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话题 > 社会广角

怎样消除对上海和上海人的误解

时间:2007-03-16 12:49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60次

 

            怎样消除对上海和上海人的误解

                                               2006-11-26

 

        前天北京好大的雾,那雾浓得让人隔条马路就看不见任何物件了。干躁的北京素来少雾,更少有这大的雾,这一回居然还让它整整弥漫笼罩了一天,让呆站在窗前久久注视它的我,""惊骇""之余,忽然间想起了上海。客居北京三十多年的我,时常会没来由地想起上海。这当然和我年老体衰的母亲还生活在上海有关,但这一回的""想起"",却和前不久在上海参加了一个""文艺座谈会""有大关系,和会议期间跟一些同行们聊起的一个话题有大关系。这个话题是:""到底什么才是上海和上海人的典型形象?""
      到底什么才是 ""上海和上海人"" 真正的典型形象?这难道还成问题吗?是的,我一直觉得这是个问题,而且还认为是个相当大的问题。据我所知,在许多洋人和港台客的心中,上海除了洋人祖先掏钱建的那个外滩,他们更热衷的大概还是""马桶拎出来""的那种小弄堂,小弄堂口的烟纸店(石库门)和烟纸店(石库门)里的""二小姐""或""三小姐""……或者是二小姐三小姐们身上那件依然带着樟木箱味道的盘香杠搭扣旧旗袍和套在长筒玻璃丝袜外头的那双""蹹蹹""作响的旧高跟皮鞋……他们到上海来往往是""寻这些旧"",也主张""护这些旧""。
      要不,就是来寻找跟他们洋派生活方式相似的味道,比如户外的咖啡馆啊,幽暗又闪烁的吧台啊,阔大的法国梧桐叶上淅淅沥沥的秋雨啊,等等等等。这是上海吗?是上海。但绝不尽然。是上海的特点吗?是的,但总不能把它当作今日之上海的主要特征。我想这个回答是可以拿近三十年来的新上海做佐证的,是无可辩驳的。但这些人为什么总是拿旧上海来代表整个上海呢?总是到""旧上海""里头去体味上海?我常常为之困惑。
      同样让我困惑的还有我的那些外地朋友。他们嘴里的""上海人"",特别是""上海男人""总让我感到还是旧时代那种小弄堂里小市民习气极重的上海人。今天在上海,还有这种""人""吗?肯定有。但这是创造了浦东奇迹和上海新速度上海新辉煌的今日之上海人的典型形象?肯定地说,不是的。但这些朋友为什么还要这样""埋汰""上海人?难道他们是故意跟上海过不去?答案也是非常肯定的,不是。
      说实话,无论是洋人们,还是港台客们,还是那些外地的朋友们,他们都不了解真正的上海和上海人,不了解今天的上海和上海人。能到上海来实地看一看的,只是他们中的极少数。而多数人只是凭着旧日的传说和印象,凭着文艺作品的形象,在确认着各自心中的那个""上海""。而我们的不少作品,恰恰习惯在怀旧中盘点上海和上海人,习惯追随张爱玲的情趣和笔调,沉缅在""小开""""老勒克""""姨太太""""三小姐""""二房东""的胭(烟)粉气中,而忽略了""大桥总工程师""""隧道开掘工""""IT公司老板""""证劵交易所经理""和""新移民""""下岗女工""的奋挣。
     这里确实有一种""误导"",虽然是一种非存心的""误导""。由这种误导,堂堂一个""大上海""在精神上便继续地生生地被扭曲成了""小上海"",有时甚至成了一个""委琐""的""小上海""。  但,雾总是会消散而淡去。它总是遮不住长安街的恢宏和黄浦江的多彩多姿。缠绕在""什么才是上海和上海人的典型形象""这问题上的雾自然也一定会消散。
      为了这个""消散"",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上海毕竟是中国的骄傲啊。
      用这点生硬的不讨人喜欢的议论,来祝贺《朝花》副刊创刊五十周年也许是很不恰当的。但这确是一个""外地上海人""的真心话。 (陆天明:此文是给上海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写的。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发表。故先拿这儿来发了。)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