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上发表署名文章,全面阐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实施路径。周小川从构建更具竞争性和包容性的金融服务业;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稳步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完善金融监管等五个方面分头阐述。
在笔者看来,周小川的论述具有很强的政策参考价值,从中可一窥决策层对于中国未来金融的战略安排,以及周小川个人对时代主题的把握与思考。某种意义上说,这篇带有蓝图性质的文章留给未来十年金融改革无限遐想空间。从周小川的表述来看,最值得关注的是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是中国金融领域中两个重要的要素价格改革。
央行行长周小川 周小川指出,首先是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其次,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后,随着我国金融宏观调控逐步由以数量调控为主转为以价格调控为主,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有必要健全反映市场基准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具体分析起来,在汇率方面,其实中国的汇率市场化改革可谓历经有年。2005年7月到2013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累计升值了34%,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29%和38%。最近一次的大动作发生在2012年,当时央行将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浮动幅度由原先的千分之五扩大至目前的百分之一。
在当前中国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人民币的单方面升值未见得是一件好事。尤其在汇率已进入均衡区间后,这种背离经济基本面的升值,正对中国的出口产业构成显著的冲击。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坦言,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外贸企业有很大的影响,企业出口签约和利润都受到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商务部的调查显示,人民币短期快速升值导致“有单不敢接”现象严重、出口利润被进一步压缩,中小企业出口受冲击较大。研究表明,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率将下降3.19%、2.27%和6.18%。面对人民币的升值,中国的外贸企业纷纷叫苦。有企业老板表示,以每1000万美元的订单为例,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变动超过0.01元,就等于利润“蒸发”了10万元,更何况近期美元对人民币一路从6.5元爬升到6.1元。从经济基本面、国际议程以及企业感受等方面看,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时机已经成熟。诚然,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市场化目标,即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既然这个目标确定了,中国就应该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让其更为透明化、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人民币的汇率。说白了,汇率我们没法完全控制,但是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力度和速度是政府部门可以控制的。
在利率方面,很多金融专家认为,利率市场化不仅是资金市场要素改革的具体体现,还是倒逼金融改革的有效方法。按照传统的金融理论,在非市场化的国家,金融市场扭曲(如行政因素压低了资金价格)造成了资本利用效率的低下,市场在资金分配方面的功能严重不足,从而抑制了经济的增长。从某种程度上说,要素市场改革之所以推进艰难,是因为这一改革的背后涉及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要推动进行利益重组,必须有基本的体制改革作为保障才行。中国社科院的刘煜辉教授认为,中国金融体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过大,中国的整个信用系统都在套体制之“利”。他认为,实现利率市场化远非存款利率浮动和减小利差等形式问题,而在于支撑利率市场化的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监管条件和体制条件。如果体制不改,在放开竞争之后,当某家银行出现竞争失败时,还会由政府出面兜底。也就是说,改革的关键是要实质性突破金融垄断,厘清金融与政府的关系。由此看来,在中国的要素市场改革中,也存在改革的次序问题。对于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来说,是一个现实的政策安排问题。
总之,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速度逐步加快,相关改革的路线图也日渐清晰。随着改革的推进,中国宏观经济的框架也将大幅调整,这将考验决策层把握改革节奏的能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的金融改革已经不能按程式简简单单地抽丝剥茧般推进,而是需要系统整体推进,这也是我们认为区域试点和领域试点不太可取的原因。而在实际金融操作层面,要素和机构的市场化已经日渐深化,不论利率价格机制还是基层金融机构的民营化都是如此,当下更应该改进的是监管机制而非亲自充当运动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