯狂前进的作战部队就把辎重部队远远抛在身后,由于日军原本没有深入内陆作战的后勤准备,部队立即面临着粮食供给中断的严重问题,日本军司令部于是下达了实际是要部队抢劫的“就地征收”命令。日军在抢劫中通常伴随着奸淫妇女的暴行,为了掩盖自己抢劫和强奸的罪恶,日军除了杀死受害人,还经常放火烧毁整个村庄。

 



南京城的陷落


     1937年12月8日,日军全面占领了南京外围一线防御阵地,开始向外廓阵地进攻。11日晚,蒋介石通过顾祝同电告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12日,日军第6师团一部突入中华门但未能深入,其余城垣阵地还在中国军队手中。负责防守中华门的第88师师长孙元良擅自带部分部队向下关逃跑,虽被第36师师长宋希濂劝阻返回,但已经造成城内混乱。下午,唐生智仓促召集师以上将领布置撤退。按照撤退部署,除第36师掩护司令部和直属部队从下关渡江以外,其他部队都要从正面突围,但唐生智担心属于中央军嫡系在突围中损失太大,又口头命令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和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这个前后矛盾的命令使中国军队的撤退更加混乱。会议结束后,只有属于粤系的第66军和第83军在军长叶肇和邓龙光带领下向正面突围,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成功突破日军包围,第159师代师长罗策群战死。其他部队长官大多数没有向下完整地传达撤退部署,就各自抛下部队前往江边乘事先控制的船只逃离。这些部队听说长官退往下关,以为江边已经做好了撤退准备,于是放弃阵地涌向下关一带。负责封锁挹江门的第36师没有接到允许部队撤退的命令,和从城内退往下关的部队发生冲突,很多人被打死或踩死。12日晚,唐生智与司令部成员乘坐事先保留的小火轮从下关煤炭港逃到江北,此后第74军一部约5000人以及第36师也从煤炭港乘船过江,第88师一部和第156师在下关乘自己控制的木船过江。逃到下关的中国守军已经失去建制,成为混乱的散兵,其中有些人自己扎筏过江,很多人淹死、或是被赶到的日军射杀在江中。大部分未能过江或者突围的中国士兵流散在南京街头,不少人放弃武器,换上便装躲入南京安全区。13日晨,日军攻入南京城。

 


日军进入南京城


无差别级轰炸


      无差别轰炸,即战略轰炸,不分军事目标还是民用目标,通通轰炸。


      1937年11月,日本陆军航空本部通过了《航空部队使用法》,其中第103条规定:“站略攻击的实施,属于破坏要地内包括政治、经济、产业等中枢机关,并且重要的是直接空袭市民,给国民造成极大恐怖,挫败其意志。”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明文规定可以在战争中直接以平民和居民街道为目标实施空袭,突破了战争伦理的底线。


      1937年9月19日,日军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下令对南京等实行“无差别级”轰炸。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这是更广义的南京大屠杀的起始日期。

 


 


      日本军队侵入南京城这一天,日本第三舰队司令长官长谷川清下令所属第2联合航空队(1937年9月10日刚刚从大连转场到新落成的上海公大机场)对南京市区进行“无差别级”轰炸。


      上午8时15分,警报声大作,江阴要塞瞭望台报告:大批敌机正自下游向江阴飞来!海军各舰炮手均各就各位。几分钟后,只见一个由33架敌机组成的庞大机群在3000米高度向西南飞去。

 


紫金山脚下的一处日军屠杀场所
 

      这天正是著名的“9·19空战”日,敌机被我空军第四大队击落4架,击伤1架。中国空军后来的传奇人物刘粹刚自此一战成名。 9时20分左右,警报声又起,海军见1小时前西飞的敌机群正杂乱无章错落地返航,料定必是被我空军击败,便以排炮“欢送”。敌机惊魂未定,无心恋战,未发一枪,未掷一弹,均高速向东逃窜。下午2时30分,又传来警报声,见敌机28架,又在南京被中国空军击溃。这次,该机群未敢沿江飞行,绕开中国高射炮火有效射程返航。


事件经过:大规模集体屠杀


      南京大屠杀主要场所图[5]进城兵力约50000,执行军纪维持的宪兵却仅有17人的日军除了个别地或小规模地对南京居民随时随地任意杀戮之外,还对中国人,特别是解除了武装的军警人员进行若干次大规模的“集体屠杀”。大规模屠杀方法有机枪射杀、集体活埋等,手段极其残忍。

 


 


      12月15日(日军占领第3天):已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人员3000余人被集体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密集扫射,多当场遇难。负伤未死者亦与死者尸体同样遭受焚化。夜,解往鱼雷营的中国平民及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军人9000余人被日军屠杀。又在宝塔桥一带屠杀3万余人。在中山北路防空壕附近枪杀200人。

 


日军羽田部队在黄浦江口残杀中国军俘虏


      12月16日(日军占领第4天):位于南京安全区内的华侨招待所中躲避的中国男女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集体押往中山码头,双手反绑,排列成行。日军用机枪射杀后,弃尸于长江以毁尸灭迹。5000多人中仅白增荣、梁廷芳二人于中弹负伤后泅至对岸,得免于死。日军在四条巷屠杀400余人,在阴阳营屠杀100多人。


      12月17日(日军占领第5天):中国平民3000余人被日军押至煤炭港下游江边集体射杀。在放生寺、慈幼院避难的400余中国难民被集体射杀。


《画刊周报》记载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


      12月18日(日军占领的第6天)夜,下关草鞋峡。日军将从南京城内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的中国难民男女老幼共57418人,除少数已被饿死或打死,全部用铅丝捆扎,驱集到下关草鞋峡,用机枪密集扫射,并对倒卧血泊中尚能呻吟挣扎者以乱刀砍戮。事后将所有尸骸浇以煤油焚化,以毁尸灭迹。此次屠杀仅有伍长德一人被焚未死,得以逃生。大方巷难民区内日军射杀4000余人。


杀人竞赛


      1937年12月13日,《东京日日新闻》(即现在《每日新闻》)报道两名日本军官的“杀人竞赛”。日军第十六师团中岛部队两个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其长官鼓励下,彼此相约“杀人竞赛”,商定在占领南京时,谁先杀满100人为胜者。他们从句容杀到汤山,向井敏明杀了89人,野田毅杀了78人,因皆未满100,“竞赛”继续进行。12月10日中午,两人在紫金山下相遇,彼此军刀已砍缺了口。野田谓杀了105人,向井谓杀了106人。又因确定不了是谁先达到杀100人之数,决定这次比赛不分胜负,重新比赛谁杀满150名中国人。这些暴行都一直在报纸上图文并茂连载,被称为“皇军的英雄”。日本投降后,这两个战犯终以在作战期间,共同连续屠杀俘虏及非战中人员“实为人类蟊贼,文明公敌”的罪名在南京执行枪决。

 


 
南京大屠杀“百人斩”铁证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强 奸


      汉口《大公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7]日军侵占南京期间强奸了成千上万的妇女,他们不分昼夜并在受害妇女的家人面前施行强暴。有些妇女被日军强奸了好几次,往往有妇女受不住日军的折磨而死。除此之外,日军还强迫乱伦行为。估计当时发生的强暴案可能超过20,000宗。

 


 


文化掠夺


       中华民族在经历这场血泪劫难的同时,中国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掠夺。据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以后,派出特工人员330人、士兵367人、苦工830人,从1938年3月起,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搬走图书文献十几卡车,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