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纵横

邓小平92南巡的由来

时间:2007-02-05 06:34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4694次
 
                 邓小平92南巡的由来
 
       1992年的春天,在中国大地上发生过一起可以称得上是惊天动地的事件,那就是这一年的1月18日至2月23日,邓小平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携家人十数口乘专列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进行了视察并在沿途发表了许多的谈话。一篇最先由《深圳特区报》记者撰写并发表在该报上的,后经新华通讯社转发全国各新闻媒体的,题名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长篇通讯,披露了这一惊天动地的消息。这消息,连同紧接着的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学习和讨论如何贯彻落实南巡谈话的新闻,就如同一颗重量级的原子弹,在中国首都北京炸响。其后,各地各级立即掀起的学习、贯彻热潮,就像原子弹的冲击波和光辐射一样,迅速地传播到了天南地北的每一个角落。宣传、贯彻声势之浩大,力度之强劲,影响之著烈,持续时间之久长,都是空前的;就其声势而言,恐怕只有前此34年的那场大跃进可以与之相比美了。以邓小平的这次南巡及谈话为起点,新一轮的改革大潮就在中国的大地上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了起来,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极其巨大而深远的。
       关于邓小平这次南巡的情况和谈话的内容,现在人们是已经比较地清楚的。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次南巡?在南巡途中邓小平为什么会说那样的一些话?他的南巡及南巡谈话有何现实针对性?对于这样一些问题,虽然一直以来党内外的人们都曾有过种种的猜测和说法,但是究竟真相如何,许多人至今是并不清楚的。近日读到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时某位高层领导人士的纪念文章,对于这个问题似乎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我们现在就先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相关内容:
       “在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思想鼓舞推动下,从1979年到1988年的十年,称得上是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国力大增强,人民生活大改善的年代,饱经风霜的中国人民开始焕发着自己的青春。但不幸的是,正在中国人民意气风发、阔步前进的时候,发生了大家都知道的那个‘风波’,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一度蒙上了阴影。
        “一些思想极其僵化的同志,企图利用‘风波’带来的机会,否定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把中国重新拉回到老路上去……”在那冷风吹袭的日子里,广大干部、群众都憋了一口气,为中国的前途担忧。
        “邓小平冷眼观察了三年,眼看他倡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可能毁于一旦,他再也不能沉默了。他下决心去南方视察,发表了震惊中外的南方谈话。他大声疾呼:‘谁不改革开放,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因此,它犹如一声春雷,使沉寂的神州大地再次复苏,全国人民为之欢呼。正是这个谈话,为中国的发展再次拨正了航向,为改革开放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使中国继续沿着党的十三大确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胜利前进!”
        “邓小平拯救了改革开放,也再次拯救了中国。”(以上引文见《炎黄春秋》2004年第8期)
        细读这位高层人士的上述文字,我们至少可以从中了解到以下这样几点:
        一是关于对当时形势的判断。该文作者说,1978年以前的中国,“是饱经风霜的”(一句“饱经风霜”的断语,包含了对此前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全盘否定!)(原文如此---北京知青网)。1979年至1988年的中国则绝然不同,这十年是“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国力大增强,人民生活大改善的年代,饱经风霜的中国人民开始焕发着自己的青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天壤之别呢?这是因为这十年中有了“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思想的鼓舞和推动”。由此可以掂量出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分量。
        然而,好景不长,“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正在中国人民意气风发、阔步前进的时候,发生了大家都知道的那个‘风波’,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一度蒙上了阴影。”(至于那场所谓的“风波”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作者没有说,也就不知道对此他是怎样认定的)“风波”过后,“冷风吹袭”,“一些思想极其僵化的同志,企图利用‘风波’带来的机会,否定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把中国重新拉回到老路上去。”这就是说,当时中国的形势是非常的严重的,“改革开放事业可能毁于一旦”,中国可能要“重新回到老路上去”,难道这形势还不严重么?
        二是关于邓小平的态度。该文说,对于上述那样严重的形势,“邓小平冷眼观察了三年,眼看他倡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可能毁于一旦,他再也不能沉默了。他下决心去南方视察,发表了震惊中外的南方谈话。”在这一段不长的文字里,“冷眼观察了三年”,“他再也不能沉默了”,“他下决心去南方视察并发表谈话”这几个短语把邓小平当时的心境和态度既说得一清二楚,是极其生动具体的文字。这段文字,把邓小平那次南巡和谈话的起因,它的酝酿和决策过程,它的目的等等,都表达得清清楚楚。
       三是对邓小平南巡及谈话的作用的估计。该文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因此,它犹如一声春雷,使沉寂的神州大地再次复苏,全国人民为之欢呼。正是这个谈话,为中国的发展再次拨正了航向,为改革开放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使中国继续沿着党的十三大确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胜利前进!”在对邓小平南巡及谈话作了这样的评价之后,该文进一步地评价说,“邓小平拯救了改革开放,也再次拯救了中国。”按作者的看法,邓小平92南巡之时,中国是命悬一线;如果没有这次南巡,中国就要彻底完蛋了。作者说邓小平的此举“再次拯救了中国”,就是说邓小平拯救中国不只一次,还有好多次,至于是那几次,作者没有说,也就不好猜测了。
        四是关于为何要采取出京南巡和沿途发表谈话这样的表达方式的问题。一直以来,这个问题也是人们谈论的一个焦点话题:有话为什么不就近在北京当面说?而要舍近求远地走出京城到外地说?要背靠背地说?过去他有话,包括他有要改变党的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的话就在京城说的事是有过的嘛!对于这些问题,该文作者没有明说,但是他的某些话似乎也透露了一些信息。如作者在文中着重提到的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的这样的话:“谁不改革开放,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对于普通老百姓,这些话也许是不关痛痒的。可是站在中央高层的角度来看,邓小平的这些话就都是相当有分量、相当有杀伤力的了。     
        那么,这里的一连几个“谁”到底是指的谁呢?对此,作者没有明确地回答。从作者的文中看,有可能指的是“一些思想极其僵化的同志”。但是似乎又不完全像。因为从此前十多年的情况看,“思想僵化”的人肯定是邓小平所最不喜欢的人,是他所着重关注和要着重解决的人。但是,就中央高层而言,在他的亲自领导和指导下,经过过去十多年的连续斗争,一些曾经“思想僵化”过的人有的已经转化了,转为紧跟了,另一些人则已经被撤换了,高层中这样的人已经不多了。况且,即使是有这样的人,只要他们当的是有职无权的闲官,不在党和国家重要的负责岗位上,也是无碍大局的。
        主要地不是指的“一些思想僵化的同志”,那又是指的谁呢?联系到邓小平曾经多次强调过的这样的话:“只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常委会……什么乱子出来都挡得住。”“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10页)由此可以断定,上述邓小平南巡谈话中的一连几个“谁”指的是当时的政治成员,特别是政治局常委会的成员,当然也包括那个“核心”是确定无疑的了。这就是说,邓小平“冷眼旁观了三年”,对新的政治局及其常委会,当然包括那个新的“核心”是越来越不满了;他断定,如果任凭他们就这样地搞下去,“他倡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可能毁于一旦”。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再也不能沉默了”,必须要有所动作了。
        然而,怎样打破沉默,进行动作呢?这里邓小平有几种可能的选择:
        一是像前几任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那样,把他们换掉。但是这一回理由不是很充分。换掉华国锋是因为他说了“两个凡是”。换掉胡耀邦、赵紫阳是因为他们处理动乱、暴乱不力。可是现在,这样“过硬”的理由找不到。再说,自己毕竟从职务上退下来了,是不能轻易把谁撤换下来的。所以这一条完全不可行。
        二是直接找上述有关人员来谈话,向他们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改进的意见。这样做不是不可以,但是似乎有欠妥当。因为这时的邓小平在党、政、军、群都已经没有任何职务了,就连党支部、居委会(村委会)的委员都不是。以这样的身份怎样去叫他们来谈话呢?这不是名不正言不顺吗?况且他在退休前还多次地表白过,退下来后不再过问在职的人的事务,由他们大胆地自主地去履行职责,处理问题呢。考虑到这些因素,把他们叫得来谈话的办法的确有所不妥。
        三是将自己的不满和意见口授给某位适当人员,由他向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及其核心传递。这样做当然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样做的效果有可能不佳,也显示不是邓小平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威严。所以他没有这样做。
        再一个选择就是携家人到外地巡视,边走边说,边看边说。说是工作吧,也可以;不说是工作,只是出外走走看看也可以,这也比较合乎退下来的干部的身份。以这样的方式说话,看到什么说什么,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可能更全面,更有针对性。至于地点嘛,当然是南方,特别是像深圳、珠海这样的地方最好了。那里的干部和群众,因为深受改革开放的恩泽,对邓小平多年来是奉若神明的,在那里每说一句话都会掷地有声,必然要不过夜地大大地动起来。南方大大地动起来了,北京还敢不动?在北京,虽然没有任何职务了,可是那些老新追随者们还大有人在呢。北京大动起来了,全国还敢不动?全国都动起来了,目的不就达到了吗?于是,邓小平最终就选择了这样的表达方式。
        邓小平一到珠海、深圳,那里的人们果然大哄大嗡起来了。《深圳特区报》以饱满的激情,高昂的格调,最美好、最动人的文字,最快的速度最先发布了长篇通讯。北京确实不敢怠慢,迅速改写和发布了《深圳特区报》的那篇通讯,政治局连夜开会学习、讨论、贯彻。于是,全国都大动起来了。事实证明,邓小平关于这次表达自己意见的上述设计是完全正确的。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确不愧是位善于设计的设计师。
        以上就是邓小平1992年南巡及谈话的来由。

                              涛声依旧

                                                 2007-1-8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