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 更新上海的“外科手术""
20年前,上海和“世博会”第一次相遇。80年代,这座城市将黄浦江岸对面的一片江濉和农田开发成金融区的冲动是当时上海市官员积极筹办世博会真正的“背后推手”。20年后的世博会,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称之为是对城市的新一轮更新。
上海的注意力回到了黄浦江
1999年,当上海市的决策者们打算为申办2010年世博会物色一块土地时,他们第一眼看中的是“黄楼地区”。
上海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在了郊区花木地区。把郊区打造成城市,把乡村变为城镇,这在一座大城市的扩张道路上可能是件直奔主题的事情。
当时的规划局长夏丽卿在会上汇报说,原先规划上的花木地区已经不行了,只有0.9平方公里的实际利用面积,远远达不到世博会的用地需要。她提议说,利用黄楼地区比较好。
夏丽卿说,当时的黄楼地区主要是农田,农村用地变建设用地,没有棘手的征地麻烦。后来一系列外来力量和偶然因素的介入改变了这一惯性轨道,世博会最终让上海的注意力回到黄浦江。从2000年,上海将黄浦江边的土地冻结了两年,不开发任何项目,以便集中规划,但当时,还没人把它和世博会联系在一起。
“2001年5月关于中国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申请书就要交到国际展览局总部了。2001年初上海方面的代表急着要拿出方案去开会,我和规划局副局长汤志平讨论了一下,当时能确定下来的只有上钢三厂的搬迁,我们就在地图上把上钢三厂这块地皮画了个红圈,只是浦江的一侧,就作为选址方案拿去巴黎了。”夏丽卿回忆说,虽然黄楼方案由来已久,但到当时为止,也没有任何投入,也只是一个题目加上规划上的一个圈,并不是不可抛弃。
“结果国际展览局的成员国家一致赞同这个选址。组委会的工作方向就基本上转向黄浦江了。”夏丽卿组织专家继续考察了这个区域有哪些东西可拆,“沿浦东大道,除了一点新房子之外,再就是工厂和类似棚户区的5类房子,一圈下来,大概有3.3平方公里。后来我们又觉得,如果浦东这半边拆,这边搞‘世博’,那边还是船厂,肯定不行,两岸要对应,这样整个选址又扩展到了黄浦江的对岸。”针对5.28平方公里世博园红线区的规划,最后交到吴志强领衔的团队手中。
一场更新城市的“外科手术”
身为世博会总规划师的吴志强是上海移民的第二代,他对这个城市的细节了如指掌。能在上海的中心地带施展手脚,无疑是任何规划师的梦想,更重要的是,这块土地和上面即将发生的任何变化,和10多年前发生在浦东陆家嘴的变化一样,现在以至今后都将进人世界的注视中心。
“这里就是上海最早的工厂区,除了江南造船厂外,上钢三厂、上海溶剂厂和南市发电厂都是上海开埠后逐渐建立的工厂。”除工厂外,还有大片零散的居民区,“这些居民区有的
依厂而建,有的散落在厂房里”。郑时龄虽然是做城市规划的专家,见惯了上海各式住宅,但这批“工厂住宅”他还是第一次看到,“平时不太会进工厂参观,不清楚上海还有这样的
角落”。这些破败的地区让他吃惊。最糟糕的是一个叫后滩的地方,从30年代开始,流浪到上海的灾民沿工厂厂房建成的棚户区,按照一个动迁居民的说法,这里最典型的地域特征是:“没有一棵树,全是歪斜的房子。”郑时龄认为,改造这片地区,比另起炉灶,向郊区扩展的旧思路更与上海选择的“城市”主题相切合。
现在,上海市要进行一场极具挑战的外科手术。这块5.28平方公里的红线区是它的对象。很少有城市能有机会在市中心获得这么大面积的发展用地,它对未来上海格局性的改变在于,曾经被各个工厂、居民区、码头分割的黄浦江两岸将不再是“分割空间”,而成为真正的公共空间,被连接成一个整体。黄浦江边的墙与墙的分界线全部拆掉了,黄浦江本身成为一座桥梁,斜穿城市中心区。
中心城区高昂的土地置换成本不仅是政府的难题,也在规划师全盘统筹的范围内。同济大学的建筑专家石忆邵说,“这部分黄浦江中心城区段的土地类型复杂多样,土地置换成本高,而且动迁安置过程中政府与企业、政府与个人之间的谈判、协商、签约等交易成本也将十分高昂”。
吴志强和他的团队在2003年底对红线区进行了第一道由东到西拉网式的调查。“我们
一栋楼一栋楼地拍照。首先发现在大红线区中有很多的居民区,我先把这些居民区从中‘拉’出来。我们希望尽量减少对规划范围内居民的干扰,再在这些居民区中把所有设施状况好的小区用红线抠出来。”吴志强说,“这形成了第二条红线,外面是规划的协调区。我们算了一下,有9600多户人家被细分出来。这一下子就给政府减少了一笔庞大的拆迂量。”“但这样一来,很多土地变得非常狭长,线路弯曲的地方很多,这就给我们自己出难题了。”
第二个难题,那些错落在规划区内的工业遗迹数不胜数,对它们如何选择和规划更是无
比琐碎的过程——它是这场外科手术里的最为精细的环节。吴志强们的第一步是要整理红线区内所有工业文明建筑的档案,编列出它们的年史,根据历史价值和展览需要选择要保留下来利用的建筑。
世博会是上海从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中思考城市功能和内涵的一次机会。郑时龄说:“上海太复杂了,世界没有哪个城市像上海这样掺杂了各种元素,它是各个时代的复写纸:掺杂了西式风格的老城区;殖民地的风格建筑;工人新村;新工业区;浦东的高楼群,即使是世博会,也只是给上海增加了一块新风格的区域。”
《三联生活周刊》2007.12 朱文轶、王 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