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英雄,总是神闲气定,不事张扬。李文祥就是这样一位。 初识86岁的李文祥老人,记者立刻想起《亮剑》中的李云龙,他们在解放战争期间的经历十分相似。李老1948年参军后,从济南一路打到福建,参加过“华野”许多重大战役。 就是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战斗模范”,1962年,他咬破手指,摁下血印,铁心要回家乡——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务农,带领群众脱贫。 老英雄隐去干部身份,藏起勋章证书,舍掉许多待遇,这一隐就近50年。
卢展工问:“李老,您被授予那么多荣誉,您都立过什么功,拿出来让我们看看?” “中!让您看看我的宝贝,村里人谁都没见过”。说着,老人便从箱子里取出一个小包袱。待缓缓解开后,一枚枚战役纪念章、勋章,一张张特等功、一等功证书,展现在卢展工面前。从老人的“宝贝”中可以看出,李文祥参加过济南、淮海、渡江、淞沪、福建5次战役,次次都立过功、受过奖。小包袱里,还珍藏着一本1945年颁发的党章。 卢展工一边看,一边一一辨认并念出声来。其中,一张由华东野战军第十六兵团颁发的奖状,这样写道: “兹有二四七团班长李文祥同志因屡次战役中一贯英勇顽强灵活机动,为人民立下功绩,经评定为战斗模范”。签发奖状的是十六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飞。时间为1950年7月12日。 “这一包东西,了不得!” 卢展工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的革命英雄啊,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和平年代又这样安贫乐道不问索取,这就是革命传统,这就是革命精神。 省委书记走了之后,左邻右舍都非常惊讶。快50年了,全村的老年人不知道、年轻人更不知道,这位个头不高、80多岁还下田劳动的老大爷,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还曾任过副连长,还是老干部! 人们不知道的,还有很多。 翻开我军军史就能发现,李文祥参加过的战役,都非常激烈。李文祥所在的83师247团,经历过很多关键、残酷的战斗。 济南战役中,李文祥冒着密集火力,在副团长刘竹溪带领下,随突击队直冲“绥靖公署”,去活捉王耀武;淮海战役中,在鲁楼,他随部队堵击国民党李延年兵团4天4夜;淞沪战役中,他鏖战刘行,趴在水沟里攻击敌人。他是神枪手,曾用3枝枪,打热一枝换一枝,一天消灭了30多名敌人。战争年代,带着他冲锋的连长、指导员、营长、教导员,很多都牺牲了…… 他为何从不讲自己的战功?“显摆那弄啥,好多战友命都没了。”在乡亲们面前炫耀自己,他觉得太浅薄了。他本想把小包袱里的“宝贝”,在去世时放到棺材里,“这样就将革命进行到底了!”
但李文祥对此并不在意。1962年,上级号召党员干部支援农村建设。几次动员,李文祥所在的建筑公司报名的不多。他听说后,赶快报名。领导考虑到他是特等功臣,不同意他走。而李文祥态度坚决。他对领导说:“俺家很穷,得回去”。他当场咬破手指,在申请书上摁下鲜红的手印。 这就是李文祥的性格,只要党一声令下,他就往前冲。他常说,战争年代,枪声最响的地方,肯定是共产党员在战斗。 黄河岸边的范县,至今仍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当年更穷。李文祥回到北街村,用积蓄买了500斤小麦,就没钱盖房了。村里有两间透风又漏雨的破庙,他和妻子清扫了一下,就住了进去。他留给群众第一印象是:胆大,敢往庙里住。但接下来,群众就慢慢地离不开他了。李文祥曾连选连任15年生产队长。 当生产队长期间,李文祥干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推广水稻。北街村离黄河只有十几里,地势低洼。李文祥号召全村种水稻。引水开渠时,李文祥连续40多天住在工地。对于没有见过水稻的群众来说,一切都要从头学。稻田里长大的妻子陈宝珍,给群众当教员。不到两年,原本亩产二三百斤小麦的低产田,亩产水稻上千斤。天天啃高粱面饼子的乡亲们,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饭。 接着,其他村的干部群众也来取经。再加上政府推广,种水稻的村越来越多。20年后的今天,“范县大米”仍很有名。 第二件是改良玉米。怎么育种,怎么授粉,当时全村谁都不懂。他先学,再给群众教。第一年,就成功培育出优质玉米种;翌年,产量从几百斤猛增到1000多斤。 这两件事,村里年纪大的群众至今仍挂在嘴边。那个年代,吃饱饭比天都大。 能吃苦,又肯接受新事物的李文祥,成了群众的主心骨。村里没人愿干的工作、干不了的工作,他都扛起来。先后任过团委书记、副支书和民兵连长。“党叫干啥就干啥”,是李文祥的人生准则。
1949年2月入党时,一位领导对他说,党费都是用在紧急的大事上,新钱好花,不耽搁事。他记住了。61年来,“好花的钱交给组织,不好花的自己用”,他月月如此。随着科技进步,今天已不存在“好花与不好花的钱”,但用新钱交党费,已成为李文祥的习惯。 这个细节,除了收党费的同志,其他没人知道。群众认为他是好党员,是从其他方面判断的。他当生产队长期间,队里有一部分公积金和公益金。谁来保管钱?全村群众都盯着。他让全村群众每年投票选。这一选,李文祥成为全村群众心中最无私的干部。 并不富裕的李文祥,经常惦记着比他更困难的群众。董春季双目失明,和七八十岁的老母亲一起生活,因为不能下地劳动,日子拮据。李文祥一直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李文祥定下标准:宁可自己少吃少穿,也要让董春季母子俩,达到全村中等生活水平。从1965年到1985年董春季去世,李文祥是这一家最亲的亲人。 耳背、精神有时也不正常的董保安,孤身一人。天冷了,李文祥给他送棉袄;过春节,饺子包好后,先送给董宝安。董宝安患脑炎,李文祥掏钱帮他看病。“人傻,连句感谢都不会说,李文祥图的什么?”“啥都不图,那么可怜,咱咋能不管”。在全村群众看来,李文祥不仅是一位好党员,更是一位善良慷概的好长辈。 有人说,天天心贴心温暖着群众的李文祥,就像我党这棵大树扎进泥土的根须。这样的根须扎得越深,我们的党就能更高大、更茁壮。
原来,一位亲戚告诉李金英,说国家有政策,老复员军人有补助,1个月180多元。李金英悄悄找出父亲的有关证件,到县民政局就办好了。补助领回后,她两个月都没敢跟父亲讲。李文祥对妻子、女儿和女婿有言在先:靠自己的双手,不能给组织添麻烦。“那是国家政策,哪是麻烦?”女儿不服气。“咱不能自己挣钱!”老人依然是那句话。 1983年,福建省建设厅的同志辗转找到李文祥。一进他家的门,眼前的情景让两位同志惊呆了:3间简陋的砖房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难道这就是特等功臣的家?两位同志的眼睛湿润了,接着急切地催他:“李文祥同志,经组织研究决定,从即日起,恢复你的干部身份,你可以马上返回工作岗位。” 李文祥平静地拒绝了:“俺这儿挺好,谢谢组织关心。”“你不回去就亏死了!”福建来的同志大为不解,老人笑呵呵地“不领情”:“咦!亏啥,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 范县民政局得知情况后,很快为他办理了退职职工救济。1985年福建原单位接着发放。2005年,因企业倒闭停发。2006年元月,女儿李金英又悄悄为父亲办理了老复员军人的生活补助。民政部门的同志常来看望他,都不知道他是老干部,那待遇就大不一样了。 “他很知足。”原生产队会计陈玉文,对李老太了解了。 仔细想想,这一家人虽然清贫,却很幸福。妻子跟他回乡务农,吃那么多苦,从未埋怨过一句。独生女儿很孝顺,女婿憨厚能干,两个孙子聪明可爱。86岁的李老一顿能吃3个大包子。“这还图啥!” 他难道真不知道金钱重要?他肯定知道。女婿在内蒙古一家建筑工地上打工,辛辛苦苦一月才挣2000多元;女儿在私营客车上当售票员,一个月才挣500元。妻子一只眼睛患白内障,如果当时有钱,也不至于现在近乎失明。老人53岁才有女儿,对两个孙子非常痛爱,平时也在盘算着,为孙子上大学多攒点学费。 难道他文化低,不懂得享受、不清楚待遇的重要?不是!他识字不多,但智商颇高。他机敏过人,打过那么多仗,居然没受过伤。他曾站在阵地上,向碉堡里的敌人喊话,不费一抢一弹,吓得敌人投了降。回乡后,种水稻、培育玉米种,他在全村学得最快。李文祥的口头禅是:“群众咋样咱咋样!”也就是说,群众吃的苦自己也能吃,群众的日子自己也能过。 一般人的确无法理解,这位从死人堆里冲出来的老英雄。理解他,需要境界。采访李文祥时,记者想起几年前,在江西于都县采访过的一位老红军,与李文祥的经历和性格十分相似。也许,在中国大地上,还有不少默默无闻、甘守清贫的英雄。这些功臣的高风亮节,是我党最珍贵的基因。有人说,见到这样的老英雄,就觉得共产党的江山特别稳固。 我们党为何能历经风雨而弥坚?理解他们,也就理解了我们的党。
![]()
名与利、荣与辱、得与失、生与死的人生选择,最能彰显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李文祥是战斗英雄、人民功臣,按照政策规定,完全可以当干部、进城市,过上较为优裕的生活。然而,他舍弃了唾手可得的安逸,选择了清贫;舍弃了世俗认定的幸福,选择了艰苦。因为在他心中,真正的共产党员就应该自觉为民尽责、为国竭力、为党分忧。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价值多元、利益格局多元的社会大背景下,形形色色的诱惑时时考验着每一名党员。个别党员对党、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考虑较少,对个人、家庭、小单位的利益考虑得多;做了一点工作就要回报,有了一点功劳就要待遇。与李文祥有功不居功、躬耕黄河边相比,其人生境界高下立判。陈毅元帅在一首诗中写道:“我要为众人,营私以为羞。”共产党员就应该像李文祥那样,牢记党的宗旨,多为党、国家和人民着想,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埋头苦干,无私奉献。 从李文祥身上,可以看到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本色,可以感悟到我们党90年来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从这种意义上说,读懂了李文祥,就理解了共产党人的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