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话题

从国祭中读懂愤怒与奋进

时间:2014-12-14 04:32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446次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既是对遇难同胞的抚慰,也是对逆流的反击。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忘记历史、否认历史,甚至美化侵略战争。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和平不是仅靠呼唤就能到来,大国尊严更不是仅靠怒吼就能生成。只有民富国强,拥有保护和平的能力,才可以说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不断尊重和保障国民权利,最大程度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和行动力,实现民族复兴,尊严才会写在每个国民脸上。


      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上午10点,国家公祭仪式开始,南京全城警报响起,汽车、火车、轮船汽笛齐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民族之殇,祭之以国。这次公祭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名义举行,体现出国家公祭最高规格。最高规格背后,挺立着国家立场,澎湃着国家情怀。在鸣笛声中,让人想到屠城之痛,想到无辜惨死的30万名同胞,也想到国家破碎、山河飘摇。30万遇难同胞,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由一个个有姓有名、有血有肉的遇难者组合而成。据悉,南京“哭墙”上已刻有10505名遇难者姓名,轻轻抚摸并一个个朗读他们的名字,胸中沸腾着沉重与苍凉。黄土下,埋着累累白骨,告诫我们:勿忘国耻,哪怕苦难已经结痂;铭祭国难,任凭悲伤逆流成河。

 


 


      公祭,国之礼也。在国家公祭日里,公祭对象除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还包括化学武器死难者、细菌战死难者、劳工死难者、慰安妇死难者、三光作战死难者、无差别轰炸死难者等六类遇难对象。国祭,不是沉湎于苦痛而难以自拔,而是保持痛感,并从中汲取力量。“一寸河山一寸血”,侵略者的屠刀和铁骑,征服不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只会激发全国人民的抗争精神,诚所谓:“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用生命和鲜血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战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国家公祭仪式上,有个细节极富意味。习近平搀扶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一同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一起参加揭幕的还有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代表、13岁的阮泽宇,他的祖辈惨死在日寇的屠刀之下。一老一少,是历史也是未来,是见证也是传承。我们就是要告诉子孙后代,永远不要忘记惨痛的历史。鲁迅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于此而言,当千千万万个小泽宇,将民族大义、家国情怀激荡于心中,将责任化为人生追求,将奋进融进坚定的步伐,中国就会有更大进步、更大发展。

 


铸 鼎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既是对遇难同胞的抚慰,也是对逆流的反击。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忘记历史、否认历史,甚至美化侵略战争。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徒劳的,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


      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不是延续仇恨,更不是消费仇恨,而是追求和平,捍卫和平。“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习近平在公祭仪式上的讲话,多达23次提到“和平”,可谓贯穿始终。特别提出“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这是呼唤,也是承诺,彰显出大国责任。


      倡导和保护和平,是国家的价值坐标,也是民间的衷心祈盼。无论“我们的和平树”行动,还是网友众志成城,在网上自发“筑起”城墙,乃至于13日晚6点,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举行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守灵仪式暨和平烛光祭,都表达了最朴素的愿望:和平!哪怕经历了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南京仍能沉郁而深刻地理解和平,开启未来。这是大国国民心态,这是和平的魅力。诚然,我们保留理性认知,不会让民粹主义流行;我们把握人类价值,不会让狭隘支配头脑。正如习近平所称,“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更应该看到,和平不是仅靠呼唤就能到来,大国尊严更不是仅靠怒吼就能生成。今天,我们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只有民富国强,拥有保护和平的能力,才可以说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不断尊重和保障国民权利,最大程度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和行动力,实现民族复兴,尊严才会写在每个国民脸上,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才会无比光明。


      南京古城墙沉默沧桑,扬子江水浩浩荡荡,从历史的表情中读懂肃穆和庄严,也读懂愤怒与奋进,这正是国祭的深层价值所在。
 

 


 

习近平:忘记历史意味背叛 否认罪责意味着重犯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2014年12月13日上午)​​

 


 

    ​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中国城乡战火连绵、硝烟四起,中国人民生灵涂炭、苦难深重,中国大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侵华日军一手制造的这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令人感动的是,在南京大屠杀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也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他们中有德国的约翰·拉贝、丹麦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美国的约翰·马吉等人。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一切有良知的人们。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南京大屠杀惨案进行调查并从法律上作出定性和定论,一批手上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战犯受到了法律和正义的审判与严惩,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必胜信念。在中国共产党号召和引领下,在全民族各种积极力量共同行动下,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前仆后继,共御外敌。


      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用生命和鲜血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彻底洗刷了近代以后中国屡遭外来侵略的民族耻辱,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


     ​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


      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近代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无数次经历了战争磨难,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刚才,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庄严揭幕。我们设置这尊鼎,就是要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此时此刻,我们要告慰所有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不幸死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中英勇牺牲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同胞们: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此时此刻,中国人民也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扞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来源:新华网

 


 


资料:铸鼎铭史强化历史记忆

 

       铸鼎铭的正面有用骈文体写成的铭文,共160个字,魏碑简体字,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对遇难同胞的痛悼、祭奠,以及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鼎的后侧左右两边则铸有记事,共287个汉字,楷体简体字,详细记载了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办首次国家公祭的事实。


正面“铭文”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

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背面“记事”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二0一四年二月二十七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十二月十三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十二月十三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二0一四年十二月十三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南京市首次举行公祭仪式。


       器型


     “三足两耳”,以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时期用来祭祀的礼器、最大的圆鼎“楚大鼎”(又称“铸客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既保存古代青铜器的古朴之美,宏伟壮观,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有纪念碑、和平大钟、灾难墙等其他纪念物相协调,又与祝贺、庆典用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等器型相区别。


       大小


      鼎高1650毫米,鼎上外口径1266毫米,内口径1156毫米,鼎耳高498毫米,鼎足高915毫米,底座为高450毫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


       设计


      充分凸显“南京元素”,鼎上颈部和两耳侧面纹饰以南京市常见绿色植物的枝叶为图案元素,象征着绿色和平、生命重生;铜质底座部分铸有南京标志建筑城墙图案,象征首次国家公祭举办地;鼎颈部纹饰为传统雷纹,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圆睛张目,粗犷有力,象征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意义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诸多暴行中最集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巨大创伤,是中国人永远无法忘记的历史之痛。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设置并永久陈列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无论对历史记事,还是凝固社会记忆,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为何设置国家公祭鼎?


      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这尊高1.65米、重2014公斤的三足圆形铜鼎将永久设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


      三足两耳鼎 东周形制南京造


      国家公祭鼎采用“三足两耳”的器型,以在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时期用来祭祀的礼器、最大的圆鼎“楚大鼎”(又称“铸客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该鼎的设计还充分凸显了“南京元素”,设计团队包括南京高校、科研院所。


     古之以鼎记事 今之铸鼎铭史

 


 


为何需要设置国家公祭鼎?


      一、鼎在中国传统中是国家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是祭祀时重要的祭器和礼器。以鼎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有助于突出祭祀主题,体现国家礼仪。


      二、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逢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有铸鼎记事的传统。设置国家公祭鼎纪念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行首次国家公祭活动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符合传统礼制。


      三、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设置国家公祭鼎并永久陈列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无论对历史记事,还是凝固社会记忆,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