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话题 > 全球视野

“处女情结”震动法国朝野

时间:2008-06-13 04:42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22次

  ———新婚之夜新娘坦陈不是处女新郎撤销婚姻此事折射出伊斯兰文化与法兰西文化的碰撞等问题

  最近,法国朝野上至司法部长、下至平头百姓都在谈论一场因新娘不是处女而撤销的婚姻。这场无效的婚礼发生在2006年。撤销婚姻的法律程序在两个月前终结并生效。为何这场婚姻能引起法国舆论如此高度关注?恐怕还是因为此事折射出了诸多社会热点问题———伊斯兰文化与法兰西文化的碰撞、移民的归化问题和妇女解放思想。

  ■被搞砸的花烛夜
  2006年7月8日,23岁的护士伊奈斯(化名)打扮得光彩照人,和30岁的工程师哈桑在法国北部一个小镇举行了婚礼。两家人的原籍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北非国家。对于这对男女的恋情,双方的家长都很满意。2006年6月,哈桑向伊奈斯求婚。一个月后,两家人筹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众多亲友热热闹闹地庆祝到晚上,两位新人走入洞房。新娘伊奈斯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也到了坦白的时刻。她告诉哈桑,她曾经有过另一段恋情,持续了4年,而且和前男友发生过性关系。
  这样的问题很多北非第二代移民都经历过。大多数新郎都是保持沉默、并原谅新娘,或者割破手指,弄出几滴血,第二天糊弄一下相对保守的家长。但是哈桑无法忍受。他在盛怒之下冲出房间,告诉没有散去的亲友们:“她不是处女!”亲友们一阵沉默。虽然伊奈斯出来道歉,但她最终在当晚被公公送回了自己的家。
  
      ■新郎要撤销婚姻
  两周后,新娘伊奈斯收到了一封律师信,要求她去法院:哈桑要通过法律手段撤销婚姻,而不是离婚。伊奈斯感到一阵天旋地转。哈桑甚至告诉她,他有钱、有时间,所以如果有必要,他甚至会起诉她。当然,哈桑的律师拉贝也明白,离婚或者撤销婚姻必须双方协议同意或者找出一方的过错。而按照法国的法律,“不是处女”并不是“过错”。于是,在拉贝律师写的传讯词中,人们看到这样的一句话,两位新人“属于同一个族群,这个族群的传统要求新娘到结婚前都保持贞洁。”而“被迫应战”的伊奈斯不得不也聘请一名律师,来完成这个取消婚礼的法律程序。接受她委托的律师莫杰表示,他最初的反应和第一个将事件报道出来的女记者一样,非常震惊于这种处女情结和对待新娘的态度。
  一年后,心力交瘁的伊奈斯放弃了这段感情和那个她曾经认可的“好男人”哈桑,同意撤销婚姻。莫杰律师指出,伊奈斯同意的是撤消婚姻,而不是男方提出撤消婚姻的理由。他指出,这个细微的差别非常重要,他的委托人对“法院的传唤书上使用的字眼非常反感”。

  ■“处女情结”引发公愤
  里尔大事法庭今年4月对本案做出了“撤销婚姻”的判决。判决并不认可男方提出的族群或者风俗的说法,而是依据法国《民法典》第180款中关于“允许撤销婚姻的主要品质问题”的规定。
  男方律师拉贝认为这一案件具有示范意义。于是,他将此案和相关评述刊登在5月22日出版的一本法律期刊中。一名法国《解放报》的女记者在看到这篇评论后非常气愤,立刻报道了这一事件。随后,法国舆论纷纷关注,众多法国人对哈桑的“处女情结”和不尊重女性的做法非常气愤。法国政客也不分左右,站在支持伊奈斯的一边。身为北非后裔的法国司法部长达蒂女士更是要求检察院对里尔大事法庭的判决提出上诉。而检察院也已经在6月3日提出了上诉。然而,司法部长达蒂却“好心办坏事”。伊奈斯的律师莫杰表示,整个事件被媒体曝光进而引发讨论使伊奈斯非常痛苦,她需要重建生活,所以她反对上诉的决定。这不仅让达蒂有点尴尬,而且还成了反对党攻击的对象。在8日的法国有线电视台的节目中,达蒂重申任何司法判决都是具有保护作用的。她本人也希望媒体不要打扰这位女性,以便让她尽快“翻过人生中的一页”。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