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为老家凯哨村村民进行就业培训讲座
贵州省凯里市兴美宏杨制衣厂厂长杨美,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和相关的就业扶持政策,从昔日靠政府救济的贫困户成为了今天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带头人。
杨美的老家在凯里市凯棠镇凯哨村,这个苗族寨子地处深山,发展相对滞后,很多当地群众都曾经靠外出打工谋生。杨美上高中时,父亲身患重病,家庭贫困,她便辍学了,后来又和丈夫远赴云南、上海等地打工。2008年,杨美的大儿子出生了,但夫妻俩常年在外务工,孩子只能留给爷爷和奶奶照顾。孩子三岁时,夫妻俩回家过年,吃饭时,儿子一边用苹果敲着爷爷的头一边直呼爷爷的姓名。看到这一幕,杨美十分心酸,为儿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而深感自责。
2010年,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杨美回到凯里,靠做小买卖为生。时值凯里市推进异地扶贫搬迁工作,2016年,作为凯里市上马石社区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户,曾经的贫困户杨美一家住进了政府免费提供的一套90平方米的新居。
凯里市上马石社区对于移民搬迁户实行“亲情安置”,尽量将同乡、同村、同组及具有亲友关系的搬迁群众集中安置。图为大风洞镇移民安置楼
上马石社区是凯里市最早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共安置搬迁移民九千余人。
为了解决杨美爱人和公婆担心的搬迁之后的谋生问题,凯里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扶贫办)为搬迁群众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参加培训的群众不仅能够学习技术,每天还可以获得培训补贴。刚刚迎来小女儿的杨美,每天背着孩子参加服装缝纫工职业技能培训课程,通过三个月的学习,掌握了服装打版和缝纫机维修技术。但结业之后,问题又来了:如果她去政府开办的扶贫车间上班,年幼的女儿谁来照顾呢?于是杨美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有一天,杨美背着女儿在社区广场散步,碰到了前来调研的扶贫办党组书记张荣,便把想开一个服装缝纫作坊的想法告诉了张荣,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张荣肯定了杨美勇于创业的精神并鼓励她挑战自己,开办一个扶贫车间,带动更多的搬迁群众致富,扶贫办会为她争取场地和设备。就这样,2018年,拥有300余平方米厂房和十几台缝纫机的兴美宏杨制衣厂正式投入生产了。
兴美宏杨制衣厂电脑绣花车间
创业之初,杨美既是老板,又是员工;既是打版师,又是业务员,还要负责机器维修,凡事亲力亲为。扶贫办对于她常常是有求必应,为她扩大厂房、购置设备、向银行贷款等提供协助。在政府的扶持和个人努力之下,杨美的制衣厂如今已经扩大到两千余平方米,拥有百余名员工,每名员工月平均收入2500元,不仅生产校服、制服和民族服饰,手工刺绣产品更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常怀感恩之心,常念相助之人。事业渐入正轨的杨美现在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回馈社会。制衣厂的员工大多是社区里的搬迁户,文化水平不高,年龄偏大,就业不易,少数人还有家庭困难。杨美的同乡唐记条,没技术,年龄大,孩子多,去年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杨美就请她来制衣厂上班,每月有两千多元的稳定收入;另一名员工李小英体弱多病,婆婆生病卧床,三个孩子还在上学,杨美安排她在厂里做些打扫卫生的轻活,工作时间灵活,还可以从厂里带饭回家。
感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受到身边党员的影响,2019年,杨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杨美常说,她一定会把制衣厂办好,希望和自己有相似经历的姨妈们和姐妹们,能够通过来这里工作,既能就近照顾家人,又能获得稳定的收入,大家共同走上富裕的道路。
杨美一家在凯里市上马石社区的新居
每年有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来凯里市上马石社区参观考察,交流经验。图为浙江省委党校考察团参观兴美宏杨制衣厂
杨美的制衣厂为社区很多搬迁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兴美宏杨制衣厂工人张国萍,过去在外务工,现在主要从制衣厂接受手工刺绣订单,在家制作,既能照顾孩子,还有不菲的收入
杨美在制衣厂忙碌
杨美为苗族传统节日姊妹节制作民族服饰并参加盛装巡游 |