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北京纵横

北京“黑冶大院”:当南腔遇上北调

时间:2014-05-09 06:44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3280次
白广路4号的“黑冶大院”,是“老九”集中的大院。“黑冶大院”最初叫“北京黑色冶金设计院”,1978年改称北京钢铁设计院,1980年再次改称为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可附近的人们还是习惯的称它为“黑冶大院”。

 


 
      1954年,取白纸坊街和广安门内大街的字首,修建了连接这两条大街南北向的白广路。在年轻的白广路两侧,相继建成了许多大院。这一地区也是南城机关大院最集中的区域之一。白广路1号的“总参三所”大院、4号的“黑冶”大院、轻工部大院、“五机部五院”大院、水利部大院、邮电部宿舍大院等大院都集中于此。白广路4号的“黑冶大院”,是“老九”集中的大院。“黑冶大院”最初叫“北京黑色冶金设计院”,1978年改称北京钢铁设计院,1980年再次改称为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可附近的人们还是习惯的称它为“黑冶大院”。

 


 


      有趣的楼门称谓


     “黑冶、黑冶,黑冶的孩子又黑又野”,是当时流行的一句玩笑话。实际上居住在此院的同学,却并非这种风格。大院孩子的父母多为高级知识分子,受父母影响,文化学习十分自觉,成绩在班里普遍名列前茅。他们的思路清晰,视野更为宽阔。

 

      “黑冶大院”当时建院的地址选在京城西南隅一个叫“马家大院”的地方。说是“马家大院”,其实不过是孤零零的几户人家,更多的是坑洼不平、杂草丛生的荒地。大院生活区居民楼的格局,按我当时专业的话来说,平面布局紧凑、疏朗有致、占地面积小、功能齐全,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时尚社区。当时居民楼之间的空地上还种植了许多桃树、杏树、白玉兰、迎春花、木槿等,每到春天来临的时候,楼间就成了花的世界。

 


 


      这些楼除了眷一是灰砖楼外,其余都是红砖楼。眷一带有单独挑出的阳台,是干部楼,从外观上就能看出比其他各楼厚重结实,凹形布局的中间还有一个圆形的鱼池。夏日里树影婆娑,鱼儿漫游,显得幽静怡然。其他各幢楼临窗之前,都栽种着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夏季,洒下一窗的树荫。秋风刮来的时候,茎枝交错,树叶摩擦发出“哗啦啦”的响声甚是壮观。


      当时黑冶大院居民楼的排序很有意思,它完全照搬前苏联编排楼号单元门顺序的方法,把九幢居民楼按“眷”称呼,而单元门称为“栋”,成为某眷某栋。可当时上小学的我们,不知其意,总以为就是 “圈”、“洞”,戏谑地和一些牲畜的饲养方式联系起来,认为“又黑又野”的“黑冶大院”的同班同学统统住在“圈”和“洞”里,闹了不少笑话。多少年后虽然明白了字的含义,可丝毫没有减弱院外孩子挤对他们的程度。少时家紧邻白广路,但对“黑冶大院”进一步的熟悉和了解,是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分配到大院,成为院内设计科室人员中的一员之后。


 


      能文能武的工程师


      我所在的科室,是年龄分为老、中、青三代人组成的集体,人员来自全国的五湖四海,说话的口音也南腔北调。对同一物件儿有不同的称谓,发音也有根本的不同,成为当时的笑谈。例如:小孩尿床后在床褥上产生的自然图形,北方多叫:鹅涟、河楞,而南方多叫:来尿(suī)。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此形成多元的交会和重新整合,也成为同事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民国时期大学毕业的老工程师丁泽州、王传贤、老小王工是科室的瑰宝。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大学毕业的广东的傅昌茂,上海的储慕东、唐凌、周仁祥,江苏的季洪银、潘汉生、章振武,吉林的迟景茹,天津的李平,河北的于芷贞,北京的赵玉锁这些教授级的工程师是科室的老一代知识分子,他们敬业的态度、高度的责任心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又陆续分到大院。

 


 


      上世纪八十年代,科技人员渴望科技春天的到来,当时夜晚走过白广路北口,路东黑冶办公主楼灯火通明的场面,成了当地的一道风景。紧张设计工作的间隙,同事们也不乏幽默感。一天晚上在科室的大图板室加班,一段南腔遇上北调的调侃至今记忆犹新。大连的张文治和上海的宋丽珍,男的张工低语慢速,女的宋工快人快语。两人一边画图一边斗嘴。张工说:“你们上海有什么好?冬天我去那儿出差,在旅馆里还被蚊子咬了好几个大包!”宋工停下画笔“反唇相讥”:“你们东北好呀?旅馆的床板里净是臭虫,不分春夏秋冬地咬人!”北方同事站在张工一方,南方同事成了宋工的支持者。南腔北调,你一嘴我一嘴的场面,忆起来仍是无比亲切。


      老工程师王传贤设计工作上是一把好手,经他手先后培养出了几代设计人员。老人当时年龄七旬开外,性格开朗,常年坚持体育锻炼,腰不塌背不驼。每当有乒乓球比赛,他总积极参加,在球台前一站,鹤发童颜,虎虎生威。那架势八面威风,赛过老黄忠,可谓宝刀不老。选手中他年龄最大,但他身手敏捷,步法灵活,一板板的扣杀,一次次的推挡,总是引起一阵阵的欢呼。一次比赛,他抽球时用力过猛,短裤突然脱落,只见老王工左手迅速提起短裤,右手握拍又一次将对方球打向死角。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热烈的笑声!


      傅昌茂工程师是广东人,身体消瘦精干,走路步伐频率快,年轻人也常常追不上他,说起话来却正好相反,轻声慢语。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学理工的他,古文韵律的功底非常深厚,历史经典信手拈来。年轻人遇到不懂的文字方面的问题,向他请教,他能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让人心悦诚服。如今,我虽早已调离“黑冶大院”,但那段时光仍萦绕在我的脑际,持久而弥坚。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